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黄埔征程 > 第44章 归途1933

第44章 归途1933

在1933年6月的一个清晨,阳光洒在莱茵河畔,波光粼粼。!秒?漳.结^晓_说+徃^ ?首¢发.程远之站在柏林军事学院的橡木大门前,身后的大门缓缓关闭,仿佛将他与过去的生活彻底隔绝。

他的行李箱静静地立在脚边,看似普通,却隐藏着许多秘密。行李箱的夹层里,藏着他的毕业论文副本——《东方城墙防御学》。这本论文原本是他在学院的研究成果,但德国国防军却要求将其封存,因为其中的内容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扉页上,用红铅笔划去了七处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德国的军事战略来说至关重要。

行李箱的角落里,躺着一块镀金怀表。这块怀表的表盘背面,蚀刻着南京城墙的微缩剖面图,那是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在怀表的齿轮间,还夹着一片克虏伯工厂的钢屑,这是他在德国学习期间的一个小纪念品,也是他对德国工业实力的一种见证。!咸?鱼~墈+书^蛧~ ?耕!欣^嶵¨全*

在行李箱的一本书里,夹着一朵己经枯萎的紫花地丁。这朵花原本应该是鲜艳的紫色,但现在却变得黯淡无光。花蕊中浸过氰化钾,这是一种致命的毒药。程远之把它夹在《战争论》的书页中,也许是想提醒自己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当海关官员检查他的行李箱时,程远之微笑着用流利的德语说:“这只是一些故乡的纪念品,没有什么特别的。”他的语气轻松自然,让人无法怀疑他的话。然而,在行李箱的底部暗格里,却藏着一卷微缩胶卷,上面记录着德国最新装甲部队的演习坐标。这是他冒着巨大风险获取的情报,对于他的祖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重要的资料。

在换乘的威尼斯码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戴着圆框眼镜的意大利商人显得有些与众不同。?3-8/墈^书?罔^ -耕,薪\蕞,哙*他的目光紧紧锁定着程远之,似乎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当程远之走过他身边时,商人迅速地将一支镀银钢笔塞进了他的手中,并低声说道:“柏林的朋友让我转交您。”

程远之疑惑地看着这支钢笔,商人接着解释道:“这支笔可不一般,笔帽旋开后是一个微型相机,里面己经拍摄了十二张奥地利山地的要塞照片。

底片记录的奥地利山地要塞,实为德国国防军“阿尔卑斯防线”试验场 :第3帧 :混凝土浇筑角度与南京中华门瓮城完全一致(误差±0.5°)。第7帧 :炮位射击孔旁的阴影里,隐约可见用粉笔写的汉字——“梯次火力 ”。第12帧 :雪地上履带印的间距,与日本八九式中战车 的轮距完全吻合(2.18米)。

程远之心中一惊,他意识到这支钢笔所承载的信息非常重要。他小心翼翼地接过钢笔,仔细观察着。突然,他注意到笔尖在掌心划出了一道暗痕,仔细一看,竟是三短一长,这是摩尔斯电码中的“归”字。

夜晚,程远之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甲板上,手中夹着一支大前门香烟,烟雾缓缓升腾,融入了周围的黑暗之中。他的目光穿越了黑暗,凝视着运河上的夜景。

船上的留声机里,悠扬的《蓝色多瑙河》旋律在空气中流淌,与运河上的水波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然而,程远之的思绪却早己飘远,回到了 1931 年的莱茵河演习场。

在那里,他曾是克虏伯工厂的一名工程师,他的城墙设计备受赞誉。然而,那位德国工程师却拍着他的肩膀说:“程,你的城墙设计很棒,但现代战争己经不再属于砖石和城墙,而是属于钢铁和俯冲轰炸机。”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心中的平静。他开始思考,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是否真的只需要一道城墙来保护?

毕业酒会上,他的德国同学汉斯·冯·克莱斯特喝得醉醺醺的,向他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日本陆军买了我们的 88mm 炮生产线,代号‘樱花’。”

这个消息让程远之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他意识到,日本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正在不断扩充军备,而南京,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可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如今,这些记忆的碎片在他的脑海中重新组合,逐渐拼凑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景:南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道城墙,而是一座能够呼吸、能够反击的钢铁要塞。

1933 年 9 月,程远之终于抵达了上海码头。他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黄包车夫热情地迎上来,递给他一份报纸。程远之接过报纸,一眼就看到了头条新闻:“长城抗战激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