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座位于中国中部的城市,在抗日战争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中国的“战争神经中枢”。·天_禧_暁-税¢蛧! ′更,歆?嶵*筷/
1938年6月,徐州会战刚刚落下帷幕,日军大本营就迫不及待地将目光聚焦于武汉。这座长江中游的重镇,对于日军来说,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从地理意义上来看,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犹如一把锁,扼守着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这里控制着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命脉,是连接内陆和沿海地区的重要枢纽。
在工业和经济方面,汉阳兵工厂、武昌钢铁厂等军工企业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补给。而汉口则作为战时经济中心,承担着大量国际援助物资的转运任务,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武汉在政治上具有象征意义。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了事实上的政治中心,蒋委员长的军事委员会驻扎于此,他在这里指挥着全国的抗战。武汉的得失,不仅关系到中国抗战物资运输的核心枢纽,更首接影响着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丸\夲?神!栈! \首?发¢一旦武汉失守,将会给中国的抗战事业带来巨大的打击。
日军参谋本部在《武汉攻略作战纲要》中写道:“占领武汉,即等于切断中国的战争神经,迫使以蒋为首的政权屈服。”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日军对于武汉战略地位的重视以及他们对攻占武汉后所带来的战略影响的期望。
1938年6月18日,日本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正式批准了代号为“五号作战”的武汉攻略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将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与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协同执行,其目标是在短短三个月内攻占武汉,并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
该作战的主要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占领武汉,摧毁国民政府的抗战体系。武汉作为当时中国的重要城市,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中国军队的重要战略据点。一旦武汉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的抗战体系将遭受重创,中国的战争神经也将被切断。
除了主要目标外,日军还有次要目标。他们希望通过此次作战歼灭中国第五战区(李宗仁)和第九战区(陈诚)的主力,打通长江航道,为后续进攻重庆创造条件。\c¢u?i~w_e·i^j+u!.^i`n~f?o~这意味着日军不仅要攻占武汉,还要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进一步削弱中国的抗战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庞大的作战计划,日军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他们共投入了14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战车联队以及海军舰艇120余艘,总兵力约35万人。如此规模的兵力投入,显示出日军对于攻占武汉的决心和信心。
以下是日军的作战序列:
-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下辖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第2军(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王)等部队。
-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司令官及川古志郎,下辖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第4舰队(司令官丰田副武)等部队。
第11军作为主攻部队,其指挥官冈村宁次肩负着重要使命。他所率领的部队将沿着长江北岸发起猛烈进攻,目标首指汉口。这一路线的选择不仅能充分发挥日军在水上作战的优势,还能迅速逼近中国军队的核心防线。
而第2军则扮演着助攻的角色,由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他们的任务是从大别山北麓进行迂回包抄,以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这样的战术安排旨在形成合围之势,让中国军队陷入绝境。
与此同时,海军第3舰队的指挥官及川古志郎也将发挥关键作用。他所指挥的舰队将提供强大的江面火力支援,为陆军的登陆行动提供掩护。这不仅能确保日军顺利上岸,还能对中国军队的防线造成巨大压力。
航空兵团的指挥官德川好敏同样责任重大。他的部队将负责对武汉及周边的军事设施进行轰炸,削弱中国军队的防御能力,为地面部队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日军的作战计划十分周密,他们打算从三个方向对武汉形成合围之势。长江北岸是主攻方向,由第11军的第6、第9、第27师团负责推进。他们将沿着合肥、六安、信阳一线进军,首逼汉口。
长江南岸则是助攻方向,波田支队(台湾混成旅团)将在海军的配合下,溯江而上,攻占九江和南昌,对武昌构成威胁。
而大别山北麓则是迂回方向,第2军的第3、第10、第13师团将从合肥西进,翻越大别山,切断中国军队向西撤退的道路。
武汉会战,乃是日本军队首次在中国战场上尝试陆海空协同作战,其战术准备之周密,令人咋舌。
空中方面,日军展开了无差别轰炸,目标明确且凶狠——摧毁武汉的军事设施、交通枢纽以及军民的士气。为此,他们投入了航空兵团的 500 余架战机,自 1938 年 6 月起,对武汉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
海军方面,日军第 3 舰队亦倾巢而出,派出了“出云”号巡洋舰、“安宅”号炮舰等众多舰艇,沿着长江一路炮击中国的沿江阵地,为陆军的进攻提供火力支援。
而在登陆作战中,波田支队在海军的掩护下,如饿虎扑食般地向安庆、九江发起猛攻。
不仅如此,日军在进攻马当要塞时,更是丧心病狂地使用了芥子气炮弹,这种惨无人道的化学武器,导致中国守军遭受了巨大的伤亡。
此外,日军还发动了宣传攻势,他们的飞机在空中撒下传单,狂妄地宣称“武汉三日内必陷落”,企图以此来瓦解中国军民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