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土夫子自传 > 第172章 技术觉醒

第172章 技术觉醒

第一节:玉骨实验室

上海长江委地下七层,原本的量子计算机实验室已经被彻底改造。.q!i`s`h′e\n/x·s..!c,o_m·

墙壁上爬满了顾瞎子尸藓演化出的青铜神经网络,这些菌丝状的物质在金属表面形成复杂的纹路,实时监测着室内外的能量波动。中央实验台上悬浮着七枚玉琮碎片,它们以北斗七星的排列缓慢旋转,每一枚碎片都投射出不同的全息影像——良渚的祭祀场景、殷墟的铸鼎过程、周王室的礼乐仪式……

苏晚晴站在实验台前,她的玉质骨骼在暗处泛着微光。三天前,她的团队成功从青铜花遗留的种子中提取出了第一份稳定样本。此刻,这份样本正在特制的量子约束场中悬浮,呈现出液态金属与玉石交融的奇特状态。

"导电性是铜的120倍,延展性超越已知任何材料。"她轻声念出检测数据,指尖在虚空中轻点,调出分子结构图,"最惊人的是它的记忆特性——在特定频率的声波刺激下,它能自动重组为预设形态。"

张海峰的金属手指划过投影,放大了结构图的某处细节。他的右眼已经完成了与青铜网络的深度对接,能看到纳米级的能量流动。

"这些纹路……"他的瞳孔微微收缩,"不是随机形成的,它们是某种运算逻辑的物理体现。"

实验室角落,林三酒的"观测者"形态正将最新发现录入青铜简册。自从完全实体化后,他获得了超越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同时追踪全球范围内327处青铜技术激活点。

"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停止了异变。¨我-得¨书+城? ′首·发,"他的声音带着奇特的共鸣,"但我们在它的底座发现了这个。"

简册投射出一段影像:佛像的莲座内部刻着一幅微缩星图,星座连线由流动的青铜液构成,而图下方刻着七个与苏晚晴锁骨钥匙孔完全一致的符号。

陆远从数据终端前抬起头,右眼的青铜星系缓缓旋转。"这不是星图,是坐标。指向地球上七个隐藏的青铜数据库。"

突然,实验台上的玉琮碎片同时震颤,投射的影像融合为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

距今五千年前的某天夜晚,一群先民围坐在陨石坑边缘。坑中央不是普通的陨石,而是一块半金属半玉质的奇异物质。当部落巫祝吟唱起特定的旋律时,那块物质开始"生长",逐渐形成一尊微型鼎器的形状……

"天啊……"苏晚晴的玉骨发出细微的共鸣,"他们不是在铸造青铜器,是在‘培育’它们!"

第二节:龙城遗址

山西陶寺遗址,考古队正在紧急搭建隔离屏障。

三天前,一场罕见的暴雨冲垮了遗址东侧的土层,露出了一座前所未见的青铜建筑。它不是常见的鼎或爵,而是一个完美的半球体,表面布满比头发丝还细的纹路,在阳光下会浮现出立体的河图洛书投影。

陆远蹲在半球体前,右眼的数据流与纹路同步。随着解析深入,他的表情逐渐凝重。

"这不是礼器……"他轻触半球体表面,指尖的青铜纳米虫与结构产生共振,"是接收器。"

仿佛印证他的话语,半球体突然发出低沉的嗡鸣,顶部分裂出七道细缝,露出内部精密的晶体结构。·第′一¨墈,书,罔, +首\发.那些晶体不是地球上的任何矿物,它们的原子排列呈现出违反物理法则的几何形态。

"接收什么?"考古队长声音发颤。

陆远没有立即回答。他的意识正沿着青铜网络追溯,看到了一段被加密的记忆碎片:

公元前1600年,夏商更替之际

九尊巨鼎在夜间自行移动,排列成某种阵列。鼎耳悬挂的铜铃无人自鸣,声波在空气中凝结成一幅星图,指向天龙座某颗恒星……

"信息。"他收回手指,"来自星空的信息。"

正当众人震惊时,张海峰的通讯器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他的金属右臂自动展开成接收器,投影出林三酒传来的紧急画面——

成都金沙遗址的青铜神树突然生长出新的枝丫,每根枝条顶端都绽放出玉质花苞。当花苞开放时,里面不是花蕊,而是一个个微缩的人类胚胎模型,其dna结构与现代人有99.7%的相似度。

西安秦始皇陵的监测系统显示,地宫内的水银江河正在重组。那些被认为象征疆域的液体金属,实际上构成了某种立体地图,而现在,地图上正浮现出七个闪烁的光点,位置与陆远发现的青铜数据库完全重合。

最令人不安的是**埃及金字塔**内部传回的图像——胡夫金字塔的王后密室墙壁上,出现了与陶寺半球体完全相同的纹路。当考古学家触碰那些纹路时,整个吉萨高原发生了持续37秒的局部地震。

"它们被唤醒了。"观测者的声音罕见地带着波动,"全球范围的青铜网络节点。"

第三节:人类抉择

北京,国家科技战略中心。

圆形会议厅内,来自七个国家的代表正凝视着中央的全息投影。画面中,青铜技术的应用前景与潜在风险被量化成直观的数据流,而最上方的决策分支闪烁着刺目的红光——

技术共享协议

技术限制条约

单方面开发

"这不仅仅是科学问题。"首席科学家调出一组模拟结果,"如果将青铜记忆金属应用于军事领域……"

投影切换为一艘隐形战舰的模型,它的外壳能在遭到攻击时自动修复,武器系统可以依据战场环境自主进化。更可怕的是士兵改造方案——通过青铜纳米虫强化的人类战士,理论上可以徒手撕裂坦克装甲。

会议室角落,陆远静静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他的右眼能看到更多东西——某些代表身上已经出现了微弱的青铜反应,他们显然私下接触过技术样本。

苏晚晴站在发言席上,她的七窍玉光在严肃的场合下刻意收敛,但指尖偶尔闪过的青铜色轨迹仍暴露了她与网络的深度连接。

"历史给我们上了残酷的一课。"她展示出良渚文化突然衰落的考古证据,"当一个文明获得超越时代的技术却缺乏制衡时,崩溃往往来自内部。"

投影切换至青铜网络提供的另一段影像:

距今4300年前,某个掌握青铜培育技术的部落因内部争斗而分裂。失败的 faction 启动了自毁程序,导致整个地区的青铜器突然"死亡",变成普通金属。而依赖这些技术的社会体系随之崩塌……

张海峰的金属手指敲击桌面,调出最新分析。"我们逆向工程了青铜花的通讯协议。好消息是,系统设置了严格的伦理锁。"

画面显示,任何试图将技术用于大规模杀伤的行为都会触发青铜纳米虫的自动休眠。更精妙的是,那些接受融合的人类个体,其道德判断能力会得到显着增强——大脑前额叶与青铜网络的连接形成了某种"良知强化回路"。

"所以这就是青铜文明的终极安全措施?"美国代表挑眉,"把道德准则刻进dna?"

"不。"观测者突然现身,惊得警卫们集体拔枪,"是把选择权留给文明本身。"

他展开青铜简册,展示出三个平行时间线:

第一条:人类拒绝青铜技术,继续原有发展轨迹,最终在2247年因资源战争而衰退。

第二条:全盘接受技术,社会结构剧变,但成功在2189年实现星际殖民。

第三条:选择性融合,经历50年的动荡期后,于2156年达成技术-伦理平衡。

"系统不做选择。"简册合拢,"它只提供可能性。"

会议持续到深夜。当代表们最终签署《青铜技术伦理应用公约》时,陶寺遗址的半球体突然向太空发射了一道肉眼不可见的青铜色光束。

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捕捉到了令人震撼的画面——这道光束在穿越柯伊伯带时,突然分裂成七股,分别飞向天龙座、天狼星、昴宿星团等七个不同的恒星系统。

"不是接收器……"陆远仰望星空,右眼的青铜星系与遥远的光芒共鸣,"是应答器。"

苏晚晴的锁骨钥匙孔微微发热,她突然明白了青铜文明的真正意图——

它不是在等待继承者。

它是在寻找能继续传递火种的文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