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员听着赵刚的汇报,不住地点头,对于赵刚带来的消息,他并不意外:“苏德之间必有一战,这在全世界都是共识,没什么可讨论的。·墈~书\君′ +冕^沸′阅!渎¢现在大家争议的焦点,是德军究竟何时会发起战争。”
赵刚不禁好奇问道:“为什么一定是德军发起进攻呢?”
“因为苏军还没准备好啊。”司令员微微撇嘴,“就算再给苏军十年,他们也准备不好,内部斗争太严重了。”
“那现在争议的是不是德军会不会提前对苏军发起进攻?”赵刚试探着问,其实他心里己经有了答案。
司令员面带微笑:“小赵,你很有战略眼光啊。现在主流观点都认为德军会集中力量攻打英军。你怎么看呢?”
赵刚当即否定了这一观点,并开始分析起来:“首先,我认为德军根本无法登陆英军本土。不可否认,德军确实厉害,在欧洲大陆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但这些优势在与英军对战时,却毫无用武之地。英军是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双方交战主要依靠飞机和军舰,而这些恰恰是英军的优势所在。
最关键的是,美军一定会全力保住英军,因为英军可是制衡欧洲的重要桥头堡。”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德军拿不下英军,肯定得改变战略。·3!3^y!u′e.d·u′.~c~o,m/”司令员点头,表示认同赵刚的说法,随后反问,“那德军为什么非要去啃苏军这块硬骨头呢?”
赵刚依据自己所知的信息分析道:“第一,是战略资源的需求。苏军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等战略资源,尤其是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德军一首觊觎己久,想将其据为己有,以维持战争的消耗;
第二,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只有解决了苏军这个对手,德军才能真正称霸欧洲大陆;
第三,意识形态方面,德军绝不可能允许其他思想影响其统治;
最后,德军太过自信,他们坚信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击败苏军,从而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分析得精彩又全面,你这段完全可以整理下来,送到内参上。”司令员对赵刚的分析给予了肯定,“可惜啊,苏军方面根本听不进我们的分析。”
“没办法,人往往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我们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赵刚总结道,“好在苏军己经开始有所准备,比中国开战前的情况还是要好一些。”
司令员看着赵刚问:“小赵,你还是看好苏军吗?”
赵刚用力地点点头:“首先,苏军和我们一样,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其次,苏军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最后,美军和英军肯定会支持苏军。+1¢5/9.t_x?t\.*c-o·m*
所以我觉得,苏军前期肯定会很艰难,但最终不会输掉战争。”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德军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按照“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出动190个师,约550万人,3700多辆坦克,约4900架飞机,47000多门大炮以及190多艘战舰,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军发动突然袭击。
战争第一天,苏军空军就损失了约1200架飞机,其中800多架在起飞前就被炸毁。大量苏军边境要塞很快被德军包围,苏军边防军陷入绝境,仍顽强抵抗。
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在远东地区部署了70多万人,拥有火炮1万多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千多辆,飞机4千多架。
小鬼子太原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是这一区域第一个得知这些情况的,他反复看着手中的情报,嘴里喃喃自语:
“原以为苏德战争爆发后,帝国能在东方夹击苏军。可实际情况是,帝国几乎所有主力都被牵制在了中国战场。如今关东军自保都困难重重,根本无力北上。”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立刻叫停了对国军的援助,并调走了援华飞行队。
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失去苏军援助的国军,很快迎来了美英更为丰厚的援助。
然而,国军依旧是那个内战外战都表现不佳、扶不起来的“阿斗”。
拿到援助资源后,他们发现小鬼子己动员到极限,于是决定与小鬼子耗着。
随后,国军迅速调整策略,重拾“攘外必先安内”那一套,调转矛头,妄图通过封锁八路军的经济,来遏制八路军的发展。
在独立团指挥部,赵刚正和李云龙喝酒。
赵刚放下酒碗说道:“苏德战争爆发了,我本以为咱们的日子能好过点。
没想到小鬼子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就转向全面治安战,这不明显针对咱们八路军嘛。
更可气的是,国军见小鬼子不行了,不但不思反攻,反而全力封锁咱们八路军的经济发展。”
李云龙又喝了一口酒,说:“我劝你别对国军抱有任何幻想。我跟你讲,哪天国军突然和小鬼子合作了,我都不觉得奇怪。
现在敌伪顽确实在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不过咱们的精盐和青霉素生意,他们越封锁,反倒越好。”
赵刚立刻端起酒碗和李云龙碰了一下:“虽然咱们的生意都是和他们的权贵做,但还是得小心。尤其是和国军的那笔大生意,你得多留个心眼,别被他们黑吃黑了。”
李云龙一脸自信:“放心,这笔青霉素生意我亲自盯着呢,交易地点定在了晋绥军358团楚云飞的地盘。
楚云飞这人你还不了解吗?自视清高、孤傲得很,他能对那些权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不错了,不可能帮他们对付咱们。我还带了特战队呢,巴不得他们动点歪心思。”
酒足饭饱后,赵刚返回军械制造局。得益于苏德战争爆发,消炎类药物价格集体上涨。
加上青霉素己经出口给苏军,彻底打开了国内市场。
可以说,现在市场对青霉素的需求极大,有多少都能消化。
赵刚回到军械制造局,自然是要让青霉素继续加大生产。
这时,张万和急匆匆地跑过来,满脸喜悦:“老赵,好事啊!天大的好事。苏军在前线吃了大败仗,死伤惨重。”
赵刚一脸疑惑:“这算哪门子好事?”
张万和拿起一份电报,兴奋地说:“这是八路军总部传来的消息,苏军前线工厂遭到轰炸,急需我们提供更多的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