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量子物理实验室还亮着惨白的光,江浅把第七次校准后的引力场参数输入主控台时,指尖在触控屏上留下淡淡的汗痕。^1^5~1/t/x/t`.~c?o^m+恒温 22 度的空间里弥漫着冷却剂与咖啡因混合的味道,靠墙的金属架上摆着半排空咖啡罐,最底下那罐的拉环还挂着片卷曲的铝箔,像只垂死的飞蛾。
“江姐,纠缠矩阵的同步率稳定在 98.7% 了。” 助理小林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他推了推下滑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布满红血丝,“但刚才第三次预启动时,东侧传感器还是捕捉到了 0.3 秒的相位偏移。”
江浅抬头看向悬浮在实验舱中央的全息投影,淡蓝色的三维模型正缓慢旋转,无数绿色数据流像瀑布般冲刷过模型表面。那是他们耗费八个月构建的时空裂缝模拟场,此刻在磁场约束下呈现出不规则的橄榄状,边缘闪烁着不稳定的静电火花。
“把补偿系数调到 1.04,” 她伸手按在主控台侧面的应急按钮上,指腹摩挲着冰凉的金属纹路,“让老周检查一下反物质约束舱的压力阀,上次就是那里的微漏导致能量逃逸。”
角落里传来扳手碰撞金属的轻响,周明远从一堆管线后面探出头,安全帽的带子勒得他双颊发红:“放心,刚换了新的密封圈,德国进口的,比我家防盗门还严实。” 这句玩笑让紧绷的空气松动了些,小林忍不住笑出了声,却被江浅投来的目光制止 —— 她总是这样,实验启动前绝不允许任何可能干扰专注度的情绪波动。
主控台突然发出一阵蜂鸣,红色警示灯在天花板上滚动闪烁。江浅迅速切换到实时监测界面,发现时空裂缝模拟场的能量读数正在以每秒 12% 的速度攀升。
“怎么回事?” 小林的声音陡然拔高,他手忙脚乱地去抓记录板,铅笔在慌乱中滚落到地板上,“我们还没启动主引擎!”
“是暗能量残留扰动。” 江浅的声音异常镇定,她飞快地在屏幕上划出三道指令,“关闭 b 区能量回路,启动备用阻尼器,小林你去观察舱看实体裂缝的形态变化。¢咸`鱼/看¨书-罔? ·首+发_”
观察舱的厚重铅门在身后缓缓合上时,小林的心跳还在加速。透过防辐射玻璃,他看见实验舱中央的空间正在发生诡异的扭曲 —— 原本笔直的激光束在靠近裂缝处弯成了 c 形,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像是被无形的手揉成一团,又猛地散开。他握紧对讲机:“裂缝边缘出现锯齿状波动,长度大概在 1.2 米,比上次预演时扩大了 30 公分。”
江浅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带着电流的沙沙声:“记录下波动频率,把数据同步到主控制台。老周,准备注入反氢同位素,剂量 0.5 纳克。”
金属注射器刺破密封舱的瞬间,淡紫色的液体在高压下化作雾状。当这些反物质粒子接触到时空裂缝的刹那,实验室突然陷入一片黑暗 —— 备用电源在 0.3 秒后启动,应急灯的绿光把每个人的脸照得像浸在水里。
“能量过载触发了总闸保护。” 周明远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伴随着手电筒光束划过管线的轨迹,“主引擎的超导线圈温度超过临界值了。”
江浅摸着黑走到主控台前,指尖在熟悉的位置摸到应急开关。重新通电后,屏幕上的数据洪流让她倒吸一口冷气:刚才的能量冲击让时空裂缝的稳定性指数骤降到 41,这比三个月前那次失败的实验还要糟糕。
“都先停手。” 她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镜片上的雾气很快消散,“把最后三组预实验数据调出来对比,重点看暗物质密度与裂缝扩张速度的相关性。”
小林调出的三维对比图在屏幕上展开时,周明远突然 “咦” 了一声。他指着两条交叉的红色曲线:“你看这里,当暗物质密度超过每立方厘米 5.2 个粒子时,裂缝扩张就会出现非线性增长,但我们之前的模型一直假设这是线性关系。!狐?恋~文*血? ,埂!歆¢蕞?哙?”
江浅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个发现像钥匙插进锁孔 —— 他们之前始终在修正引力参数,却忽略了暗物质密度的阈值效应。她立刻在虚拟键盘上敲击起来,新的计算公式在屏幕上逐渐成型:“把阈值函数加入控制算法,重新编译驱动程序,我们需要调整反物质的注入方式,从持续输注改成脉冲式。”
晨光透过观察舱的舷窗照进来时,第七版控制程序终于编译完成。江浅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 “编译成功” 字样,忽然发现自己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昨晚调试设备时蹭到的润滑油。
“各单位注意,准备第二次启动。” 她按下通讯器按钮,声音里带着难以察觉的疲惫,“引擎预热时间十分钟,反物质储备舱压力保持在 1.2 兆帕,小林你盯紧时空曲率传感器。”
实验舱的金属墙壁开始微微震颤,这是超导磁体达到临界温度的征兆。江浅的目光在五个显示屏之间快速移动:引力场强度稳定在 6.8 特斯拉,暗物质探测器的读数呈周期性波动,纠缠矩阵的同步率已经攀升到 99.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启动主引擎。”
随着她的指令,实验舱中央的空气开始泛起涟漪。起初只是微弱的光晕,像夏日午后路面上的热浪扭曲,很快就凝聚成一道清晰的光带 —— 那道时空裂缝比上次稳定了许多,边缘的锯齿状波动正在慢慢抚平,就像被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捋过。
“曲率读数从 1.7 降到 1.2 了!” 小林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波动周期延长到 4.3 秒,比理论值只差 0.2 秒!”
江浅的手指悬在控制杆上,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她注意到裂缝顶端有一小块区域始终在高频震颤,那里的能量读数比周围高出 23%。“老周,把脉冲频率从 0.5 赫兹调到 0.7,加大那个区域的反物质注入量。”
当新的指令通过导线传向执行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那片震颤的区域突然爆发出刺眼的蓝光,裂缝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攥住,猛地收缩了近半米。小林惊呼着扶住晃动的记录板,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歪斜的曲线。
“稳住了!” 周明远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他指着实时监测图,“看这个衰减曲线,完全符合我们新模型的预测!”
江浅靠在冰冷的金属柜上,终于敢大口喘气。她看着屏幕上那条逐渐平缓的绿色曲线,裂缝的稳定时间已经突破了十分钟,这比上次实验的最高记录翻了五倍。三个月来的不眠不休,那些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无数次在会议室里的争论,此刻都化作观察舱里那道安静悬浮的光带。
“再加一组引力约束场。” 她直起身,眼里的红血丝在灯光下格外明显,“我们试试能不能把稳定时间再延长一倍。”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实验室的屋顶时,时空裂缝已经稳定了整整四十分钟。江浅摘下手套,露出手腕上那块旧手表 —— 指针停在凌晨五点十七分,那是她父亲留下的遗物,表盘背面刻着一行小字:“宇宙的答案藏在耐心里。”
“江姐,你看这个。” 小林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刚生成的三维模型,“我们用新算法重构了裂缝内部的时空结构,发现那些微型奇点的分布规律和你去年发表的论文里预测的完全一致!”
江浅接过平板,指尖轻轻拂过那些闪烁的红点。这些微型奇点曾是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它们像不稳定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引爆更大范围的时空崩塌。而现在,在新模型的约束下,它们正沿着预设的轨迹缓慢湮灭。
“通知数据组准备详细记录,” 她转身走向主控台,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我们再做最后一次参数优化,这次要尝试把稳定范围扩大到三维空间。”
实验室里重新响起键盘敲击声和仪器的蜂鸣,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投下移动的光斑。江浅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忽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暴雨夜,她和团队蜷缩在会议室的沙发上,对着满墙的公式争论到天明。那时的模型还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每一次实验都以失败告终,连最乐观的周明远都忍不住摔过一次马克杯。
“能量耦合完成,准备三维约束测试。” 小林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
江浅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红色的启动键。这一次,时空裂缝没有出现剧烈的波动,它像一颗被精心包裹的琥珀,安静地悬浮在实验舱中央。周围的激光束形成了完美的立方体网格,将裂缝稳稳地固定在正中央,那些曾经肆虐的能量流现在温顺得像溪流,沿着预设的轨道缓缓流淌。
“稳定时间突破一小时!” 周明远扯掉安全帽,露出被汗水浸湿的头发,“空间扭曲系数稳定在 0.8,所有参数都在安全阈值内!”
小林突然哭了起来,这个刚博士毕业的年轻人抹着眼泪笑:“我们做到了…… 真的做到了……”
江浅走到观察舱前,看着那道在晨光中泛着柔和光晕的裂缝。她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时空裂缝比实验室模拟的要复杂千万倍,但此刻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道横亘在人类与未知之间的高墙,终于被敲开了一道微小的缝隙。
“把所有数据备份三份,” 她转身面对欢呼的团队,嘴角扬起久违的笑容,“今天可以提前下班,但记住 —— 我们的目标不是稳定一小时,而是永远。”
实验室的门在身后关上时,江浅听见里面传来碰杯的声音。她抬头望向初升的太阳,阳光穿过云层洒在身上,带着温暖的重量。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女儿发来的照片:画纸上歪歪扭扭地画着一个女人,旁边写着 “妈妈在抓星星”。
江浅笑着擦了擦眼角,快步走向停车场。她知道,属于他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那些隐藏在时空褶皱里的秘密,正等着被人类的智慧一一揭开。而此刻,实验舱里的那道裂缝仍在安静地悬浮,像一颗等待被孵化的种子,孕育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希望。
喜欢时砂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