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纤维的成功试制,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红星兵工厂每个人的心头。`比~奇_中*蚊.旺^ ?庚/辛_罪·哙?陆沉深知,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的炸药威力巨大,但生产过程依旧凶险,而那块“炸药生产线模块(基础)”的蓝图还静静地躺在系统空间里,等待着被激活。激活它,需要熟练的工人,需要稳定的生产环境,更需要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准把控。
“人,才是根本。”陆沉不止一次在心里默念。兵工厂的摊子越铺越大,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现在己经发展到近百号人。大部分人都是附近的农民、猎户,或者从战场上救下来的伤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兵工生产更是一窍不通。过去那种师傅带徒弟、口耳相传的模式,己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参谋长,咱们得办个‘扫盲班’,不,是‘技术培训班’。”晚饭后,陆沉找到赵参谋,开门见山。昏暗的油灯下,赵参谋正对着一堆报表发愁,闻言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疑惑,随即了然:“你是说,系统地教大家伙儿识字、学技术?”
陆沉点头:“对。不求他们马上能设计图纸,但至少要能看懂简单的标识,理解基本的原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只会被动地跟着干。特别是新炸药的生产,还有那个生产线模块,对工人的要求更高。”
赵参谋推了推眼镜:“我同意。咱们的人手是多了,但能顶用的技术骨干还是太少。李铁锤算一个,老杨头经验丰富,但识字不多。?8\8`d,u^s_h*u+w+a`n\g~._c,o.m!其他人,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事儿,我来安排。”
说干就干。几天后,红星兵工厂的“红星夜校暨技术培训班”就在一间临时腾出来的仓库里开张了。没有正经的桌椅,学员们就地而坐,面前放块木板当桌子。没有纸笔,就用木炭在磨平的石板上写写画画。陆沉亲自担任第一期教员,赵参谋负责组织管理,几名有经验的老兵则负责维持纪律和安全教育。
开班第一天,仓库里挤满了人,连过道都站着不少伸长脖子往里瞧的。陆沉站在用几块木板搭起的简陋讲台后,看着台下一双双渴望又带着些许忐忑的眼睛,心中百感交集。这些人,就是未来兵工厂的脊梁。
“同志们,咱们红星兵工厂,要造枪,造炮,造出更多更好的武器,打跑狗日的小鬼子!”陆沉的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要造好武器,光有力气不行,还得有技术,有文化!今天这个培训班,就是让大家伙儿都变成有技术、懂门道的兵工人才!”
人群中爆发出低低的议论声,随即是热烈的掌声。
陆沉微微一笑,拿起一根木炭,在身后临时充当黑板的木板上写下三个歪歪扭扭的大字:“手榴弹”。
“今天,咱们就从最简单的开始,认识字,认识咱们自己造的武器。这个,念‘手榴弹’。谁来跟我念一遍?”
“手榴弹!”几十道声音汇聚在一起,虽然参差不齐,但充满了力量。·兰!兰′文-学¨ ,嶵/欣\漳`劫¨埂,欣.筷~
陆沉的教学方式很特别。他不讲大道理,也不念死书。他会拿起一颗拆解开的手榴弹,指着引信问:“这玩意儿为啥一拉就炸?里头的药捻子是啥做的?为啥有的响,有的不响?”他会拿起一块钢板,让大家摸一摸,敲一敲,然后问:“这块钢板,怎么才能变成枪管?要用多大的力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最合适?”
他讲金属的延展性,讲火药的燃烧原理,讲杠杆省力,讲齿轮传动。这些在后世看来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知识,在这个年代,对这些淳朴的工人们来说,却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听得如痴如醉,有的人甚至忘记了记录,只是瞪大了眼睛,生怕漏掉一个字。
陆沉悄悄动用了系统的“人才扫描”功能。一道道淡蓝色的光晕在人群中扫过,一些人的头顶上浮现出淡淡的绿色或蓝色光点,代表着他们在特定领域的天赋潜力。李铁锤头顶的光点是深绿色,偏向“机械加工”和“爆炸物处理”;老杨头则是木工和冶炼方面有蓝色光点。还有几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在“精密操作”、“化学感知”等方面也显示出不错的潜力。
【系统提示:人才培养进度提升。可消耗50点数,加速学员李铁锤‘中级机械加工’技能领悟。】
【系统提示:可消耗30点数,加速学员王二牛‘初级化学品辨识’技能领悟。】
陆沉心中一动。这系统,还真是贴心。他暂时没有动用点数,他想先看看自然学习的效果。
李铁锤是学习最积极的一个。他本就对这些东西着迷,以前是自己瞎琢磨,不得要领。现在听陆沉一讲,许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关节豁然开朗。他白天在车间满身油污地敲敲打打,晚上就第一个跑到夜校,抢占最前面的位置,石板上记得密密麻麻。遇到不懂的,下课了就追着陆沉问,有时一个问题能琢磨大半夜。
“陆哥,你说这个齿轮,为啥小的转得快,大的转得慢,但大的又有劲儿?”李铁锤挠着头,满脸困惑。
陆沉耐心地画着图解释:“你看,这就像你用短杠杆撬东西费劲,用长杠杆就省力一样。齿轮的齿牙咬合,传递的是力,也是速度。小齿轮周长短,转一圈快,但它带动的力臂也短……”
渐渐地,培训班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工人们白天干活时,不再是闷头傻干,开始相互讨论,甚至会为某个零件的加工方法争得面红耳赤。识字多的人会主动教识字少的人,懂得多的人会给懂得少的人讲解。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氛围在兵工厂里弥漫开来。
几个月下来,成效斐然。大部分工人都认识了常用的几百个字,能看懂简单的图纸和操作说明。李铁锤在陆沉的刻意培养和系统的辅助下,己经能独立负责枪械关键部件的加工和调试,甚至对新炸药的配比和生产流程也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让陆沉都刮目相看。老杨头则在冶炼和铸造方面焕发了第二春,他结合祖传的手艺和陆沉教的“科学道理”,居然摸索出一种提高铸件合格率的土办法。那些被系统扫描出有潜力的年轻人,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崭露头角。
【人才培养进度大幅提升。兵工厂整体生产效率提升8%。可消耗点数加速特定人才成长。】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陆沉欣慰地笑了。这几个月的心血没有白费。他提拔李铁锤担任了机加车间的组长,老杨头负责了铸造和热处理车间。几个表现突出的年轻人也被任命为各个生产小组的副手或技术骨干。
兵工厂的生产效率肉眼可见地提高了。以前一天只能造出三五支“红星一号”手枪,现在能稳定生产十几支,质量也更加可靠。手榴弹和地雷的产量更是翻了一番。
陆沉站在高处,看着热火朝天的车间,看着工人们脸上洋溢的自信和干劲,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支由他亲手打造的工人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不仅是兵工厂的生产者,更是革命的火种,是未来的希望。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生产能力上去了,武器造得更多了,但原材料的消耗也更快了。硝石、硫磺、铁料、木材……每一样都开始告急。特别是特种钢材和一些关键的化学品,更是捉襟见肘。
“看来,光靠咱们自己搜集和缴获,己经跟不上趟了。”赵参谋看着最新的物资消耗报表,眉头紧锁,“得想办法从外面弄。”
陆沉点了点头,目光深邃。是时候把视线投向更远的地方了。兵工厂要发展,就必须打通更多的渠道,获取更多的资源。这片敌后根据地,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红星兵工厂,必须尽快成长为能为它输送血液的强大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