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沟兵工厂的陆沉办公室里,昏暗的油灯下,陆沉、小乙和大锤、二锤等几位技术骨干围坐在一起,桌上摊着一张绘制粗糙的步枪图纸。!鑫+顽?夲_鰰,戦/ ,醉·鑫-章′踕~耕-辛`筷¢
“陆厂长,这就是咱们以后要造的枪?”大锤师傅指着图纸问道。
“对,这叫‘委员会762’。”陆沉点了点头,“是仿制的一种国外步枪,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有了它,咱们部队的火力就能大大增强。”
他用手指敲了敲图纸上的一个细长部件:“这支枪的大部分零件,咱们用‘先锋一号’或者以后造出来的机器,都能慢慢加工出来。但是,最难的,就是这根枪管。”
陆沉将枪管部分的图纸放大,指着里面的细孔和螺旋线:“枪管里面要钻一个这么细这么深的孔,而且孔里面还要有这些螺旋状的槽,这叫膛线。子弹经过膛线时会旋转,这样才能打得远打得准。”
看着图纸上那细长的深孔和复杂的膛线,在场的几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能想象得出,要把一个实心钢棒掏空,再在里面刻出螺旋槽,这活儿得有多难。
“这么深的孔,咋钻啊?普通的钻头,钻到一半就断了吧?”二锤师傅疑惑地问。
“是啊,而且这孔要钻得非常首,稍微歪一点,枪就废了。”小乙也皱起了眉头。
陆沉点了点头:“你们说得没错,深孔钻是第一个难点。普通的麻花钻确实不行。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钻头,叫做‘枪钻’。它只有一条切削刃,并且有一个导向垫块,可以在钻削时保持孔的首线度。!k\u?a`i+d+u·x?s?./n·e′t~”
他回忆着穿越前的知识,结合系统里关于早期枪钻的资料,在纸上快速地画出了一个简易的枪钻草图。“我们可以试着改造一下现有的钻头,把它磨成这种形状。然后,咱们用‘先锋一号’,让枪管旋转,钻头固定,慢慢地往里钻。”
这个思路让大家伙儿眼前一亮。让工件转,刀具不动,这跟车床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钻孔而己。
“那这钻头的材料呢?”大锤师傅问,“钻这么硬的钢,得用啥样的钢啊?”
“咱们自己炼的碳钢,硬度还不够,容易磨损。”陆沉沉吟道,“最好是高合金钢,但咱们没有。只能先试试用咱们最好的碳钢,多准备几个,钻钝了就换,钻废了就重新磨。”
深孔钻的问题暂时有了土法解决的方向,但更难的还在后面——膛线。
“这膛线,咋弄啊?”小乙看着图纸上的螺旋槽,感觉无从下手,“用锉刀往里面锉?”
“那可不行,孔太小太深,手根本伸不进去。”陆沉摇了摇头,“而且锉出来的螺距肯定不均匀,精度没法保证。”
他解释道:“加工膛线,通常是用一种叫做‘拉刀’的工具。拉刀是一根带有多个连续切削齿的杆子,每个齿比前一个齿稍微大一点。把拉刀从枪管里拉过去,每一个齿都切掉一点材料,等拉刀完全通过后,膛线就加工出来了。”
他在纸上画出了拉刀的示意图。拉刀的形状很像一根细长的锯条,但齿是螺旋状排列的。
“这拉刀也得咱们自己造。/秒\彰·截¢暁~说?蛧* ·首/发¢”陆沉说,“而且造拉刀比造钻头还难。它上面的每一个齿都要非常锋利,而且齿的尺寸和螺旋角度都要非常精确。拉刀的材料也得够硬,不然拉几次就钝了。”
“这拉刀拉过去的时候,肯定得使老大劲儿吧?”二锤师傅想象着把一根带齿的杆子从钢管里硬拉过去的情景,感觉胳膊都酸了。
“没错,拉力很大。”陆沉说,“而且拉的时候必须非常平稳,不能抖动。如果拉刀歪了或者卡住了,整个枪管就废了。”
他继续解释道:“咱们没有专门的拉床,只能利用现有的设备土法改造。可以试着在‘先锋一号’或者后续的机器上,搭建一个简易的拉刀装置。比如,用丝杠带动拉刀缓慢前进,或者利用滑轮和重物提供拉力。”
土法制造拉刀,土法进行拉削,这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拉刀的材料硬度、齿的精度、拉削装置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失败。
“咱们先从简单的开始。”陆沉规划道,“先解决深孔钻的问题,能把枪管钻通,就是第一步胜利。钻通了孔,再想办法造拉刀,搭建拉削装置。”
他将任务分配下去。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研究如何改造钻头,如何保证钻孔的首线度。小乙则负责构思如何利用“先锋一号”或者其他简易装置来进行深孔钻和后续的拉削。陆沉自己则投入到拉刀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研究中。
自炼的碳钢经过反复锻打和淬火,硬度勉强达到了能用于切削普通钢材的程度。但要用它来制作深孔钻头和拉刀,其耐磨性依然是个巨大的问题。很可能钻几个孔,拉几条膛线,刀具就报废了。
“材料是个大问题。”陆沉对小乙说,“咱们得想办法提高钢材的硬度。系统里有没有什么土法炼制高硬度钢的办法?”
他在系统仓库里翻找,希望能找到一些能用现有条件实现的钢铁冶金技术。系统里关于钢铁技术的资料浩如烟海,但大部分都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材料。终于,他找到了一些关于早期合金钢和表面淬火处理的土法工艺。
“找到了!”陆沉眼睛一亮,“可以试试渗碳淬火!把钢材放在木炭粉里加热,让碳渗透到表面,再淬火,能大大提高表面的硬度!”
这个土法渗碳淬火工艺,虽然不如现代工艺精确可控,但对于提高刀具的表面硬度来说,应该有一定效果。
新的希望燃起。工人们开始按照陆沉的指导,搭建简易的渗碳炉,尝试对自制的钻头和拉刀毛坯进行渗碳淬火处理。
日子就在一次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中度过。枪管的深孔钻进展缓慢,经常因为钻头磨损或者偏斜而失败。拉刀的制造更是难上加难,要手工在细长的钢杆上锉出精确螺旋角度和尺寸的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勉强造出了拉刀,在拉削过程中也经常因为拉力不稳或者拉刀变形而导致枪管报废。
但没有人放弃。他们知道,这支枪管里细小的膛线,关系到前线战士的生命,关系到根据地的未来。
小乙改进了深孔钻的进给装置,让钻头前进得更平稳。大锤和二锤两位师傅则凭借着多年的手艺,用特制的细锉刀,一点点地修正拉刀上的齿,试图达到更高的精度。
陆沉则在【虚拟实验室】中反复推演拉削过程,优化拉刀的设计和拉削速度。他发现,拉刀的尺寸和角度必须极其精确,而且拉削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拉力和速度,否则很容易出现“啃伤”或者“跳刀”,损坏膛线。
他带领大家,用“先锋一号”的丝杠改造了一个简易的拉床,利用丝杠的旋转来带动拉刀缓慢、匀速地前进。虽然这个装置的精度依然不高,但总比纯手工拉削要稳定得多。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第一根勉强合格的枪管毛坯终于被钻了出来。孔内壁粗糙,首线度也有些问题,但至少是通的。
接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制的拉刀插入枪管。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陆沉亲自操作着简易的拉床,缓慢地转动丝杠,带动拉刀一点点地从枪管中拉出。
“吱呀——”
拉刀在孔内摩擦,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每前进一点,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当拉刀完全通过枪管时,所有人都冲上前去,迫不及待地查看。
用油灯照亮枪管内部,可以看到孔壁上隐约出现了螺旋状的纹路。虽然纹路粗糙,深浅不一,但它确实是膛线!
第一根带有膛线的枪管,诞生了!
这根枪管离真正的合格品还有很远的距离,精度堪忧。但它证明了,在没有任何精密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土法攻关,他们也能制造出枪管的核心部件!
枪膛内的光芒,虽然微弱,却照亮了黑石沟工业前进的道路。利剑己初具雏形,只待打磨锋利,便可出鞘杀敌!然而,如何提高膛线的精度,如何实现批量生产,新的巨大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