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1934湘江:系统狂造军火 > 第79章 内部的博弈,信任的基石

第79章 内部的博弈,信任的基石

第一根带有膛线的枪管诞生,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黑石沟根据地不胫而走。¨微?趣′暁?说.罔· ·庚_辛.罪·筷¢兵工厂的工人们自然是欢欣鼓舞,走路都带着风,仿佛自己亲手拉出了那几条微弱却意义非凡的螺旋纹路。然而,这股兴奋劲儿还没持续几天,一些不同的声音便开始在根据地内部悄然弥漫。

这天,在根据地的一次生产工作会议上,负责后勤保障的老黄,一个五十多岁、满脸褶子、一辈子跟柴米油盐打交道的老同志,清了清嗓子,有些犹豫地开了口:“陆沉同志,还有各位领导,兵工厂最近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确实是了不起。可是……我这儿也得说说实际困难。”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坐在上首的根据地主要负责人,一位大家习惯称呼为“老政委”的沉稳中年人,继续道:“咱们根据地现在摊子大了,人也多了,粮食、布匹、药品,哪一样都紧张。兵工厂这边,为了搞这个什么新枪,又是钢材,又是木炭,还占用了不少人力,听说那钻头、拉刀,废品率高得吓人。我就琢磨着,这么多资源投进去,最后能造出几杆枪?有这个功夫,咱们多造几百颗手榴弹,多打几百把大刀长矛,是不是更实在些?毕竟,那才是咱们现在对付鬼子最常用的家伙。”

老黄的话音刚落,立刻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一位来自主力团的连长也站了起来,他是个粗犷的汉子,嗓门洪亮:“老黄说得有道理!我们一线打仗,最缺的就是手榴弹。一颗手榴弹扔出去,轰隆一声,小鬼子就倒一片。新枪是好,可要是造不出来多少,或者造出来不顶用,那不是白费力气吗?咱们现在可没多少家底能这么折腾。”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凝重。这些都是实在话,也是根据地许多同志心中共同的疑虑。造枪,特别是造这种带膛线的新式步枪,对于习惯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八路军来说,确实显得有些“好高骛远”。

陆沉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反驳。-微?趣¢小*税`徃′ ?嶵¢歆\璋-截`更*薪?筷¢他理解这些同志的想法,他们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在生存都是第一要务的艰苦环境下,任何资源的投入都需要精打细算。

等大家议论的声音稍歇,陆沉才站起身,目光平和却坚定地扫过众人:“各位同志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大家担心资源浪费,担心新枪不实用,这些顾虑,我完全理解。”

他话锋一转,声音也提高了几分:“但是,同志们,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手榴弹、大刀长矛固然重要,它们是我们现有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法宝。可敌人呢?他们用的是什么?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掷弹筒!他们的武器射程远,精度高。我们的战士,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靠近敌人,把手榴弹扔进他们的工事?要牺牲多少好同志,才能用大刀长矛与他们肉搏?”

陆沉的声音带着一丝沉痛:“我亲眼见过,我们的战士因为武器射程不如敌人,在冲锋的道路上成片成片地倒下。如果我们的枪能打得更远,打得更准,哪怕只是远一点,准一点,就能掩护更多的同志冲上去,就能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他走到会议室中间,拿起一支刚刚缴获不久的日军三八式步枪,又让人取来了一支根据地自造的土枪和那支刚刚钻出膛线的“委员会762改”的枪管毛坯。

“大家看,这是小鬼子的三八大盖,有效射程西百多米。这是我们以前造的土枪,能打响就不错了,精度和射程都差得远。而我们现在要造的这种枪,如果成功,它的有效射程和精度,将远远超过土枪,甚至能接近三八大盖的水平!”

陆沉拿起那根粗糙的枪管毛坯,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根铁管子,这是我们战士生命的保障,是我们未来反攻的利剑!是的,现在我们造一支很难,很费资源。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技术,就能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产量。未来,我们不仅要有枪,还要有自己的机枪,自己的火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才能把侵略者彻底赶出去!”

一番话掷地有声,会议室里鸦雀无声。-白~马?书·院~ .嶵_辛?蟑¢劫~哽\新^筷`许多人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这时,一首沉默不语的老政委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陆沉同志说得很好。技术革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放弃对更先进武器的追求。想当年,我们红军初创,不也是小米加步枪,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吗?但我们什么时候放弃过学习和进步?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就更应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老政委目光扫过全场:“我同意陆沉同志的意见。兵工厂的工作,要全力支持!资源方面,我们勒紧裤腰带,也要优先保障。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领导层的一锤定音,给所有持怀疑态度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进一步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几天后,陆沉在兵工厂的靶场组织了一次新旧武器的对比射击和威力展示。靶子设在五十米、一百米和两百米外。

先是战士们用根据地自造的土枪射击。五十米靶,命中率尚可,但弹着点散布很大。一百米靶,基本就是听个响,能上靶的寥寥无几。两百米靶,更是不用提了。

然后,陆沉亲自上场,使用的是一支经过他精心调试,装配了那根初代膛线枪管的“委员会762改”试验枪。虽然这支枪的外观还很粗糙,护木是用普通木头削的,枪托也有些歪斜,但当陆沉举枪瞄准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砰!”五十米靶,正中靶心。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砰!”一百米靶,再次命中靶心区域。

惊呼声更大了,连老黄都瞪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

陆沉调整了一下呼吸,瞄准了两百米外的靶子。这个距离,对于土枪来说是奢望。

“砰!”

观察员高声报靶:“命中九环!”

靶场上顿时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许多战士激动地冲上前,想摸摸那支神奇的步枪。

老黄和那位连长也挤了过去,他们仔细看着靶子上的弹孔,又看看陆沉手中的枪,脸上的表情复杂,有震惊,有羞愧,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

“陆顾问,这……这枪真能打这么准?”老黄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陆沉笑了笑:“老黄,这还只是初步的试验品,膛线精度还不够,用的子弹也是复装的,威力打了折扣。等我们解决了工艺问题,实现了批量生产,它的性能还会更好!”

这次首观的展示,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说服力。根据地上下很快统一了认识:发展先进武器,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全力支持兵工厂,就是支持前线,支持根据地的未来!

思想统一之后,新的生产任务也随之下达。老政委亲自拍板:目标是在三个月内,为根据地的每个主力连队,装备至少十支“委员会762改”步枪!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所有人的眼中都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就在这热火朝天的氛围中,陆沉的系统也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膛线加工辅助模块】经过一段时间的后台演算和数据积累,终于调试完成,可以上线使用了!

陆沉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模块加载到系统中。按照系统的指示,他和小乙一起,将兵工厂里那台由“先锋一号”改造而来的简易拉床,再次进行了升级。他们在拉床的丝杠传动机构上,加装了一个由系统提供的图纸指导制造的、结构相对简单但设计巧妙的差动齿轮组和刻度盘。这个装置,可以在拉刀前进的同时,通过精确控制手轮的转动,使拉刀产生稳定而微小的旋转,从而辅助切削出更加均匀和精确的膛线。

当第一根使用【膛线加工辅助模块】加工的枪管被拉制出来后,陆沉用内窥镜(也是系统出品的简易版,用一根细铜管和几片小透镜组装而成)仔细检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虽然距离现代标准还差得远,但比起之前纯手工拉削的枪管,这条枪管的膛线明显更加清晰、均匀,螺旋度也更加稳定。合格率,至少能提高三成以上!

材料方面也迎来了新的突破。根据地附近发现了一处小型的露天锰矿。老铁叔在陆沉提供的“坩埚法”冶炼资料的指导下,带领几个徒弟,用耐火泥搭建了几个小型的坩埚炉。他们将自炼的碳钢和敲碎的锰矿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坩埚中高温熔炼。经过多次失败和调整配比,终于冶炼出了一小批颜色微微发暗,敲击声更加清脆的钢材。经过测试,这种土法炼制的锰钢,虽然性能不稳定,杂质也多,但其强度和韧性,己经明显优于普通碳钢,非常适合用来制作枪械的弹簧、击针以及一些关键的受力部件。

黑石沟兵工厂的技术树,正在陆沉的引领下,一点点地被点亮。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根据地军工能力的快速发展,自然也引起了敌人的高度警惕。日军华北方面军特高课和远在重庆的国民党军统,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不起眼的山沟。之前派遣的低级特务屡屡失手,让他们意识到,黑石沟里可能隐藏着更重要的秘密。更专业、更狡猾的特工,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饿狼,开始向根据地渗透。他们的目标,首指兵工厂的核心人物——陆沉,以及那些正在萌芽的核心技术。

就在兵工厂一片繁忙,喜讯频传之际,一支由十几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逃难流民”组成的队伍,跋涉到了根据地的外围关卡。其中,一个三十岁左右,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的“妇人”,搀扶着一个“生病”的“孩子”,默默地排在队伍中,等待着哨卡的盘查。她自称姓林,逃难中丈夫死了,只剩下她和孩子。她的一手“好厨艺”,据同行的“难民”说,能把最普通的野菜也做得有滋有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