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往返穿越:我给陕北红军送物资 > 第161章 如果真是陕北地区能够生产出,这种唯美的吊灯

第161章 如果真是陕北地区能够生产出,这种唯美的吊灯

不过喀秋莎之前也听说过,

红军队伍有很多碘酒,

他们就用碘酒在海内外进行交易,

得到了很多黄金。~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

喀秋莎就猜测红军有这么多的黄金,

大概是利用黄金在其他的秘密渠道,得到了很多军火。

其实喀秋莎的怀疑也没有错。

但是很快,

前面的阳光就照得她眼睛睁不开,

因为她在苏联没有这样强烈的日光。

这个机场非常简陋,

除了用青砖堆起来的一个机场瞭望塔,

还有一个很大的窑洞仓库,

其他地方除了黄土还是黄土。

偶尔有一个头上扎着白毛巾的老汉拿着鞭子赶着一群羊上了山,

然后又走下山去其他地方吃草。

喀秋莎感到惊讶的是,

这么大一个机场,

除了他们的飞机几乎没有看到其他的飞机,

但是她通过机场上面的飞机轮胎碾过的痕迹,

揣测这个地方应该有飞机,

但是只是没有放在机场上而己,

大概是藏在窑洞里面。

喀秋莎对这个地方大概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当然是不太好的印象。

正在他们东张西望的时候,

这个时候从机场下面开过来了三辆军车。

三辆军车也不太豪华,

也不是很简陋,

反正能够坐上去还挺舒服就行了。

其实这几辆军车都是王大牙买了之后,抽空送到窑洞里面来的,

因为他觉得像这样的军车,是红军的领导经常要使用的,

所以早点送来,让他们早点使用。

这三辆军车是烧柴油的,

而且柴油烧得也不多,

马力却很足。

不过这三辆军车却不是轿车那样的类型,

三辆军车都有帆布顶棚,

坐在后面把帆布一拉,

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这几辆军车看起来很新,

但是其实是二手车,

不过用起来很方便,

不仅王大牙满意,

那些领导也很满意。

其实王大牙把这样的车,后来又通过意念的方式运送了100辆过来,

也只花了500多万元。!嗖^餿¢暁*税*蛧¢ `埂_辛?罪`全.

因为这样的车子是不需要牌照,

也不需要年底进行年审,

所以这样的车子只要能够使用就行了,

其他的都不用计较。

这就是王大牙在现代社会,所购买各种物资的一个好处。

因为像这样的军车淘汰了很多,

价钱也非常便宜,

质量也非常过硬,

所以他当然要给红军把这些东西都买了……

很快,

这几辆军车都在雪夫斯基和喀秋莎面前停下了,

从第一辆车里面出来了两个男人。

一个叫崔更始,

他是陕北地区接待外宾的人;

一个人叫郑欢庆,

他是野战医院的副院长。

本来他可以在医疗行业一首干下去,

但是有一次他给一个军长治病,

军长跟他交流之后,发现他不仅读过大学,

还在海外的国家留过学,

接受了很多新思想,

特别是他在19岁就参加了组织,

所以觉悟程度是非常高的。

后来经过军长和其他领导开会研究,

就把他安排进了专门接待外宾的机构,

让他负责处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雪夫斯基先生,

我是红军队伍里面负责接待外宾的人,

你们来陕北地区我们是非常高兴的。”

崔更始说的这个话用的是俄语,

他说完之后,就和雪夫斯基和喀秋莎都握手了。

其实崔更始能够说俄语,

雪夫斯基还是感到奇怪的,

但是转念一想,

他又不感觉奇怪,

因为红军队伍有几十万人,

想必是各种人才都有,

能找出几个会说俄语的人,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雪夫斯基知道崔更始只是公事公办,

所以他微笑着点点头,

但是他曾在金陵做过驻华大使,

他当然是能够说一些国语的,

“谢谢你们的热情,

我们既然来到了陕北地区,

我也会尽力,

尽我的力量和你用国语交流,

毕竟说俄语说太多了,

其他同志听不懂也会对我有不好的印象。*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

崔更始哈哈笑了,

他觉得雪夫斯基不管说什么都行。

喀秋莎好像对郑欢庆很感兴趣,

和他相互用俄语说了一些慰问和感谢的话,

而且互相了解一下基本情况,

比如说姓名、老家、学习程度等等。

其实喀秋莎也会说一些简单的国语,

和一般的人交流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她以前做特务之前,接受过长达5年的培训,

所以各方面的知识她都懂。

接着崔更始就安排雪夫斯基和喀秋莎坐上了他的那辆车,

然后崔更始就亲自开车往前面去了,

后面的几辆军车也跟上来了。

其实后面的几辆军车上面,坐着的都是拿枪的战士,

他们只是为了保障安全,

只是不想惊扰雪夫斯基和喀秋莎就没有下车,

因为毕竟雪夫斯基和喀秋莎,是苏联领导派过来的,

万一他们在陕北地区出了什么意外,

那怎么交代呀?

雪夫斯基好像从来没有坐过这样舒服的车,

他就前后左右地看。

崔更始哈哈大笑,

他在心里面想:以前组织上派一些人,去莫斯科参加会议,或者接受领导的一些工作安排,

都像是一个乡巴佬进了大城市一样,

看什么都觉得好,

现在雪夫斯基竟然也有了这样的模样。

崔更始有一些解气,

毕竟他们的同志在莫斯科那边受的气也不少。

雪夫斯基大概也察觉到了崔更始嘲笑他的表情,

于是他就扭转头看着车窗外面的风景。

在路上他看到有一些战士在训练,

有的在进行野外拉练,

半山腰中间有很多窑洞,

有农民正扛着锄头要去田里面,

但是他却没有看到多少舟桥。

雪夫斯基在心里面想,

红军绝对连小米都吃不上,

现在这个穷地方种什么下去都不会长,

哪怕有产量也是非常小的……

因为他们到达红军总部的时候,己经是下午5点钟了,

这个时候快要吃饭了,

于是,崔更始和郑欢庆就把雪夫斯基和喀秋莎,带到了红军的食堂里面。

这个食堂是把一座山打通之后,

在山里面打了很大一个窑洞,

然后里面就做成了食堂。

不过这里非常干净,

令雪夫斯基感到很意外。

这个红军总部的食堂里面,不仅能够同时容纳两三万人,

而且还有桌椅板凳,

地面上虽然没有抹上水泥,

但是黄土也被翻平了,

走在上面也不是那么脏。

雪夫斯基感到最惊讶的事情,是这个食堂里面有很多电灯,

还有电线,

他不知道这些电灯电线是怎么发电的。

特别是这些电灯光,

灯光也不太刺眼,

也不是很昏暗,

反正非常明亮,

光照在人的身上也非常舒服。

雪夫斯基和喀秋莎都禁不住张开了嘴。

崔更始见他们这个模样,

就很平静地说:

“你们两位也许不知道,

像这样的灯是通过太阳能发电的,

也就是在窑洞上面有很多太阳能板,

然后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然后通过电线输送到各个电灯上面。

这个电灯不仅能调节亮度,

而且也是对环境没有一点污染,

特别是它的耗电量低。”

崔更始解释了半天之后,

雪夫斯基感到不可思议,

他不知道红军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黑科技”。

喀秋莎用手指着头顶的几个电灯说:

“这些电灯是你们在大城市买的,

还是在什么地方弄的?”

因为这个事情是秘密,

崔更始怎么能够说呢?

而且他也曾经听领导说过,

不要打听这方面的秘密,

能够有物资使用就行了。

其实像这样的节能灯,

王大牙曾经先后分三次买了500万个,

都用特殊方式转移到陕北的窑洞里面了。

不管怎么用也是很难把这批节能灯用光的,

所以,崔更始哪怕是对雪夫斯基和喀秋莎说,

这些节能灯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

他也是有充足的底气的。

雪夫斯基看崔更始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他感到更好奇了。

这时候郑欢庆就推了推崔更始,

崔更始就知道了,

然后,安排雪夫斯基和喀秋莎到贵宾室去吃饭。

到了那个贵宾室之后,

里面只有一张圆形的大桌子,

大桌子之上还有那种吊灯,

有很多装饰性的东西,

而且这个灯是一个南瓜形的形状,

利用遥控还可以让这个光,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等颜色。

这个吊灯一看,就不是陕北地区所能够生产出来的,

如果真是陕北地区,能够生产出这种唯美的吊灯,

难道他们真的掌握了不可告人的“黑科技”吗?

…………

有很多疑问在雪夫斯基和喀秋莎头顶盘旋,

但是他们也没有张口去问,

因为毕竟有一些事情必须慢慢来了解,

而且他们也是客人,

问的太多了,

主人也许会不高兴,

是不是啊?

在饭菜端上来之前,

雪夫斯基和喀秋莎都以为,他们今天只能喝小米粥或者吃一些咸菜呢。

但是端上来的食物让他们大吃一惊。

原来两个厨房的厨师,分别给他们端了一个大盘子,

大盘子上面是一个硕大的大列巴。

大列巴是苏联的一种说法,

就是一个很大的面包,

是长方体的形状。

而且在面包旁边还有一个小碟子,

碟子里面放着白花花的盐。

在苏联用大列巴和盐,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是非常隆重的一种礼节,

没想到现在红军,竟然都用这种他们家乡的礼节来招待他们了,

可以说真正把他们当做贵宾了。

当然读者不要怀疑,

这两个大列巴,不是红军现场用烤箱烤制的。

而是王大牙在前不久在网上,看见了有一家网店专门生产这些大列巴的店铺,

然后了解了一些俄罗斯的民俗风情,

就买了10个大列巴,

然后又写了一张纸条,

说这些大列巴必须招待外宾,

而且在给客人端上去的时候,

必须在旁边放一点盐,

这样就能够显示出,对客人的高度尊重。

其实,雪夫斯基和喀秋莎不知道的是,

王大牙送来的那几个大列巴,其实都是用一个很大的塑料袋装着,

而且塑料袋里面的空气,都被抽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