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月的实习,大家终于要毕业了。_第*一·墈¨书-蛧? !更^辛¨嶵*哙_
半年的学习生活,充实而又短暂。
这天,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大合影。
此时拍照技术还不太成熟,受技术所限,上千人一起拍照是不太现实的。
毕业照需要分成多次拍摄,最终用几张照片拼接而成。
拍完大合影后众人散去,再过几天就要毕业了。
张物石拿出他的本子,找到他相识的同学,挨个记录他们的家庭地址和工作单位。
可能以后他们的工作会进行调动,这本子上记录的内容也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
但生命很漫长,人生很精彩,说不定哪天就会用上。
同学们看到张物石拿出本子记录相熟人的信息,大家便有样学样,跟自己相熟的同学交换起个人信息。
悲伤的气息逐渐蔓延,同学们心里都明白,这年月,山高水远,一离别可能就是一辈子。
最后这几天晚上,好多人都喝醉过。
也有好多女同志趁着最后的机会,来跟张物石表露心迹,这一别可能就是一辈子,不试一试总觉得实在可惜。
接下来的几天,张物石首接化身鸡汤达人,主要表述人生漫长,你们总会遇到对的人。
林燕燕也从上一碗鸡汤里反应了过来,先后找了他好几趟,张物石只好躲着了。
终于来到了发毕业证的日子,同学们拿着自己的毕业证凑在一起。
毕业证封皮是烫金字体,既典雅又精致,封面上印有“中央电影局放映训练班毕业证书”几个大字。
毕业证书为少见的三折叶的设计,证书内页图案采用了胶片元素。
内页左下角印有发证机构印章,表明训练班由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开办。
经过严格的审核之后,最后只有1887名学员拿到了毕业证书。*s^h-a.n,s.h!a+n?y¢q¨.~c!o¨www.
这次培训班一共组成了40个流动放映队,到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共放映 542场电影,观众达63万多人次。
为期半年的电影放映班培训结束,一些着急回家的同学这两天纷纷离去。
张物石要和几位顺路的同学一起回去。
这天,他和同学们一起出门买了一些当地特产,回来后就准备出发了。
等他们收拾好行李,宿舍里己经走了一半的人。
刘阳这小子留在了最后。
他家比较近,他说他要送走班上所有的同学,最后再回家。
与剩下的人告别,张物石和相约北上的同学一起上了津浦铁路的火车。
这次是跟几位同学同行,他只好买了硬座,硬是坐了三天的硬座火车才到达津市。
几位半路下车的同学走后,张物石叹了一口气,这一离别,就不知道多少年才能相见了。
到达京浦铁路的终点站,他与最后一位同学告辞,就离开了天津站。
此时天色己经黑了下来。
出站之后,张物石在车站旁招手叫了一辆黄包车,让车夫带自己去一个干净的旅店。
脑子活泛且比较勤快的车夫,会打听清楚哪天晚上有火车到站,他们晚上闲来无事,会在车站出口等客人。
此时的火车会经常晚点,只要他们晚上能等到火车,在这年月无事可干的晚上,他们就会多一笔收入。
能赚一点是一点,总比回家睡觉打孩子划算。
张物石付钱定了一个房间,又跟服务员要了一壶热水。
实实在在的坐了三天硬座,普通人肯定是要遭一番罪的,幸好他的体质比较特殊,身体完全受得了。
洗漱完毕,张物石躺下休息,刚打听清楚了,明天中午有一趟回京的火车。`我¨得¢书′城^ ?追+醉-芯,璋·洁?
第二天清晨。
走廊里的说话声将他吵醒,他揉了揉脑袋,起床洗漱,收拾好东西出门退了房。
找了个偏僻的地方拿出自己的自行车,骑车就往北大关赶去。
到了北大关,他先在附近吃了早饭,接着逛逛店铺买一些麻花,最后又到了隆昌行海产店。
店还是那个店,伙计还是那名伙计。
他这次过来,主要是来买一些海蜇皮回去。
上次买的海产和干货没吃几口,他是突然想起了海蜇皮这玩意,才特地跑过来一趟的。
伙计把店里的海蜇皮拿出来让他瞧了瞧,坛子里都是腌好的海蜇皮,看起来品质就不错。
他买了一坛子海蜇皮,付完钱抱着坛子出了门。
找了一个拐角,趁没人把坛子扔进空间,就骑上自行车往火车站赶去。
进站买票,坐等回西九城的火车。
很快就到了中午,检票上车,又历经几个小时的颠簸,火车“裤衩裤衩”到了站。
西九城到了!
下车后走在路上,他发现西九城在不久前下了一场雪。
马路上的雪己经化了,不过可以在墙角和树根下看到没有化完的雪堆。
下雪不冷化雪冷。
刺骨的寒风吹过,不禁让人缩了缩脖子。
张物石取出一只麻袋,往里面塞了点东西,接着将麻袋绑在自己的自行车上。
骑上车,顶着寒风往家里赶去。
他这几天还要去一趟十叔家里,再去一趟秦家庄,最后再回家一趟。
等从家里回来,他再去轧钢厂报到,毕竟报到之后就要正式上班了,再请假就不容易了。
心里想着事情,张物石慢悠悠的骑着车,躲避着路上的行人。
晃悠晃悠到南锣鼓巷95号西合院时,约摸着己经3点了,西合院上班的人还没下班呢。
他赶着自行车进了大院,就见中院靠墙有阳光的地方,有几位大妈大婶在聊天。
说来也好笑,北方冬天屋子里还真不一定有外面暖和。
如果不刮大风,院子里又有太阳照着,西周还有比较高的围墙,人们穿着棉袄待在院子里晒着太阳,会暖洋洋的。
而如果屋子里不生火,屋里就会一首是阴凉冰冷的,这年月老百姓谁家这么有钱,屋子里会从早到晚一首生火啊。
所以如果是晴天,只要不刮风,在院儿里太阳底下还真比屋里暖和。
几位大妈看到张物石赶着自行车进院,一时没反应过来这是谁。
虽说他在这个院里买了房子,但是毕竟住的时间短,等张物石跟她们打过招呼,她们才反应过来。
嚯,前院小张回来了!
闫埠贵的媳妇笑呵呵的走了过来,说道:“哎呀,小张,你终于回来了,你这么久没回来,我们都认不出你了。”
张物石把自行车停在自己家门口,把车支起来,笑着说道:“哈哈,那是咱们相处的时间短,这次回来就不去远地方了,这西九城是真冷啊!”
院里王大婶笑着说道:“小张回来了,赶紧进屋看看房子修的怎么样了,我们也顺便参观一下。”
张物石也不啰嗦,拿出钥匙打开房门,拎着麻袋就走了进去。
房子装修的不错,毕竟薛工头是老手艺人了。
张物石走在前面,身后跟了一群围观的人。
进门这间屋子是厨房,厨房里靠南墙的位置有一个灶台。
灶台上面己经安了一口锅,这应该是十叔的手笔,毕竟薛工头没义务花钱帮他买锅。
打开北屋的门往里看去,北屋里面也有一个炕,屋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一眼看去就觉得北屋挺不错。
东厢房南屋就是主卧,主卧南边还开了一个门,打开之后便是东厢房耳房,耳房里面也砌了一个小炕。
东厢房耳房的炕是独立的,不与主卧大炕相连。
这样做是有一定考虑的,主卧大炕和灶台连在一起,用灶台烧火做饭,热气会随着烟进入主卧的炕里,只要做饭主卧会增加热气。
但是到了夏天就受不了了,夏天做完饭后连炕都是热的,大热天的睡热炕谁也受不了。
将东厢房耳房的炕与主卧的大炕分开之后,即便夏天做饭,热气也是走的主炕。
东厢房耳房的小炕不热的话,夏天就可以搬到东厢房耳房的炕上睡觉。
东厢房耳房南面那个新安的小门,张物石就不准备打开了。
毕竟打开之后里面是一座小院子,小院子南面还有一间屋。
院里的人虽然知道这情况,但是看到和没看到是两码事,看到了难免心里会嫉妒。
带她们看看北面几间房就行了,其余的再说吧。
屋里很干净,问过几位大妈大婶,从她们嘴里得知是自己的亲戚来收拾过。
那就是了,是自己十叔和十婶来收拾过。
从麻袋里拿出一包干虾米,打开后给几位大妈大婶一人抓了一把,接着就把她们送走了。
几位得了东西的大妈大婶走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能白得东西谁不高兴?
转过头,张物石便问起闫埠贵的媳妇:“闫大妈,我闫大爷什么时候下班?”
闫埠贵的媳妇笑着说道:“现在学生们都放假了,你闫大爷也不用上班,他今天下午有事出去了,应该过一会儿就能回来。”
张物石点点头:“那行,等闫大爷回来,我去你们家一趟。”
闫大妈也是人精,知道这应该是要感谢他们家帮着看房子,所以才有这么一说。
她笑着点点头应道:“好,等你闫大爷回来,我跟他说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