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铁拳手榴弹”的样品试制成功,让整个山洞兵工厂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w·o*d+e?s+c.w?..c\o\www.
实弹测试的结果,更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那枚不起眼的手榴弹,在碰撞到目标岩石的瞬间,便轰然炸开!
爆炸声比之前的竹筒手榴弹更加沉闷,也更加集中!
无数细小而锋利的铁皮破片,夹杂着强大的冲击波,向西周呈扇形高速迸射!
目标岩石被炸得坑坑洼洼,周围的灌木丛也被削去了一大片,地面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弹坑!
其杀伤范围和破片密度,远非竹筒手榴弹可比!
“乖乖隆地咚!这玩意儿厉害!”王大锤看得瞠目结舌,半晌才憋出这么一句话。
李二牛和张嘎更是激动得手舞足蹈,仿佛己经看到了小鬼子在这种手榴弹面前血肉横飞的惨状。
苏婉的俏脸上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看向莫兴华的目光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骄傲和钦佩。
莫兴华也是心潮澎湃。
碰炸引信的成功,意味着莫氏军火的技术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种瞬时起爆、破片杀伤效果更佳的新型手榴弹,必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出更加恐怖的威力!
“莫氏铁拳手榴弹”的成功,也进一步巩固了莫兴华在黑风口游击队心中的地位。·零′点,看*书¢ _勉_沸`粤^独~
王虎在亲眼见识了这种新型手榴弹的威力后,当即拍板,要求莫兴华全力生产这种大杀器,并且承诺会不惜一切代价,为兵工厂提供所需的原材料。
一时间,山洞兵工厂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在手榴弹生产线图纸的指导下,莫兴华对原有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将手榴弹的生产分解为壳体冲压、火药装填、引信组装等几个独立的工序,并对每一个工序都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
王大锤负责壳体的冲压和焊接,他带领着几个心灵手巧的游击队员,利用那台简陋的手动冲压机,日夜赶工,铁皮敲击声和焊接的火花在山洞中此起彼伏。
苏婉则继续负责超级黑火药的生产和质量检测,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确保每一批火药的性能都能达到最佳状态。′j\i¨n+g¨w_u\h·o,t¨e~l′.?c?o\m*
李二牛和张嘎则在莫兴华的亲自指导下,学习引信的组装和手榴弹的最后总装。这两个年轻人虽然文化不高,但脑子灵光,肯下苦功,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诀窍,成了莫兴华的得力助手。
整个山洞兵工厂,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繁忙之中,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足以令敌人胆寒的钢铁与火焰。
而莫氏军火的名声,也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晋西北一带的抗日武装中传播开来。
起初,只是黑风口游击队在与其他兄弟部队交流时,有意无意地炫耀他们新获得的大杀器。
后来,随着“莫氏铁拳手榴弹”在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中展现出惊人的威力,越来越多的游击队和地方武装,都开始对这个神秘的下柳庄莫师傅和他制造的手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些消息灵通的部队指挥官,甚至开始私下里打探莫兴华的下落,希望能与他搭上线,从他那里搞到一些好东西。
毕竟,在这个缺枪少炮、弹药奇缺的年代,任何能够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武器装备,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宝贝。
一时间,晋西北的崇山峻岭之间,关于莫铁拳、能造大炮的铁匠之类的传说,开始不胫而走。
当然,这些传说大多添油加醋,充满了夸张和臆想的成分。
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莫兴华和他领导的山洞兵工厂,己经开始在晋西北这片烽火大地上,崭露头角,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对于这些外界的传闻,莫兴华并没有太过在意。
他依旧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技术攻关和生产管理上。
他深知,名气再大,也不如实实在在的武器装备来得重要。
只有不断提升莫氏军工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除了手榴弹的生产之外,7.92mm毛瑟步枪弹的复装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有了系统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工具图纸,加上前世学校里的知识,莫兴华对复装子弹的流程和关键技术点,己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最大的难题,依旧是底火的制造和发射药的优化。
底火需要用到氯酸钾、硫磺、赤磷等敏感化学品,这些东西不仅难以获取,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爆炸,危险性极高。
苏婉再次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她凭借着扎实的化学功底和过人的胆识,在莫兴华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各种配方试验和工艺摸索。
他们将山洞兵工厂里最偏僻、最通风的一个角落,开辟成了专门的底火实验室,并且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
每一次试验,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但苏婉和莫兴华都没有退缩。
他们知道,如果能够成功攻克底火的制造难题,那么八路军部队的弹药短缺问题,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这对于整个抗日战局而言,都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而与此同时,一些敏锐的目光,也开始从更远的地方,投向了这个在晋西北声名鹊起的莫师傅和他神秘的山洞兵工厂。
这些目光中,有友善的好奇,有急切的渴望,自然也少不了敌意的警惕和贪婪的觊觎。
一场围绕着莫氏军工的风暴,似乎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