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混合击发药的研制成功,如同给子弹复装的大会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1-8?6,t¢x,t′.\c?o¨www.
整个山洞兵工厂都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和期待之中。
苏婉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
她深知,一种合格的底火,不仅仅取决于击发药的性能,更取决于其封装工艺和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她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从战场上回收的旧弹壳底部的底火杯。
这些底火杯大多是黄铜材质,经过战火的洗礼,许多己经变形、锈蚀,甚至破裂。
如果首接将新的击发药填充到这些问题底火杯中,不仅难以保证发火的可靠性,更容易引发意外。
“我们必须想办法修复这些旧底火杯,或者自己制造新的!”苏婉对莫兴华说道,语气坚定。
莫兴华深以为然。
修复旧底火杯,相对简单一些。
他可以利用系统奖励的精良工具,对那些变形的底火杯进行校正和打磨,去除表面的锈蚀和污垢。
但对于那些己经破裂或严重损坏的底火杯,就无能为力了。
而自己制造新的底火杯,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暁`税^宅\ ^更,欣.醉.筷,
底火杯的尺寸极小,精度要求却极高。
其杯壁的厚度、底部的弧度、以及与弹壳底孔的配合间隙,都必须控制在极其微小的公差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影响底火的装配和发火性能。
以山洞兵工厂目前简陋的设备条件,想要冲压出合格的底火杯,难度可想而知。
“苏婉,你负责击发药的稳定生产和质量控制。”莫兴华沉吟片刻,做出了分工,“底火杯的问题,交给我和王大锤师傅来解决!”
他相信,凭借王大锤那双巧夺天工的手,以及他从系统中学到的先进模具设计理念,一定能够攻克这个难关。
接下来的几天里,莫兴华和王大锤便一头扎进了底火杯的研制工作之中。
他们首先尝试修复那些回收的旧底火杯。
莫兴华对每一个旧底火杯的尺寸进行精确测量,然后指导王大锤用特制的小冲头和芯棒,对其进行小心翼翼的校正和整形。
这个过程枯燥而乏味,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王大锤这位经验丰富的老铁匠,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g+u+g+e\y/u_e!d?u·.?c.o?m·
他的手指被磨出了血泡,眼睛也熬得通红,但却没有丝毫怨言。
因为他知道,他们正在从事的,是一项足以改变命运的事业。
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成功修复了近百枚旧底火杯。
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为接下来的底火压装试验,提供了宝贵的弹药。
与此同时,制造新底火杯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着。
莫兴华根据德制博克赛式底火的结构特点,设计出了一套简易的底火杯冲压模具图纸。
这套模具虽然结构简单,但却巧妙地利用了杠杆原理和分步冲压的工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手动冲压机压力不足和精度不高的缺陷。
王大锤看着莫兴华画出的那些奇形怪状的图纸,起初也是一头雾水。
但在莫兴华耐心细致的讲解和演示下,他也逐渐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不由得对这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人齐心协力,选用兵工厂里能找到的最好钢材,经过反复的锻打、淬火、研磨,终于打造出了一套勉强合格的冲压模具。
接下来,便是选择合适的冲压材料了。
黄铜是制作底火杯的最佳材料,但眼下兵工厂里黄铜奇缺。
莫兴华只能退而求其次,选用了一些从废旧电线、铜管上拆下来的紫铜片。
紫铜的硬度和弹性虽然不如黄铜,但也勉强能够满足要求。
第一次冲压试验,并不顺利。
由于模具的精度不够,以及紫铜片的延展性控制不好,冲压出来的底火杯,要么杯壁厚薄不均,要么底部开裂,合格率极低。
莫兴华和王大锤并没有气馁。
他们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不断地调整模具的间隙,改进冲压的工艺,优化紫铜片的退火处理。
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终于,在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和改进之后,第一个外观和尺寸都基本合格的莫氏造底火杯,成功地从冲压机上诞生了!
虽然它看起来有些粗糙,表面还带着一些细微的划痕,但对于莫兴华和王大锤来说,这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
这意味着,他们己经初步掌握了独立制造底火核心部件的能力!
有了合格的底火杯和性能稳定的击发药,底火的最后压装工作,便水到渠成。
苏婉亲自上阵,带领着李二牛和张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将精心调配的击发药,小心翼翼地填入每一个底火杯中,然后用特制的小型压机,将其均匀地压实。
为了区分,莫兴华将这种由山洞兵工厂自主研发、采用氯酸钾-火柴头药混合击发药、并使用修复或自制底火杯封装的底火,正式命名为——莫氏一号底火!
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朴实无华,但却凝聚了山洞兵工厂所有人的心血和智慧,也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第一批莫氏一号底火,共计一百五十枚,成功下线!
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却非同凡响!
这意味着,子弹复装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瓶颈,己经被他们彻底攻克!
接下来的任务,便是优化发射药的配方,以及解决弹壳整形和弹头铸造的问题了。
莫兴华相信,有了莫氏一号底火的成功经验,这些后续的难题,也一定能够迎刃而解!
山洞兵工厂的炉火,燃烧得愈发旺盛。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自豪的笑容。
他们仿佛己经听到了,那即将响彻晋西北的,属于莫氏子弹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