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六十七章:扫荡开始!血染晋西北

第六十七章:扫荡开始!血染晋西北

1939年11月下旬,日历翻过泛黄的最后一页,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花,无情地抽打着晋西北大地。-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

在这片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场前所未有、血腥残酷的大战,悄然拉开了序幕。

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的庞大兵力,如同数十条钢恶龙,从西面八方,向着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腹地,发起了毁灭性的袭击。

枪炮声、爆炸声此起彼伏,飞机在空中呼啸盘旋,投下一颗颗罪恶的炸弹。

日军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推行其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企图彻底摧毁根据地的生存基础,扑灭抗日的烽火。

许多村庄化为焦土,无数手无寸铁的百姓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

面对日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晋西北各地的八路军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在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统一领导下,毅然投入了反“扫荡”的血战。

他们兵力悬殊,装备落后,但凭借着对家园和民族的热爱,以及不屈的战斗意志,在每一条山道,每一个村庄,每一片阵地,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周旋与抵抗。`天/禧`晓^说!蛧_ ¢已+发^布?最/芯′蟑^劫′

而在这场血与火的较量中,由山洞兵工厂紧急生产并配发到几支重点部队的“莫氏地雷”,成为根据地军民抵御敌人锋芒的一道重要屏障。

由于产量有限,这些装填了“黑色闪电”或特制高能黑火药的“莫氏地雷”,不可能像传统土地雷那样遍地开花,更无法完全覆盖敌人宽阔的进攻正面。

它们被集中部署在日军几条主要进攻路线上的关键山隘、峡谷、桥梁、以及通往根据地腹地的险要道路上,作为“点”上的突破,迟滞敌人的进攻。

王虎游击队、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独立团等部队的工兵和爆破手,在莫兴华“地雷技术指导小队”的协助下,冒着严寒和暴露的危险,将这有限的几十枚、一百来枚“莫氏地雷”,巧妙地布设在最能发挥其威力的地方。!精*武¨晓\说¨罔_ ~更^芯·罪.哙?

布雷区域的选择,都是经过指挥员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的,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将敌人引诱入致命的陷阱。

当趾高气扬的日军先头部队,怀揣着速战速决的企图,踏入这些精心布置的雷区时,迎接他们的,便是一连串出乎意料的猛烈爆炸!

在一个名叫“鬼门关”的狭窄山口,日军一个步兵中队,排着密集队形前进。

山隘两侧,八路军伏兵早己隐蔽到位,但火力并不占优。

“轰隆!”

一枚埋设在路中央的“莫氏压发雷”突然炸响!其威力远非日军以往遇到的八路军土地雷可比!

强大的冲击波和高速破片,瞬间将走在队伍中央的数名日军炸飞,血肉模糊!周围的几个鬼子也被炸得人仰马翻,哭爹喊娘!

紧接着,队伍后方的几名日军因为惊慌而误触了隐藏的“莫氏绊发雷”!

“轰!”“轰!”

爆炸声接连响起,混乱和恐慌在日军队伍中蔓延!原本紧密的队形被撕开,前进的势头受到严重阻碍!

日军指挥官脸色剧变,立刻意识到遭遇了八路军的新型地雷,迅速命令队伍停止前进,展开排雷行动。

然而,“莫氏地雷”的伪装太过巧妙,而且布设的区域非常复杂,排雷的进度异常缓慢,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付出新的代价。

日军的愤怒吼叫和排雷时偶尔响起的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

在另一个日军装甲部队的主攻方向上,几辆九五式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试图快速通过一片开阔地。

“轰!!”

一枚加强型“莫氏反坦克地雷”(装填高当量“黑色闪电”,优化装药结构)在最前面一辆坦克的履带下猛然炸响!

巨大的爆炸能量未能将坦克掀翻,但却猛烈地撕裂了它的履带,使其如同脱了链条的野兽般,瞬间失去了行动能力,庞大的车身也因此而剧烈摇晃,车体内部响起了一连串惊恐的叫喊声!

紧接着,火光从断裂的履带处和底盘薄弱点喷涌而出,浓烟滚滚!这辆瘫痪的坦克停在了狭窄的隘口,成为了后面部队的巨大阻碍。

尽管日军迅速投入兵力试图抢救和排除威胁,并调集火炮对周围可疑区域进行轰炸,但滞留的日军部队成为了八路军伏击火力的绝佳目标!

隐蔽在侧翼的八路军战士抓住机会,用步枪和轻机枪向暴露的日军发起精确打击,造成新的伤亡。

这些数量有限但威力巨大的“莫氏地雷”,在反“扫荡”初期,如同晋西北大地上一颗颗致命的钉子,成功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打乱了其战术部署,也给其造成了相当的伤亡。

它们未能完全阻止日军的钢铁洪流,但在关键节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主力部队的战略机动和根据地军民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掩护。

日军指挥官们在电报中愤怒地向上级汇报:“土八路使用了威力异常强大的新型地雷,其爆炸效果远超以往,对我军的机动造成了严重威胁!排雷困难!”

这场血染的序幕,仅仅只是反“扫荡”残酷战争的开始。地雷的威力,只是八路军抗击强敌的一道辅助屏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