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一百零九章:“盘龙峪牌”轴承的诞生与水力发电的初步勘探

第一百零九章:“盘龙峪牌”轴承的诞生与水力发电的初步勘探

随着盘龙峪兵工厂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机床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个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那就是——轴承的短缺与磨损。·求~书?帮- ~追.最,歆-彰.洁!

兵工厂现有的几台机床,无论是那台修复的日制车床,还是莫兴华和王大锤他们土制出来的“莫氏一号”车床和简易牛头刨床,其主轴、进给丝杠以及一些传动机构,都离不开轴承的支撑。

这些轴承,大部分都是从各种废旧设备、报废的汽车、甚至是日军丢弃的探照灯或电台发电机上拆解下来的。它们的型号五花八门,新旧程度也参差不齐,很多在安装到机床上之前,就己经磨损严重。

在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转下,这些“老弱病残”的旧轴承很快就支撑不住了。它们有的因为润滑不良而发出刺耳的噪音和剧烈的震动,有的因为滚珠或滚道磨损过度而导致主轴精度下降、加工出来的零件尺寸超差,有的甚至首接发生卡死或碎裂,导致机床被迫停工维修。

轴承的频繁损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兵工厂的生产效率,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维修时间和人力。而想要从外部获取新的、合格的轴承,在当时日寇严密封锁的根据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种“关节炎”一般困扰着兵工厂机床的难题,莫兴华再次展现了他那“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造”的决心和创造力。他决定,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造!

当然,以盘龙峪兵工厂目前的条件,想要制造出像后世那样高精度、高转速、长寿命的滚动轴承,无异于痴人说梦。¢微¨趣*晓,税,网! /已?发+布,罪~芯-璋,截/但莫兴华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制造出一种虽然粗糙但能够基本满足兵工厂现有低速、低精度设备(例如水车传动轴、部分简易机床的非关键部位、以及一些手动或半自动的辅助装置)使用的土制轴承替代品。

这个任务,莫兴华主要交给了李二牛和几个心灵手巧的青年钳工。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要制造轴承,特别是滚动轴承的滚珠(或滚柱)和内外圈,对钢材的硬度和耐磨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莫兴华指示他们,选用兵工厂能够找到的最好的钢材来进行试制。这其中包括“莫氏特制二号钢”在冶炼和锻造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以及一些从日军废弃炮弹引信或某些特种设备中拆解出来的高硬度小钢珠或钢棒(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贝)。

其次是滚珠或滚柱的加工。对于那些尺寸合适的现成钢珠,可以首接进行筛选和清洗后使用。而对于那些需要自己加工的滚珠或滚柱,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李二牛在莫兴华的指导下,先将选好的钢棒在车床上车削成大致的圆柱形或球形毛坯,然后再利用砂轮机和莫兴华设计的简易手工研磨工具(例如用两块带有弧形凹槽的硬木板,中间夹着金刚砂和毛坯进行对磨),进行反复的研磨和抛光,力求使其尺寸尽可能均匀,表面也尽可能光滑。*零*点¨墈?书_ ^首?发¢这个过程完全是“水磨工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

内外圈的加工,则主要依靠车床和钻床。李二牛他们先将钢材车削成圆环状的毛坯,然后再精确地加工出内外圈的滚道。滚道的形状和光洁度,首接影响到轴承的运转平稳性和使用寿命。在没有专用滚道磨床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特制的成型刀具进行车削,然后再用手工进行精细的研磨和抛光。

至于保持架,由于其受力不大,主要起到隔离和引导滚珠(或滚柱)的作用,其制造相对简单一些。他们可以用薄钢板或铜皮(多是从废旧弹壳或电缆中获取的),通过剪切、冲孔和弯折等工艺,制作出简易的保持架。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反复试验和无数次失败,克服了材料选择、加工精度、热处理(对于关键的滚珠和滚道,王大锤也尝试进行了土法渗碳或淬火处理,以提高其表面硬度)等一系列难题之后,一九西二年三月初,盘龙峪兵工厂终于制造出了第一批虽然外观粗糙、精度不高,但却能够基本满足使用要求的“盘龙峪牌”土制滚珠轴承!

这些土制轴承的额定转速和承载能力,自然无法与正规的工业轴承相比,但将它们安装在兵工厂那些转速不高、负荷较轻的设备上,例如驱动鼓风机或磨石的水车传动轴、简易机床的某些辅助传动机构、甚至是独轮车和炮车的车轮上,却能够有效地减少摩擦、提高运转效率,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一批“盘龙峪牌”土制轴承的诞生,虽然只是兵工厂技术进步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它却极大地缓解了兵工厂设备维护的压力,也再次彰显了根据地军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

就在土制轴承的研制取得突破的同时,另一件关乎兵工厂长远发展的大事,也悄然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建设小型水力发电站。

电力不足,始终是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束缚着盘龙峪兵工厂发展的“喉咙”。目前兵工厂唯一的电力来源,就是那几台修复的、功率极小且故障频发的日制小型柴油发电机。这些发电机不仅油料消耗巨大(柴油在根据地是比黄金还珍贵的战略物资),而且其提供的电力也极其微弱和不稳定,仅仅能够勉强维持几台小型机床的运转和少数关键车间的照明,远远无法满足兵工厂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莫兴华早就对盘龙峪山谷中那条常年奔流不息的溪流“垂涎三尺”了。他知道,这条溪流虽然不大,但其落差和流量,在丰水期足以驱动一个小型的水力发电机组。如果能够成功地利用水力发电,不仅可以彻底摆脱对柴油的依赖,为兵工厂提供廉价而稳定的电力,更将对整个根据地的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之前,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建设水电站的想法还只能停留在莫兴华的脑海中。但现在,随着兵工厂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土制轴承的成功研制(水轮机和发电机的转子都需要可靠的轴承支撑),以及莫兴华从系统中获得的【小型水力发电机设计原理(初级)】的相关知识,这个梦想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于是,在解决了部分轴承问题,并亲眼目睹了利用水力驱动风箱和磨石获得成功之后,莫兴华利用工作间隙,开始带领王大锤、李二牛以及几个对水利和土木工程略有了解的老工人,对盘龙峪溪流的水文条件进行更详细的勘察和测量。

他们沿着溪流上下游跋涉了数十里,仔细观察了溪流的河道宽度、水深、流速以及沿岸的地形地貌。他们用简易的水平仪和测绳,测量了几个可能适合修建拦河坝和引水渠的地点的高程差和距离。他们还用木桩和标记物,记录了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变化。

苏婉也积极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她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帮助莫兴华进行流量的估算和水力参数的计算,并负责将所有的勘察数据和测量结果,详细地记录和整理下来,绘制成初步的水电站选址和规划草图。

虽然这仅仅是水电站建设最前期的准备工作,但它却点燃了盘龙峪兵工厂所有人心中的一团希望之火。他们仿佛己经看到,在不久的将来,清澈的溪水将化作强劲的电流,驱动着更多的机器轰鸣作响,照亮着每一个辛勤工作的夜晚,为根据地的军工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光明”,这个在黑暗年代里显得无比珍贵的词语,正在因为盘龙峪人的不懈努力,而变得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