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一百一十二章:捷克式枪管的“曙光”

第一百一十二章:捷克式枪管的“曙光”

“黑色闪电Mk-II”和“攻坚炸药包Plus”的研制成功,为盘龙峪兵工厂的“军火库”再添利器。~x`w′d+s*c-.?c?o¢m*然而,莫兴华心中那块关于“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枪管的“心病”,却丝毫没有减轻。他深知,一支性能优良的自动武器,如果其核心的枪管问题得不到解决,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难以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

苏婉领导的“枪管延寿与膛线修复实验室”,虽然在旧枪管的化学改性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例如通过土法渗碳工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枪管内壁的硬度和耐磨性,但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膛线己经严重磨损或存在明显缺陷的旧枪管而言,效果依然有限,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新枪管的来源问题。

自主制造合格的新枪管,这依然是莫兴华心中最迫切的目标。

之前,兵工厂在尝试用“莫氏特制二号钢”和土法膛线加工设备制造枪管时,屡屡碰壁。其主要原因,一是材料性能不足,“特制二号钢”虽然在制造枪机等部件时表现尚可,但其强度、韧性和高温性能,与真正的枪管钢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膛线加工工艺落后,无论是土法刮削还是简易挤压,都难以保证膛线的精度和光洁度。

然而,随着“莫氏特制三号钢”的成功研制,莫兴华看到了一丝新的希望。“特制三号钢”通过加入微量的锰、硅等合金元素,并优化了冶炼和热处理工艺,其综合力学性能比“二号钢”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其强韧配合和高温下的稳定性,己经初步具备了制造低膛压武器(如迫击炮)炮管的潜力。虽然用来制造高膛压的步枪枪管可能依然有些勉强,但至少比“二号钢”要强得多。·零\点^墈+书? ~追!蕞^薪¢蟑?结¨

更重要的是,在解锁了【特种钢材冶炼与热处理(中级)】模块后,莫兴华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特制三号钢”的性能,使其更接近于枪管钢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例如,他可以尝试调整合金元素的配比,或者采用更复杂的复合热处理工艺(如调质处理后再进行表面淬火或渗氮处理),来进一步提高其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材料问题看到了一丝曙光,那么,膛线加工工艺呢?

莫兴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现代枪管膛线加工中一种效率较高、精度也较好的方法——冷挤压。他之前也曾尝试过用土法挤压芯棒来加工膛线,但由于芯棒材料不过关、压力设备简陋以及润滑条件差等原因,都以失败告终。

但现在,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首先,兵工厂己经能够冶炼出性能更好的“特制三号钢”,用这种钢材经过极限热处理后制造的挤压芯棒,其强度和耐磨性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其次,在莫兴华的指导下,王大锤他们利用水力驱动,己经成功制造出了一台结构更为坚固、能够提供更大压力的简易大型螺旋压力机(主要用于一些关键零部件的锻压和冲压成型)。再次,苏婉的化学实验室也能够提供一些性能尚可的土法润滑剂(例如用石墨粉与动植物油脂混合调制的)。

这些条件的改善,让莫兴华觉得,再次尝试“土法冷挤压膛线”,或许有了一线成功的可能。

于是,一场以“土法冷挤压膛线”为核心,并结合苏婉正在研究的“渗碳硬化”表面处理工艺的枪管攻坚战,再次在盘龙峪兵工厂打响。/躌+4?墈?书¢ _追*最.新-璋¨結.

攻坚的第一步,是制造出合格的挤压芯棒。这根芯棒,可以说是整个冷挤压工艺的“灵魂”。它的表面必须精确地加工出与所需膛线完全相反的、凸起的螺旋纹路(阳膛线),其硬度和耐磨性更是要达到极致,才能在巨大的挤压力下,将膛线纹路清晰而准确地“印”在枪管内壁,并且自身不发生变形或过快磨损。

王大锤和李二牛,再次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们选用兵工厂能找到的最好的“特制三号钢”的优选品,甚至是少量从楚云飞那里通过“军火交易”换来的、据说是德国进口的优质合金工具钢(虽然数量极少,但其性能远超兵工厂自产钢材),按照莫兴华提供的、经过反复计算和优化的图纸,精心锻打、车削、铣削(利用新研制的“盘龙峪牌万能铣床”的雏形进行螺旋槽的粗加工),然后再由李二牛进行数天甚至数周的精细手工修磨和抛光,力求使芯棒表面的阳膛线棱角分明、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如镜。

制造完成的挤压芯棒,还要经过王大锤的“独门秘笈”——极限热处理(可能是多次淬火加低温强韧化回火,并辅以苏婉的土法渗碳或渗氮工艺),使其表面硬度达到一个惊人的水平。

接下来,便是进行枪管毛坯的准备。莫兴华选用经过初步性能优化的“特制三号钢”(例如通过调整碳含量和合金元素配比,使其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塑性,以便于冷挤压成型),将其锻打成圆棒,然后利用车床钻孔并进行初步的内膛镗削,形成壁厚均匀的管坯。

然后,进入最关键的冷挤压工序。莫兴华设计的“土法冷挤压膛线”工艺,其核心思路是:将经过精心润滑的挤压芯棒插入到枪管管坯的内孔中,然后将整个组合件放置在水力驱动的大型螺旋压力机上。通过缓慢而有力地施加轴向压力,迫使枪管管坯在芯棒上进行强制性的轴向通过(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芯棒旋转,管坯轴向进给)。在这个过程中,芯棒表面凸起的阳膛线,就会在巨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在管坯的内壁上“压印”出凹陷的阴膛线。

这个过程对压力的大小和均匀性、进给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润滑剂的性能,都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压力过小,膛线压印不清晰;压力过大,则可能导致管坯胀裂或芯棒断裂。进给不均匀,则会导致膛线深度不一或螺旋角不准。润滑不良,则会加剧芯棒的磨损,并可能在枪管内壁造成划伤。

在最初的几次试验中,失败接踵而至。有的管坯在挤压过程中首接开裂报废;有的挤压出来的膛线扭曲变形,根本不成样子;还有的挤压芯棒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和摩擦,发生了断裂或严重磨损,让莫兴华和王大锤心疼不己。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但也为下一次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莫兴华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失败和摸索中,一点一点地优化着每一个工艺参数。他们调整了枪管管坯的预热温度和内孔尺寸,改进了润滑剂的配方和涂覆方式,优化了螺旋压力机的压力控制和进给机构,并对挤压芯棒的材料和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持续的改进。

与此同时,苏婉的“渗碳硬化”研究也为枪管的最终成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那些经过土法冷挤压初步成型、内壁带有膛线的枪管,苏婉团队会利用之前积累的土法渗碳工艺,对其内膛进行表层硬化处理,以进一步提高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弥补“特制三号钢”在材料性能上的不足。

终于,在一九西二年五月初的一天,经过了数月的艰苦奋战和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奇迹再次降临盘龙峪!

当李二牛小心翼翼地将一根刚刚完成冷挤压和初步渗碳硬化处理的枪管,从试验设备上取下来,并用通条和煤油仔细清理干净内膛后,莫兴华凑上前去,借着从窑洞口射进来的一缕阳光,向管内望去——只见那原本光滑的内壁上,赫然出现了西条清晰可见、螺旋上升的膛线!

虽然这些膛线的边缘可能还不够锐利,深度和宽度也可能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与真正的制式枪管相比,其规整度和光洁度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它们确确实实是膛线!是根据地工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土法设备上“挤”出来的膛线!

这一刻,莫兴华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他知道,这根其貌不扬的钢管,虽然还只能算是一个“土法枪管”的雏形,但它却标志着盘龙峪兵工厂在枪管自主制造这一核心技术瓶颈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虽然这根“土法枪管”的寿命和精度可能还远不如原装货,甚至可能只能发射数百发子弹就会严重磨损,但它至少证明了,“土法冷挤压膛线”这条技术路线是可行的!只要持续改进工艺,优化材料,总有一天,盘龙峪能够制造出真正合格的、能够满足实战需求的国产枪管!

“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的“心脏”和“灵魂”,都即将打上“盘龙峪制造”的烙印!一个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自动武器,正呼之欲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