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一百一十七章:来自“山那边”的橄榄枝——楚云飞的初次密使

第一百一十七章:来自“山那边”的橄榄枝——楚云飞的初次密使

盘龙峪兵工厂在莫兴华的带领下,各项军工技术突飞猛进,不仅成功仿制出“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实现了60毫米迫击炮的小批量生产,甚至还开始向着更大口径的82毫米迫击炮发起冲击。*E′Z?晓,税¨惘/ ?更·鑫`蕞-全,

这些在根据地艰苦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军工奇迹”,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颗巨石,在晋西北乃至整个华北战场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莫氏军火”的名声,也随着一次次战斗的胜利和根据地部队火力的提升,逐渐传扬开来。

无论是八路军内部,还是与之有接触的友军部队,甚至是那些与根据地摩擦不断的晋绥军和中央军的某些有识之士,都对这个能够在土八路根据地里制造出如此精良武器的神秘兵工厂,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和关注。

在这其中,对“莫氏军火”表现出最强烈兴趣的,莫过于驻守在晋西北大孤镇一带的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

楚云飞,黄埔五期毕业生,阎锡山麾下的得力干将,一向以治军严谨、精通战术、且对武器装备有着近乎“军事洁癖”般的高要求而闻名。

他麾下的358团,虽然名义上是晋绥军的编制,但其武器装备在整个晋绥军中都堪称精良,甚至还装备了不少从德国进口的先进武器。

楚云飞本人,也对各种新式武器装备的性能和战术运用,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自从在之前的几次与日军的交战和与八路军的“摩擦”中,领教过“莫氏军火”(特别是“没良心炮”和“晋绥造三八式”)的厉害之后,楚云飞便通过其遍布晋西北的情报网络,开始秘密关注盘龙峪兵工厂的动向。+3+5_k+a.n¨s+h+u-.′c′o!m¢

他惊奇地发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土八路兵工厂,竟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连攻克多项关键的军工技术,其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远超他的想象。

同时,楚云飞的358团,虽然装备相对精良,但也同样面临着武器弹药匮乏、特别是自动火力和有效攻坚武器不足的困境。

日军的封锁日益严密,从后方获取补充也越来越困难。因此,对于盘龙峪兵工厂能够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迫击炮以及那种威力巨大的“没良心炮”,楚云飞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一九西二年七月中旬,正当莫兴华和“82迫攻坚小组”埋头研究日造81毫米迫击炮的关键技术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悄然来到了盘龙峪的外围。

这是一名身着便装、身材魁梧、目光锐利的中年男子。

他自称姓孙,是“友军某部”派来与盘龙峪兵工厂负责人进行“私人会晤”的代表。此人言辞谨慎,举止干练,但对其具体身份和来意却讳莫如深,只是反复强调,希望能够见到兵工厂的“莫厂长”,商谈一些“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事宜。

这个神秘客人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根据地保卫部门和兵工厂警卫队的高度警惕。在当时国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虽然八路军与一些晋绥军和中央军的部队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和合作,但也时常发生摩擦甚至武装冲突。对于这种来历不明的“友军代表”,必须慎之又慎。

兵工厂警卫队长王虎(一个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忠诚可靠的年轻干部)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将情况向莫兴华和苏婉进行了汇报,并建议暂时不要与对方接触,先摸清其真实身份和意图再说。-墈?书^君/ !庚~新.最*快?

莫兴华沉思片刻,他隐隐感觉到,这个“孙代表”的背后,很可能就是那位在晋西北地区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楚云飞。毕竟,以楚云飞的情报能力和对武器装备的重视程度,他不可能对盘龙峪兵工厂的快速发展无动于衷。

“先礼后兵,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莫兴华对王虎说道,“向上级汇报,请求指示。同时,安排一次试探性的接触,地点要绝对保密和安全,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苏婉也赞同莫兴华的意见。她认为,在坚持原则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与对方进行一次接触,了解其真实意图,也未尝不可。如果对方真的有合作的诚意,并且能够提供根据地急需的物资或技术,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限度的合作,也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

很快,上级的指示就下来了:同意进行试探性接触,但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严防对方的渗透和分化,所有接触和谈判都必须在组织和保卫部门的严密监控下进行,任何涉及核心利益的合作,都必须上报批准。

于是,在几天后的一个黄昏,盘龙峪山谷外围一个事先经过精心选择和布置的、极为隐蔽的接头地点——一处废弃的羊倌小屋内,莫兴华在苏婉和王虎以及几名化装成普通村民的保卫干部的陪同下(王虎等人隐蔽在小屋周围,负责警戒),与那位神秘的“孙代表”进行了第一次“交锋”。

“孙代表”果然不是等闲之辈。他一见到莫兴华,便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来意。他并没有首接挑明自己的身份是代表楚云飞,而是巧妙地暗示其来自晋绥军中一支装备精良、治军严明且有抗日决心的实力派部队。他对盘龙峪兵工厂能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制造出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和钦佩。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出了合作的意向:“莫厂长,明人不说暗话。我们这次来,是希望能与贵厂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合作。我们熟悉贵厂生产的‘晋绥造三八式’自动火器和那种威力巨大的‘飞雷炮’(他对‘没良心炮’的称呼显然是经过美化的),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我们希望能向贵厂‘少量采购’一批此类武器,以加强我部抗击日寇的力量。当然,我们也不会让贵厂吃亏,我们愿意用贵根据地目前最急需的物资,例如药品、布匹、食盐、甚至是我们部队有多余的、从德国进口的优质钢材或精密机床零件,作为交换。此外,如果莫厂长不介意,我们也非常希望能与贵厂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交流和探讨,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这位“孙代表”的言辞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合作的诚意,也开出了颇具诱惑力的条件,同时还巧妙地抛出了“技术交流”的橄榄枝。

莫兴华听完后,心中暗自冷笑。他知道,对方所谓的“少量采购”和“技术交流”,恐怕都只是试探性的开场白,其真正的目的,很可能是想摸清盘龙峪兵工厂的家底,甚至试图获取核心的武器制造技术。

他不动声色地端起桌上的粗瓷茶碗,呷了一口微涩的苦荞茶,然后缓缓说道:“孙代表过奖了。我们盘龙峪兵工厂,只是在根据地党委的领导下,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而己。至于孙代表提出的合作意向,事关重大,我个人无法做主,需要向上级请示汇报。不过,对于孙代表提出的‘技术交流’,我个人倒是有些兴趣。不知贵部在哪些技术领域,可以与我们进行交流呢?”

莫兴华的这番话,同样是滴水不漏,既没有首接拒绝,也没有轻易承诺,反而将皮球巧妙地踢了回去,并对对方的“技术实力”表现出了一丝“谨慎的怀疑”。

“孙代表”显然没有料到莫兴华会如此沉稳和老练。他微微一怔,随即哈哈一笑,说道:“莫厂长快人快语!既然莫厂长对技术交流感兴趣,那我们自然是乐于奉陪。我们部队在武器的维护保养、精密机械的加工与测量、以及一些特种钢材的性能分析方面,还是有一些心得和经验的。如果莫厂长不嫌弃,我们可以派一些技术人员过来,与贵厂的师傅们切磋切磋。”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进行了一番充满了智慧和机锋的“太极推手”。

最终,在第一次的接触中,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但却达成了一些初步的、也是非常模糊的合作意向。例如,双方同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某些根据地急需的非敏感物资(如药品、布匹)与兵工厂生产的非核心军品(如改良版手榴弹或部分批次的60迫炮弹)进行小规模的、等价的交换。至于更核心的武器交易和技术合作,则都需要双方回去后向上级请示,再做进一步的商议。

送走了那位神秘的“孙代表”,莫兴华和苏婉的心情都有些复杂。楚云飞抛出的这根“橄榄枝”,无疑为盘龙峪兵工厂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户,带来了获取更多发展资源的可能。但同时,它也像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如何在这场与“山那边”的合作与博弈中,既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又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维护根据地的安全,将是对莫兴华和根据地高层智慧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