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楚云飞方面的接触和谈判,注定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漫长过程。?秒+漳*节?晓′说`徃_ -耕~薪!最+哙+
在等待对方下一次出牌的同时,盘龙峪兵工厂的各项生产和技术攻关工作,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随着兵工厂机床数量的逐渐增加,以及各项生产任务的日益繁重,导致机床的运转时间和负荷都大大增加。
一个新的、看似不起眼但却日益突出的问题,开始困扰着莫兴华和负责设备维护的王大锤他们,那就是——润滑油的严重短缺。
在现代工业中,润滑油被誉为机器的血液,其对于减少摩擦、降低磨损、冷却降温、防止锈蚀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根据地,润滑油却是一种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稀缺物资。
兵工厂目前使用的润滑油,其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少量从战场上缴获的日军车辆或设备中残存的机油,这些机油往往质量低劣,而且数量极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二是从根据地周边一些小型手工榨油作坊收购的桐油、菜籽油、棉籽油等植物油,这些植物油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但其粘温性能差,高温下容易氧化变质,低温下又容易凝固,润滑效果很不理想;三是用猪油、羊油等动物脂肪,经过简单的熬炼和过滤后制成的土法润滑脂,这种润滑脂粘度太大,只适用于一些低速、重载的简单摩擦副,对于机床主轴等高速精密部件,则完全不适用。/五+4.墈.书′ `已~发′布\嶵-鑫`彰/洁_
由于缺乏合格的润滑油,兵工厂的许多机床都长期处在干摩擦或半干摩擦的状态下运转。
这不仅导致机床的磨损速度大大加快,故障率也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王大锤他们这些负责设备维护的老师傅,每天都为了给这些“嗷嗷待哺”的机器寻找合适的“食物”而焦头烂额。
“莫厂长,再不想办法搞点好油,咱们这些宝贝疙瘩机床,恐怕都要提前报废了!”王大锤看着一台因为主轴轴瓦磨损严重而被迫停机的“莫氏一号”车床,忧心忡忡地对莫兴华说道。
莫兴华也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如果不能解决润滑油的困境,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将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于是,他将这个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新课题,郑重地交给了苏婉。
苏婉虽然主攻的是炸药和无机化学方向,但她毕竟是正规大学化学系毕业的科班出身,对于油脂化学和有机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有所涉猎的。
而且,她在盘龙峪兵工厂这段时间以来,己经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
接到任务后,苏婉立刻行动起来。她首先查阅了兵工厂图书馆里所有能找到的关于润滑油、油脂化学以及矿物油提炼的资料。^x^i!n·2+b_o!o,k\.*c*o/m_
然后,她带领着几名在化学方面比较有悟性的女工和学徒,在她的那个简陋但却功能日趋完善的化学实验室里,开始了土法提炼和配制润滑油的艰难探索。
苏婉的第一个思路,是“变废为宝”,对现有的各种“废油”进行再生利用。
对于那些从缴获的日军车辆或设备中收集到的少量废机油,苏婉尝试用一些土法进行净化处理。
例如,她先将废机油进行长时间的静置沉降,去除其中较粗的颗粒杂质;然后再用细密的棉布或多层滤纸进行过滤,进一步去除细小的悬浮物;接着,她又尝试用少量的浓硫酸进行酸洗,以去除其中的胶质和沥青质等有害成分;酸洗后再用碱液进行中和,并用清水反复洗涤,最后再通过加热蒸发的方式去除水分。
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再生处理后,那些原本浑浊不堪、颜色发黑的废机油,果然变得清亮了不少,其粘度和润滑性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虽然还远远达不到新机油的水平,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些低速、低负荷机床的补充润滑油使用了。
对于那些从根据地收购来的桐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苏婉也尝试进行精炼处理。
她发现,这些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和胶质等杂质,这些杂质在高温下容易氧化变质,产生酸性物质,腐蚀金属零件。
于是,她尝试用碱液中和法去除游离脂肪酸,用活性炭吸附法去除胶质和色素,并通过加热脱水和精密过滤等工艺,来提高植物油的纯净度、稳定性和润滑性能。
然而,无论是废机油的再生还是植物油的精炼,其获得的润滑油性能都还不够理想,特别是其粘温性能和抗磨性能,与真正的矿物润滑油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于是,苏婉又开始尝试在这些精炼后的油脂中,少量添加一些能够改善其性能的“土法添加剂”。
例如,她发现,在润滑油中加入适量的超细石墨粉,可以显著提高其抗磨性能和高温下的润滑效果,因为石墨本身就是一种优良的固体润滑剂。
她还尝试在润滑脂中加入一些滑石粉或云母粉,以增加其稠度和承载能力。
甚至,她还从一些具有粘性的植物中提取了一些天然的高分子物质,尝试将其作为增粘剂添加到润滑油中,以改善其粘温性能。
这是一个充满了反复试验和无数次失败的漫长过程。
苏婉和她的助手们,每天都要与各种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学药品和油腻腻的油脂打交道。
她们的双手常常被油污和化学试剂腐蚀得发红发肿,但她们却毫无怨言,凭着一股为根据地军工事业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各种探索和尝试。
终于,在一九西二年八月初的一天,经过了近一个月的艰苦攻关,苏婉的实验室里,终于诞生了第一桶真正意义上的“盘龙峪牌”土制润滑油!
这种土制润滑油,其主要成分是经过精炼和改性的植物油或再生废机油,并添加了石墨粉等土法抗磨剂和增粘剂。
虽然其颜色可能还不够清亮,气味也有些特殊,性能更是无法与后世那些琳琅满目的高档工业润滑油同日而语,但经过初步的测试,其粘度、润滑性、抗磨性和稳定性,都己经明显优于纯粹的动植物油脂和简单炼制的润滑脂,并且能够基本满足兵工厂现有大部分低速、低负荷机床的润滑需求了!
王大锤第一个将这种“盘龙峪牌”新润滑油试用在了几台因为缺乏润滑而磨损比较严重的机床上。
他惊喜地发现,加入了新润滑油后,这些机床的运转果然变得平稳了不少,刺耳的噪音减小了,主轴和导轨的发热现象也明显减轻了!
“苏副厂长,你这油,可真是及时雨啊!比咱们以前用的那些猪油、桐油强太多了!”王大锤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
“盘龙峪牌”土制润滑油的诞生,虽然看似只是解决了一个小小的后勤问题,但它对于保障兵工厂的正常生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都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它再次证明了,在根据地这片充满创造力的土地上,只要敢想敢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废物利用也能达到新的高度!
而苏婉,这位根据地兵工厂里唯一的女化学家,也用她的智慧和汗水,为机器的血液注入了红色的基因,为盘龙峪的军工事业,又立下了一件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