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赤胆军魂:亮剑之工业救国 > 第一百三十四章:兵工厂产能的第一次飞跃

第一百三十四章:兵工厂产能的第一次飞跃

盘龙峪小型水电站的成功发电,如同春雷般唤醒了沉睡的山谷,也为整个兵工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w,z,s^k′b*o.o!k..¨c′o¨m/

那源源不断的、虽然还略显微弱但却稳定可靠的电流,如同新时代的血液,开始在兵工厂的血管中奔腾流淌,深刻地改变着这里的生产面貌和工人们的精神状态。

最首观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兵工厂的生产环境上。

以往,由于缺乏电力,兵工厂的各个车间,特别是一些位于窑洞深处的加工和装配区域,大多只能依靠昏暗摇曳的马灯或油灯进行照明。

光线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视力,也限制了精密加工作业的精度和效率,更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而现在,随着水电站的建成,兵工厂的主要车间,如机加工车间、钳工车间、总装车间、以及苏婉的化学实验室和莫兴华的核心研发洞室,都陆续安装上了用汽车灯泡或缴获的日军探照灯灯泡改装的简易电灯。

虽然这些电灯的亮度还无法与后世的白炽灯相比,甚至在用电高峰期还会出现轻微的电压不稳和灯光闪烁,但那温暖而明亮的电光,却彻底驱散了以往的昏暗和压抑,让整个车间都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工人们第一次能够在相对充足的光线下进行工作,不仅心情舒畅了许多,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_卡?卡^晓*说·罔. ~吾,错¢内~容¢

特别是一些需要进行精密测量和细致操作的工序,例如李二牛他们进行的枪机零件的精细锉磨和研配,张嘎他们操作机床时的对刀和尺寸控制,以及苏婉她们进行的化学药品的精确称量和配制,都因为照明条件的改善而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更具革命性的变化,则体现在兵工厂的动力系统上。

在水电站建成之前,兵工厂的几台核心机床,例如那台德制精密工具铣床和几台经过修复或土制的车床、刨床,其动力来源主要是依靠那几台功率小、噪音大、故障频发且油料消耗惊人的日制小型柴油发电机。

柴油在根据地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战略物资,每一滴都来之不易。

为了节约柴油,这些机床往往只能在进行最关键的加工任务时才被允许启动,而且运转时间也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极大地束缚了兵工厂的生产能力。

而现在,有了水电站提供的相对廉价而稳定的电力,莫兴华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对这些核心机床进行全面的电力驱动改造。¢欣/丸~ - ^神?占· .追*蕞*鑫\漳_节,

他亲自设计了电动机的安装支架和传动机构,并指导电工小组进行线路的敷设和电动机的安装调试。

电动机的来源,一部分是利用之前那些日制小型柴油发电机的发电机部分,另一部分则是莫兴华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功率在几千瓦到十几千瓦之间的废旧中小型电动机。这些电动机虽然型号各异、新旧不一,甚至有些还存在一些故障,但在莫兴华和电工小组的努力下,大多都得到了修复和成功的应用。

当第一台由电力驱动的“莫氏一号”车床,伴随着平稳而有力的嗡鸣声,开始切削加工零件时,整个机加工车间的工人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他们再也不用忍受柴油发电机那震耳欲聋的噪音和呛人的黑烟了!

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柴油耗尽而被迫停工了!

电力驱动的机床,不仅动力更强劲、更稳定,而且操作也更便捷、更安全。

工人们可以根据加工需求,随时启动或停止机床,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每次开动柴油发电机都要费上半天劲。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床实现了电力驱动,盘龙峪兵工厂的整体生产能力,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在“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的生产线上,由于枪机框、闭锁卡铁等核心精密部件的加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整枪的月产量,从之前勉强维持的十几挺,迅速攀升到了二十五挺以上,并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6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线上,由于炮管的镗削和炮闩等关键部件的加工速度加快,再加上炮弹装药和引信装配等工序也因为照明条件的改善和部分简易电动工具的应用而提高了效率,其月产量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特别是82毫米迫击炮,在解决了炮管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初步瓶颈后,其月产量己经能够稳定在三到五门,为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反攻作战,提供了有力的火力保障。

弹药的生产效率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一些关键的复装和制造工序中,例如弹壳的整形、底火的安装、火药的称量和混合、以及弹头的压制等,莫兴华都设计或改造了一些由小型电动机驱动的、结构简单但却非常实用的小型半自动化设备。

这些设备虽然还很粗糙,自动化程度也很低,但与纯粹的手工作业相比,其效率却提高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这使得兵工厂的步枪弹、机枪弹和迫击炮弹的月产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基本能够满足根据地部队日常训练和一般性战斗的消耗需求。

电力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兵工厂的生产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他们亲眼见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也更加坚信,在莫兴华厂长的带领下,盘龙峪兵工厂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

工人们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主动加班加点,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兵工厂内部也形成了一种“学技术、比贡献、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盘龙峪技术夜校的课堂上,座无虚席,工人们学习文化和技术的劲头更足了。

莫兴华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盘龙峪水电站的建成发电,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未来,他们还要建设更大规模的二期工程,要将光明和动力送到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

但至少在这一刻,他有理由为兵工厂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感到骄傲。

一个依靠电力驱动的、崭新的红色工业时代,正在晋西北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冉冉升起!而盘龙峪兵工厂,也正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全速前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