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124章 开国重器耀东方

第124章 开国重器耀东方

城墙根下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护城河的冰面开始泛起细碎的裂纹。?零+点·墈·书· `已*发.布′醉,欣·彰*洁.贵华润裹紧那件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的大衣,沿着结着薄霜的青石板路疾步前行。三天前,他还在沈阳兵工厂指挥工人将缴获的日式九二式重机枪拆解重组,此刻手中这份烫着鲜红印章的任命书,却仿佛有千钧之重——任命他为第一任军工部负责人,统筹大典阅兵装备的改造与研发。

丰泽园的会议室里,炭盆烧得正旺,却抵不住众人脸上凝重的神色。指间夹着半支卷烟,烟灰随着他的手势轻轻颤动:“贵工,咱们的战士打了这么多年仗,终于能挺首腰杆走过天安门。可这阅兵式上,总不能还扛着‘万国牌’的破枪吧?”会议桌上铺满了泛黄的武器照片,从锈迹斑斑的三八式步枪到卡壳频繁的汤姆森冲锋枪,还有炮管布满裂痕的美制M1式山炮,每一张照片都像一道亟待破解的生死命题。角落里的苏联顾问安德烈·波波夫撇了撇嘴,用生硬的中文嘟囔:“这些落后装备,不如全部换成苏联制式。”

贵华润的目光扫过墙上的《地图》,最终落在长江以南尚未解放的区域。?1\3?x!s!.~n¨e`t·他想起淮海战役时,战士们用汽油桶、黑火药和废铁管拼凑出的“飞雷炮”,在双堆集炸得国民党军抱头鼠窜。

“土办法能打胜仗,也一定能造出像样的装备!”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散会后,他揣着一本卷边的《天工开物》,在北平的胡同里辗转找到了几位曾在张之洞汉阳兵工厂做工的老匠人。

月光下,老匠人们布满老茧的手抚过古籍中“冶铁”“锻造”的篇章,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当年咱们造枪,靠的就是这些老祖宗的法子……”

次日清晨,位于德胜门的临时军工部己经一片忙碌。

贵华润蹲在角落里,握着一把从国民党军官手中缴获的镀金怀表改制的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着日式三八式步枪的枪管内径。

身旁堆满了从各地收集来的零美式M1步枪的膛线、德国毛瑟枪的击发装置、甚至还有八路军兵工厂自制的木质枪托。,x.q?i_u\s·h,u¢b_a¨n`g_._c!o~m`

老钳工王师傅皱着眉头:

“贵工,这枪膛和枪管根本不是一个的,能行吗?”

泛黄的纸页上画满了齿轮和弹道曲线图,空白处密密麻麻写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注:“老祖宗造火铳都知道要校准,咱们还能不如古人?”

当第一支改良后的“新中国1型步枪”在靶场发出清脆的枪响时,围观的战士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试验员亲自扣动扳机,子弹精准命中百米外的靶心,枪身雕刻的云纹在阳光下流转着古朴的光泽——那是工人们自发加上去的,说新中国的枪,就该带着老祖宗的精气神。

但他并未松懈,转身又钻进了改装火炮的车间。

望着那些炮管上深浅不一的炸膛痕迹,他想起《武经总要》中“火炮之妙,在乎坚壁”的记载,立即组织技术骨干研究用古代“灌钢法”强化炮管内壁。

与此同时,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内,海军装备研发研讨会正陷入僵局。

苏联顾问安德烈·波波夫不耐烦地敲着手中的图纸:“这些废铁必须全部按照苏联标准改造,否则毫无战斗力!”

贵华润却默默翻开《筹海图编》,泛黄的书页间夹着一张手绘的福船结构图,图中详细标注着“水密隔舱,可御巨浪”的字样:

“安德烈同志,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就用上了水密隔舱技术,比欧洲早了整整两百年。”

他的话让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窗外,一艘锈迹斑斑的国民党军舰正被拖进船坞,甲板上的弹痕交错如蛛网。

深夜的设计室里,煤油灯芯时不时爆出噼啪的火星。

贵华润和年轻的技术员们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图纸,图纸上,一艘融合了明代战船飞檐翘角元素与现代流线型设计的新型舰艇初具雏形。

他们将古代“神火飞鸦”的火箭推进原理,与缴获的德国V - 1导弹资料反复比对,终于设计出可以舰载发射的微型火箭弹。

当第一枚试验弹在吴淞口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尾焰击中三公里外的靶标时,安德烈·波波夫的蓝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而贵华润的手指还在微微发抖—那是连续三天三夜计算数据留下的后遗症。

贵华润站在观礼台心脏随着的节奏剧烈跳动。当步兵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战士们肩扛的“新中国1型步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枪托上的云纹与战士们帽檐上的红五星交相辉映。

紧接着,火炮方阵缓缓驶过,曾经锈迹斑斑的山炮焕然一新,炮管上“自力更生”西个鎏金大字被阳光照得夺目耀眼。而最引人注目的海军方队,虽然展示的只是舰艇模型,但展板上详细标注的“水密隔舱抗沉系统”

“神火型舰载火箭”

等创新设计,让外国观察员们纷纷举起望远镜仔细端详。

望着这一幕幕,贵华润视线渐渐模糊。

他想起1938年的山西窑洞,自己和战友们用陶罐熬制火药,用土法锻造刺刀;

想起淮海战役的雪夜,“飞雷炮”的轰鸣震碎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想起那些倒在兵工厂轰炸中的年轻面孔……他摸了摸胸前口袋里珍藏的铜质证章——那是1948年淮海战役胜利后,一位牺牲的战士留给他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