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133章 航空装备的突围

第133章 航空装备的突围

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的试验车间仿佛一座巨型熔炉,1200℃的高温喷口将周围空气扭曲成诡异的波纹。?纨, · ·鰰*占, ′哽?新`最\全,

贵华润戴着厚重的防热面罩,镜片上蒙着一层细密的水雾,汗珠顺着下颌线滴落在观察窗上,瞬间蒸发成白雾。

"第79次试验!"技术员小吴的喊声被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撕碎,仪表盘上的振动指数突然突破临界值,涡轮叶片表面泛起细密的裂纹,如同蛛网般迅速蔓延。

"停机!"贵华润的嘶吼穿透降噪耳罩。当试验台归于寂静,刺鼻的金属焦味弥漫整个车间。

他蹲下身捡起断裂的叶片残片,金属断面的晶状纹路在冷白的灯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无声控诉技术瓶颈的顽固。

三天前,海军3000吨级军舰的燃气轮机刚传来捷报,而空军的航空发动机却像卡在喉咙里的刺——进口的苏联АЛ-7Ф发动机大修间隔仅100小时,面对美军新型战机的威胁,这样的性能远远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核心机研发室里,二十张行军床沿着墙壁排开,被褥上落满金属碎屑和计算草稿。贵华润将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技术资料中提取的参数,与国产合金钢特性反复比对,指节因长期翻阅资料磨出了血痕。"

我们没有单晶铸造技术,就用定向凝固!"他抓起一把报废的活塞,在布满划痕的黑板上画出树状结晶示意图,粉笔灰簌簌落在肩头,"让晶粒沿着叶片轴向生长,就像竹子的纤维结构,把每一丝强度都用在刀刃上!"

铸造车间成了冰火交织的战场。工人们将真空感应炉的温度推至1650℃,液态合金在坩埚中翻滚如沸腾的岩浆,灼人的热浪让呼吸都变得困难。`精\武/小-税^罔\ ,冕,肺~阅?犊?但第一次浇铸就遭遇滑铁卢——叶片内部出现致命的缩孔,如同心脏上的创口。

贵华润带着团队在炉前连续值守48小时,通红的炉火把他们的脸庞映得发亮。有人累得首接瘫倒在砂地上,手里还紧握着测温仪;有人顾不上喝水,嘴唇干裂出血仍在记录数据。

当第37次尝试时,X光探伤显示内部结构完美,老铸造工老李颤抖着放下铁钳,浑浊的泪水滴落在滚烫的模具上:"这纹路...比俺老家的冰裂纹瓷器还漂亮!"

高温合金的难题接踵而至。在850℃的持久强度测试中,改良后的GH4169合金坚持不到20小时就出现蠕变,仿佛不堪重负的脊梁。

贵华润突然想起鞍山钢铁厂的炼钢经验,连夜调来电弧炉,将稀土元素铼以0.01%的比例加入合金。

试验室内,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当新型材料在1000℃下稳定运行120小时,警报器突然响起,所有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技术员小张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参数修改痕迹里,藏着136次成分配比试验的艰辛,每一页都浸透了汗水与执着。

但真正的考验在高空模拟台。当发动机在12000米高度、马赫数1.5的极端条件下,压气机突然失速喘振,整个试验台剧烈摇晃,仿佛即将散架。

贵华润顶着耳膜的剧痛冲进试验舱,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他发现进气道与压气机的匹配存在缺陷,就像心脏与血管的连接出了问题。1\3·1?t`x~t?.^c+o!m¢为解决这个难题,他立即组织力量,用风洞反复吹测2000余次。

风洞实验室里,噪音震得人头晕目眩,科研人员却像战士般坚守岗位。最终,他们设计出可调斜板进气道,就像给发动机装上了智能呼吸阀门,让这颗"中国心"能够在高空自由呼吸。

与此同时,西北荒漠深处的空空导弹研发基地,黄沙漫过试验场的铁丝网,将一切都染成土黄色。总工程师老王举着被风沙磨花的图纸苦笑:"苏联只给了К-5М的外形参数,制导系统完全是空白!"

贵华润蹲在布满弹坑的靶场,捡起一枚未爆的火箭弹残骸,粗糙的金属表面还带着战场的硝烟味:"我们从零开始,就用雷达驾束制导!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我们也得踏出一条路!"

制导系统的攻关在一间废弃的弹药库里展开,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铁锈味。科研人员将缴获的美军响尾蛇导弹导引头拆解,却发现内部结构复杂得如同迷宫,每一个零件都像是一道无解的谜题。"逆向工程走不通!"贵华润拍板转向自主研发。

他们用国产电子管搭建电路,在沙尘暴中调试雷达天线。狂风呼啸,黄沙打在脸上生疼,但没人退缩。当第一套制导系统在模拟试验中成功锁定目标,技术员大刘的眼睛布满血丝,声音却充满喜悦:"这电路板上的焊点,比俺娶媳妇时绣的鸳鸯还密!"

战斗部的设计充满惊险。在聚能装药试验中,某次爆炸产生的金属射流偏离方向,将靶板轰出一个诡异的斜洞,巨大的冲击力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贵华润带着团队用高速摄像机逐帧分析,发现是药型罩的锥角误差0.5度。为修正这个微小的误差,他们手工打磨了128个药型罩,在零下20℃到50℃的环境中反复测试。

试验场的冷库和高温房里,科研人员们在冰火两重天中穿梭,终于让金属射流的破甲深度达到400毫米,足以穿透任何坚固的装甲。

第一枚"霹雳-1"空空导弹挂载在歼-6战机上。随着一声令下,战机呼啸着冲向蓝天。当导弹在8000米高空精准命中靶机,蘑菇云在戈壁上空腾起的瞬间,贵华润的望远镜镜片被泪水模糊——这个从无到有的突破,背后是3000多个日夜的坚守,是无数科研人员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成果。

同一时期,防空司令部的地下掩体内,一场激烈的地空导弹技术研讨会正在进行。圆形会议桌周围,围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墙上巨大的电子地图闪烁着红色光点,模拟着敌机可能的入侵路线。贵华润用激光笔指着地图上的关键区域:

"美军U-2侦察机的升限达到21000米,现有防空火力根本无法触及。我们需要研发一款射高至少25000米,射程覆盖30公里的新型地空导弹。"

"谈何容易!"老专家陈工推了推厚重的眼镜,"仅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比冲问题,就需要突破现有的高能推进剂技术。

目前我们的聚硫橡胶推进剂能量密度太低,根本撑不到预定高度。"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投影仪的风扇在嗡嗡作响。

年轻的材料学博士小林突然举手:"或许可以尝试复合推进剂?将高氯酸铵氧化剂与端羟基聚丁二烯粘合剂结合,理论上能将比冲提升至240秒以上。

"她快速调出电脑上的分子结构模型,"但难点在于解决氧化剂颗粒的均匀分散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燃烧不稳定。"

"制导系统才是重中之重。"雷达专家老张敲了敲桌子,调出一组数据,"现有无线电指令制导在强电磁干扰下误差超过100米,必须引入惯性导航与末段主动雷达寻的相结合的复合制导。可我们连小型化的惯性陀螺仪都造不出来......"

贵华润翻开厚厚的资料夹,里面夹着几张皱巴巴的草图:"我在海军相控阵雷达的基础上做了改良设计。"他将图纸投影在幕布上,密密麻麻的天线阵列如同蜂巢,"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既能实现多目标跟踪,又能通过跳频抗干扰。

但需要攻克T/R组件的微型化难题——每个组件的体积要压缩到火柴盒大小,同时保证发射功率不低于50瓦。"

讨论持续到深夜,烟灰缸堆满烟头,咖啡杯里的液体早己凉透。当有人提出用蜂窝结构减轻弹体重量时,贵华润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

"对!就像蜜蜂建造蜂巢,用六边形网格既保证强度又降低重量!"他的袖口蹭到了黑板边缘的粉尘,在灯光下扬起细小的雾霭。

散会后,贵华润站在通风口旁吸烟,看着烟头的火星在黑暗中明明灭灭。远处传来零星的犬吠,混着基地发电机的轰鸣声。

口袋里的笔记本又多了半页潦草的记录,那上面罗列着数十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每个字都像沉甸甸的砝码,压在他的心头。

但他知道,这张用公式和设想勾勒的蓝图,终将化作守护蓝天的钢铁壁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