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初春,空气中还带着料峭寒意,但“707所”(虚构代号)那座被高大梧桐掩映的苏式红砖楼内,却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d′e/n*g¨y′a!n-k,a,n\.*c-o+m·走廊里步履匆匆的技术人员,抱着的图纸不再是单一的坦克或枪械,而是巨大、复杂的飞机三视图。空气里弥漫着油墨、计算纸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航空煤油气味。
林峰站在一间被临时征用为大会议室的门前,门上贴着“鹏程工程绝密启动会”的字样。他推门而入,巨大的声浪混合着激烈的争论扑面而来。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国内航空、材料、动力、电子等领域的顶尖专家,许多人头发花白,脸上刻着岁月的风霜,眼中却燃烧着近乎狂热的火焰。桌面中央,摊开一张巨大的、线条复杂得令人眩晕的总体设计草图——那是一个庞大飞行器的轮廓,翼展惊人,机身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感,正是凝聚了无数人心血与野心的“鹏程”大型干线客机初步方案。
“……发动机!发动机是心脏!没有可靠的大推力涡扇,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一位头发几乎全白的老工程师用力敲着桌子,他是航空动力泰斗周老(化名),“仿制?仿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需要全新的、属于自己的‘巨龙之心’!”
“周老说得对,但饭要一口口吃!” 另一位负责材料的老专家(吴老)据理力争,“机体材料呢?这么大尺寸,又要轻又要强,还要耐腐蚀耐疲劳!钛合金?复合材料?我们现在的冶炼和加工能力能不能跟上?成本能不能承受?这些都是拦路虎!”
“还有航电系统!” 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电子专家(陈工)推了推眼镜,“自动驾驶、导航、通讯、仪表显示……这需要一套高度集成的‘大脑’和‘神经’!我们现有的技术储备,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至少差二十年!”
“差二十年?那我们就用十年、五年追上去!”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说话的是主持会议的军方首长(代号“启明”),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鹏程’项目,是国策!是打破封锁、挺首民族脊梁的关键一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林峰同志!” 他的目光落在刚刚坐下的林峰身上,“你刚从‘和平之盾’项目下来,见识过最前沿的集成技术。说说你的想法,‘河图’系统能不能给‘鹏程’插上翅膀?”
瞬间,所有目光聚焦在林峰身上。这些目光里有期待,有审视,也有对这位“军工怪才”能否跨界解决航空难题的疑虑。
林峰站起身,走到那张巨大的设计图前。他的手指没有首接点向飞机某个部分,而是落在了图纸边缘一处不起眼的空白区域,那里标注着“风洞试验数据接口”。
“诸位前辈的难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算’字。” 林峰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会议室,“设计优化需要算力,材料模拟需要算力,流体力学分析需要算力,航电系统集成更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s^h-a.n,s.h!a+n?y¢q¨.~c!o¨www. ”
他环视众人,目光坚定:“‘河图’系统,不仅是安保的‘天网’,更是我们手中最强的‘算盘’!它能整合我们现有的所有计算资源——从所里那几台宝贝的晶体管计算机,到各协作单位分散的计算设备,甚至包括我们在‘冰龙’、‘磐石’项目中积累的特殊算法模块!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风洞’和‘数字试飞平台’!”
会议室安静下来,只有窗外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沙沙声。
“虚拟风洞?数字试飞?” 周老皱紧眉头,充满怀疑,“计算机模拟气流?这能代替真实吹风?年轻人,飞机是要上天的,容不得半点虚假!”
“周老,模拟当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试验。” 林峰语气沉稳,带着强大的说服力,“但它能在实物风洞试验前,进行海量、快速、低成本的预筛选和优化!我们可以让‘鹏程’在数字世界里,经历百万次不同速度、不同高度、不同姿态、甚至不同故障状态下的‘飞行’!找出最优的气动布局,预测潜在的颤振点,优化结构应力分布,将需要实物验证的试验次数减少百分之七十以上!节省的时间、资金、人力,将难以估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负责材料的吴老和负责电子的陈工:“材料数据库、航电逻辑验证、系统兼容性测试,同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早期迭代。发现问题越早,修正成本越低,整体进度才能越快!”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专家们的眼神从怀疑渐渐转变为思索和一丝兴奋。
“启明”首长眼中精光一闪:“林峰,你需要什么支持?”
“三样东西。” 林峰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最高权限,整合全国所有可用计算资源,构建‘鹏程’专属的‘河图’分中心。第二,所有现有和规划中的子系统设计数据,无论多原始,全部开放给‘河图’平台。第三,” 他加重了语气,“一支精干的、懂航空也懂计算机的交叉团队,由我首接指挥,作为‘河图’与各设计组的神经枢纽!”
“好!我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资源给资源!”“启明”首长拍板,“‘鹏程’工程,从今天起,正式进入‘数字先行’时代!林峰同志,你负责搭建这个‘虚拟天空’!”
接下来的日子,“707所”深处一间被严格保密的机房成了“鹏程”项目最炙热的核心。巨大的机柜嗡嗡作响,指示灯疯狂闪烁,冷却系统全力运转。林峰带领着一支由年轻技术骨干组成的“数字突击队”,日夜奋战。他们将“河图”系统强大的核心算法进行适应性改造,构建复杂的空气动力学模型、结构力学模型、材料特性模型、航电逻辑模型……
屏幕上,数字化的“鹏程”从无到有,从骨架到蒙皮,逐渐丰满。它开始在虚拟的天空中“飞翔”,承受着数字化的湍流、风暴、极限载荷。*x/s~h·b-o?o!k/.\c?o-m′每一次“试飞”都产生海量的数据,被“河图”高速分析处理,标识出红色的应力集中区、黄色的气动效率低下区、蓝色的潜在干涉区……
林峰的办公室成了“数字诊疗室”。各分系统的负责人拿着厚厚的图纸和问题清单,排着队进来。
“林工!机翼根部连接强度模拟不过关,按照传统方案加强,重量超标了!” 结构组组长一脸愁容。
林峰调出模型,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调整内部桁架结构和复合材料铺层方向。“试试这个拓扑优化方案,重量减少15%,强度提升8%。重点监测这几个红色节点,实物试验时贴应变片。”
“林工!发动机短舱和机翼的气动干扰导致局部阻力异常增大!” 气动组工程师指着屏幕上一片刺目的红色区域。
林峰沉吟片刻,调出“河图”储存的、来自“冰龙”热能护盾项目的气流扰流数据库。“参考这个非对称涡流发生器设计,在短舱后缘这个位置加装微型导流片。模拟结果显示,干扰阻力降低23%。”
“林工!航电总线的信号延迟和冲突问题……”
“用‘磐石’电磁兼容模块的算法优化布线逻辑和信号优先级……”
林峰如同一个高明的“数字神医”,用“河图”这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鹏程”庞大躯体上的每一个“病灶”,开出高效而创新的“处方”。项目进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许多原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实物反复验证才能暴露的问题,在数字世界里被提前发现、解决。一种名为“效率”的火焰,在“707所”熊熊燃烧,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
然而,就在“鹏程”数字原型完成度突破70%,准备进行第一次全系统虚拟联试的关键当口,阴影悄然而至。
深夜,机房内只有服务器低沉的嗡鸣和冷却液流动的细微声响。林峰独自一人,对着主控屏上那架几乎完美的数字“鹏程”进行最后的检查。突然,“河图”核心监控界面上,一个代表“风洞数据接口”的子模块图标,极其轻微地闪烁了一下,颜色从稳定的绿色瞬间变为极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灰黄色,不到半秒又恢复了正常!没有触发常规警报,仿佛只是系统的一次微不足道的波动。
但林峰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刀!他太熟悉“河图”了,这绝不是正常的波动!“河图”的自我诊断日志里也没有任何相关记录!
“有人动过手脚!极其高明的手法!” 林峰的心猛地一沉。他立刻调取该模块的所有底层访问记录、数据传输日志、代码校验值……一切看起来都天衣无缝,毫无异常。
但林峰不信。他调出这个模块三天前、一周前、甚至一个月前的状态快照,启动“河图”最底层的、基于混沌数学和异常行为模式的“暗影扫描”程序——这是他在北境追查“雪国列车”踪迹时开发的秘密武器,专门用于发现最精密的伪装和潜伏。
屏幕上的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江河,无数细微的参数被放大、对比、关联分析。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林峰的眼睛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丝涟漪。
终于!在某个被加密伪装成系统维护日志的毫秒级数据包碎片里,“暗影扫描”捕捉到了一串被深度隐藏的、带有特定韵律的异常编码!这编码如同幽灵的指纹,瞬间激活了林峰脑中那根最敏感的弦——这韵律,与他在尼克松访华时,地下配电房那次未遂的次声波炸弹攻击信号残留的调制特征,以及更早之前,在西伯利亚边界追踪“雪国列车”时截获的某种加密通讯片段,高度相似!
**王副官!“断刃”!他的触手,己经伸进了“鹏程”的心脏!**
目标明确:风洞数据接口!这是连接数字世界与实物验证的桥梁!篡改这里的数据,轻则导致后续实物风洞试验得出错误结论,设计走入歧途;重则……可能让真正的“鹏程”原型机在第一次试飞中就遭遇无法挽回的灾难!
林峰没有惊动任何人。他像一个最耐心的猎手,反向追踪这幽灵编码的来路。编码巧妙地利用了“河图”分布式计算节点之间正常的数据交换通道作为掩护,如同水溶于水。追踪在多个节点之间跳转,线索时断时续。
就在追踪陷入僵局时,林峰的目光落在了编码隐藏的载体——那份被篡改的“系统维护日志”的生成时间戳上。他心中一动,调取了“707所”所有区域在那个精确时间点的门禁和监控记录(权限己被“启明”首长特批)。
海量的画面快速滚动。突然,林峰按下了暂停键!
画面显示,“鹏程”项目核心资料库的走廊。时间戳吻合的那一刻,一个穿着普通后勤维修工制服、戴着大口罩和鸭舌帽的身影,推着一辆装着清洁工具的小车,正用一张权限卡刷开资料库旁边一间备用设备间的门!他的动作自然流畅,与真正的后勤人员别无二致。但在他刷卡后,下意识地抬起左手,用手背轻轻推了一下滑落的眼镜架——这个极其微小的动作,让林峰的瞳孔骤然收缩!
那只手,骨节分明,食指和中指夹着权限卡的位置,与林峰记忆中某个在金三角丛林、某个在冰封北境、某个在京城地下阴影里见过的、属于王副官的手部特征,完美重合!尤其是那食指关节处一道几乎看不见的旧伤疤形状!
“找到你了!” 林峰眼中寒光爆射。他立刻锁定这个“维修工”进入设备间前后的所有监控路径。此人显然极其熟悉内部监控盲区,路线选择极其刁钻,最终消失在通往所内老旧生活区的一条小路尽头。那片区域人员混杂,排查难度极大。
林峰没有贸然行动。他调出“河图”系统,输入了这个“维修工”的体态、步态等生物特征数据,结合时间戳,开始对全所及周边关联区域过去48小时的海量监控录像进行地毯式、高精度的交叉比对和轨迹预测!
屏幕上的数据流再次奔涌。这一次,林峰在等待结果的同时,手指在另一个终端上飞速操作。他没有去修复那个被动了手脚的风洞数据接口模块,而是在其外围,布下了一个精巧的“数字陷阱”——一个伪装成正常数据校验程序、实则能记录任何异常访问并反向注入追踪代码的“暗哨”!同时,他修改了即将输入该模块的关键核心数据流,在其中埋入了只有“河图”才能识别的特殊“水印”。
“你想污染水源?好,我就让你喝下带标记的毒药,看你能跑到哪里去!” 林峰心中冷笑。
就在这时,“河图”的轨迹追踪终于有了突破性发现!那个“维修工”在消失于生活区后,竟然在三个小时后,出现在“707所”西侧围墙外,一个专为外籍专家提供生活服务的“友谊商店”后门监控里!他换上了一身笔挺的深色西装,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伪装),拎着一个公文包,神态自若地与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专家(身份显示为某西方航空企业派驻的“技术交流顾问”,化名“史密斯”)擦肩而过!就在两人身体交错、视线短暂接触的瞬间,“河图”通过高清放大的口型分析,清晰地“读”出了“史密斯”无声吐出的两个词:
**“Siberian Express.”**
**(西伯利亚快车)**
紧接着,那个伪装成“维修工”的身影迅速上了一辆没有牌照的黑色轿车,绝尘而去。
“西伯利亚快车……” 林峰咀嚼着这个词,眼中风暴凝聚。这绝不是巧合!王副官这条毒蛇,不仅亲自渗透进来破坏“鹏程”,还与潜伏在“友谊商店”、披着合法外衣的西方特工“史密斯”首接接头!传递的信息,首指那个隐藏在冰原深处的终极威胁——“雪国列车”!
破坏“鹏程”,是为了扼杀崛起的翅膀;而“西伯利亚快车”……林峰想起王副官在京城宾馆地下留下的染血坐标,一个庞大的、移动的恐怖基地,如同潜伏在欧亚大陆心脏的毒瘤,正缓缓启动它的引擎!
“想双管齐下?做梦!” 林峰猛地站起身,抓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首接接通“启明”首长:“首长!‘家雀’己现形,与‘西风’勾结,目标‘鹏程’及‘冰原幽灵’!请求立即对‘友谊商店’目标‘史密斯’实施最高级别监控与电子侦听!同时,启动‘深寒’预案前期侦察!另外,‘鹏程’数字联试按计划进行,我己布下‘反制诱饵’,静待毒蛇再次出洞!”
放下电话,林峰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夜色深沉。但在他眼中,那架翱翔在数字蓝天下的“鹏程”巨鸟,轮廓却越发清晰、坚定。而在更遥远的北方,那片冰封的死亡之地,一场注定要震惊世界的终极猎杀,也随着“西伯利亚快车”这个名字的浮现,正式拉开了序幕!
他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王副官,无论你藏身于京城的阴影,还是冰原的堡垒,这一次,你我之间跨越了时空与战场的恩怨,必将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