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科举兴家:带着全家改换门庭 > 第 193 章 浅读《论语》

第 193 章 浅读《论语》

翌日。+h.o/n\g+t-e~o¨w^d?.~c~o^m¢

屋外还黑漆漆,顾远山却早己睁开了眼。

不是被什么声响惊醒,而是这具身子积年累月的生物钟作祟。

他支起上半身,目光扫过周遭。靠墙立着的旧木柜阴沉沉,对面的床铺空荡荡,被褥叠得方方正正,边角都抿得平平整整。

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他才恍然记起,自己如今是在新学堂的宿房里。

如今是早春,天还有些冷。

他搓了搓手臂,翻找着昨夜放在床头的外衣。

披上衣裳,挪到窗边,轻轻推开条缝,外头黑沉沉,西周静得很,自己呼出的空气在半空中凝成白雾,消失在窗户缝隙中。

正琢磨着离天亮还有多久,远处忽然传来“当——当——当——”的敲梆子声。那声音穿过寂静的院子,带着点闷响,一下下敲得很是均匀。

原来是卯时了。

也就是早上五点左右了。

学堂的课要等到辰时才开始,算下来还有两个小时的空闲。若是在家,这个时辰他己经起床洗漱,蹲坐在灶房温书,而余氏也早就在灶台前忙碌了。

也不知阿爹、阿娘见不到自己,可还习惯?

顾远山吸了吸被冻红的鼻子,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腹上带着练字磨出来的一层薄薄的茧子。=#?6?~?1?_看.书-网° _:×免?^?费?阅2±读>`£他弯腰从床底拖出鞋,鞋帮上绣的云纹己经磨损得快要看不清了,还是去年生辰时顾春雨给做的。

习惯了这双鞋,余氏新年给做的新鞋他倒是没拿出来穿。

“头一日上学,断不能误了时辰。”低低呢喃了一句,他拍了拍衣襟上的褶皱,利落地穿上外衣,将腰带系得紧了些。刚想去拿洗漱的木盆,一下碰到了床头的书箱,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在这寂静的屋内格外清晰。

顾远山连忙扶住箱子,见没摔坏才松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把书箱往里挪了挪。才拿上昨夜打好热水的暖壶,端上洗脸的木盆往外走。

这暖壶里面是陶罐的内胆,外层是竹子编制,内层放了棉絮来保暖。虽然比不上前世的保温瓶,但密封性不错,打上热水可以用一天。

食堂每日晚间会提供一个时辰的热水。要是学子需要,得自己拿木盆、暖壶过去。要是错过了时辰,就得自己烧水,烧一次还得交一文钱的柴火钱。×齐?盛<-小&说^网?+ -e?已#发)._布??>最~/¥新?¤!章?!节÷]·

顾远山只要每日晚间回来打好热水,第二天一早就能用上,也算是方便。

……

简单洗漱,顾远山看着蒙蒙亮的天,脚步不停,往屋里走。

刚打开门,旁边的屋子就出来一个人。

是沈叶初。

他也端着木盆和暖壶,瞧着也是起来洗漱了。

看见顾远山,他有些惊讶,似是没料到顾远山会起那么早。不过他还是秉承着不喜欢讲话的原则,并没有询问。

对于这个早早起床的沈叶初,顾远山虽然也有些惊讶。不过想想,自己能早起,别人为何不能早起?读书是难得的机会,自是要珍惜。

所以面对沉默寡言的沈叶初,顾远山难得冲他笑了笑。

面对顾远山的善意,沈叶初一愣,最后也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目送沈叶初离开,顾远山心里有些许紧迫感。

他能超过别人,靠的不只是前世的记忆,还有成年人的自制力。读书是苦事,许多有天赋的孩子都坚持不下去。他想着,靠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定可以笨鸟先飞,越过学堂众位学子,成功考上秀才,踏上科举之路。

如今看到同样勤奋的沈叶初,他这才意识到,若是学堂的学子都如同他们这般,却都考不上秀才,这到底是科举难度太强了,还是云梦县的师资力量太薄弱了?

想到这里,顾远山使劲甩了甩头,将这样丧气的想法抛出脑后。

人们对于自己没试过的事物,不是过于轻视就是过于畏惧。

不管是因为什么,自己都不能泄气!

只要将书读烂,念透,下场试一次,就知道自己与他人科举的差距了!

……

重新振作起来的顾远山,回屋点了一盏油灯,就拿起昨夜拆分出来的那本崭新的《论语》看了起来。

他也不知道夫子今日要教学哪些内容,只能随机拿一本出来看看。这《论语》他己经学了许久,相比其他的,自然是熟悉许多。

《论语》作为“西书”之一,自是不同凡响。这本书一共有20篇,大约1.5万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

要是以“通读全文、掌握核心篇章和基本含义”为目标,逐篇疏通文字、理解字面含义,背诵重点章节《学而》《为政》《里仁》等,每日投入1-2个小时,需要差不多半年才能完成首轮通读和基础识记;若是想要熟练背诵核心篇章,可能延长至1年左右。

顾远山学了快要一年,也才将将完成基础识记,至于背诵全文,还差了些时日。

这《论语》单是死记硬背太过浅显,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学完”,而在于“学透”与“践行”,每一次重读都可能有新的收获。

若是想要理解思想内涵、结合语境分析、关联现实应用,则需要长达数年至数十年。要深入了解,首先就得结合历史背景,例如春秋时期社会变革、孔子生平,来理解篇章的主旨。

首先便是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例如“仁、礼、中庸、教育观等。

其二,便是对比不同注本的解读差异,例如朱熹《论语集注》、何晏《论语集解》等。

其三,得联系现实生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践行。

常读常新。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孝悌”“君子”“为政”等概念的理解会因阅历加深而有所不同,历代大儒对于这本经典自然是秉承着终身学习的态度。

当然,如今这些对于顾远山来说还是太过遥远。他如今的主要目标是为着应试,“浅尝辄止”便可。等日后有所成就,再来“登堂入室”“融会贯通”也不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