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府衙后院的桂花开了第二茬,香气浓郁得几乎能醉人。?齐~盛+暁′税?惘· ¢罪~辛′彰′节*庚?欣\哙?包拯坐在石桌旁,面前摊着那封署名为"包闵"的信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信封边缘。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信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正德并非主谋,童谣可以为证。七年前的孩童失踪案,关键是在'红鞋子'上。"
他轻声念着信上的内容,眉头越皱越紧。七年前,他还是个十岁的孩子,但那段记忆却异常清晰——庐州城接连有孩童失踪,现场总会留下一只红布鞋。当时的官府查了数月没有结果,最终竟不了了之。
"包兄!"公孙策的声音从回廊传来,他手里捧着一摞泛黄的卷宗,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我找到了七年前的案卷!"
展昭紧随其后,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药,显然他右肩的伤已经结痂,但大夫嘱咐他还需服药七日方能清除余毒。他将药碗放在石桌上,凑过来细看那些卷宗。
"七年前共失踪了九个孩童,"公孙策翻开最上面的那本案册,指着其中一页,"失踪的都是六到八岁的男童,而且都是在月圆之夜失踪的。"
包拯接过公孙策手里的卷宗,指尖触到某一页时突然一顿:"这首童谣…..."
卷宗上记录了一首当时街头传唱的童谣:
"八月十五月儿圆,阿爹阿娘笑开颜。红鞋儿,绿鞋儿,排排坐,吃果果。谁家娃娃不听话,半夜会被鬼婆婆捉…..."
包拯念着念着,突然打了一个寒战。他隐约记得,在包家血案发生的前几日,府里的丫鬟们曾低声哼唱过这首童谣。当时他还好奇地问过母亲,母亲却神色大变,严厉禁止府中人再唱这首童谣。
"怎么了?"展昭敏锐地察觉到包拯的异常。
包拯摇摇头:"我只是觉得这首童谣有些蹊跷。案卷上可曾记载了童谣的来源?"
公孙策不解的说:"只是传言一下子就在街头小巷流传开了,现在已找不到最初的传唱之人了。_a-i/l+e·x^i?a*o~s_h`u_o~.\c¢o?m′"
展昭忽然道:"昨日我在城西酒肆,听到几个孩童又在吟唱这首童谣。"
包拯猛地站起身:"什么时候开始的?"
"约莫三四日前。"展昭回忆道,"酒保说最近突然又流行起来,孩童们都在传唱。"
包拯与公孙策对视一眼,两人同时想到了什么。
"今日是十三,"公孙策快速计算着,"若按七年前的规律…..."
"明晚就是月圆之夜!"包拯脸色骤变,"快,查一查最近可有孩童失踪的报案记录!"
三人匆忙赶往府衙前堂,正遇上匆匆走来的公孙真。知府的脸色异常凝重:"我正要找你们。城南李员外家的小公子昨夜失踪了!"
包拯心头一紧:"现场可发现了什么?"
公孙真从袖中取出一个布包,缓缓打开——里面赫然是一只小小的红布鞋!
"就放在孩子的床头,鞋里...…还有这个。"公孙真又取出一张字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月儿圆,娃娃甜"。
包拯接过红布鞋,手指刚触到鞋底绣着的奇怪符文,突然一阵剧痛袭上太阳穴!眼前闪过无数碎片般的画面——母亲惊恐的脸,将他塞进米缸的双手,从缸缝渗入的鲜血,以及...…一个女子右手腕上蝴蝶形状的红色胎记!
"包兄!"公孙策扶住踉跄的包拯,"你怎么了?"
包拯额头渗出冷汗,勉强站稳后:"没事...…只是有些头晕。"他没说出那些闪回的记忆,那些画面太过零碎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确定是真实记忆还是产生的幻觉。
展昭接过红布鞋仔细检查:"这符文...…与包兄玉佩上的有七分相似。"
公孙策凑过来细看后说:"像是某种古老文字,但我不认得。"
"那就快查!"包拯强忍着头痛,声音却异常坚定,"查一下七年前所有失踪孩童的家庭背景,查一下这首童谣的来历和红布鞋的来源!"
当夜,三人分头行动。′秒~璋~节?小\税.网+ ^已`发¢布_醉_新~章?洁?公孙策去查阅更多更久远的旧档案;展昭去追踪包闵的下落;包拯则再次检查那只红布鞋,试图找回更多的记忆。
油灯下,红布鞋显得格外刺目。包拯用夹子小心拨开鞋垫,发现夹层中藏着一小撮干枯的草药。他刚想叫公孙策来看,窗外突然传来了孩童的歌声:
"八月十五月儿圆,阿爹阿娘笑开颜…..."
那声音忽远忽近,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诡异。包拯推开窗户,却不见任何人影。歌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包兄!快开门!"是公孙策的声音,带着催人的急切。
包拯刚拉开门闩,公孙策就冲了进来,手里抓着一本发黄的册子:"我找到了!七年前失踪的九个孩童,他们的父亲都曾在誉王爷府上做过事!有的是花匠,有的是马夫,最短的只做了半个月!"
包拯瞳孔微缩:"誉王爷…..."
"还有更奇怪的,"公孙策翻到册子后面,"我查了太医院的记录,誉王爷府上每年都要进贡一种叫'迷魂香'的药材,说是治疗王爷的头痛症。但据我所知,'迷魂香'是制作'迷魂散'的主要原料,那种药能让人神志不清,服用后很容易任人摆布!"
包拯正要说话,窗外突然传来一声轻响。展昭如一片落叶般轻盈地翻窗而入,眼中闪着兴奋的光:"我找到包闵了!"
"在哪里?"包拯和公孙策异口同声。
"城东废弃的誉王爷别院,"展昭压低声音,"他每隔三日就会去那里,见一个右手腕有蝴蝶胎记的女子!"
包拯如遭雷击一般,手中的红布鞋掉在地上。蝴蝶胎记...…正是他记忆碎片中那个女子的特征!
"明晚就是月圆之夜,"包拯声音沙哑,"我们必须提前埋伏在那别院的周围。"
公孙策却犹豫道:"若无确凿证据,擅闯王爷别院可是大罪…..."
"那就找到证据!"包拯拾起红布鞋,"展兄,你继续监视包闵和那女子;公孙兄,你去查清'迷魂香'的具体用途;我去拜访李员外,问问小公子失踪前可有什么异常。"
次日清晨,包拯来到城南李府。李员外双眼通红,显然一夜未眠。他告诉包拯,孩子失踪前几日总说梦见一个穿红裙的婆婆要带他去吃糖葫芦。
"昨晚守夜的丫鬟说,半夜听见孩子在笑,还说什么'红鞋婆婆来了'…..."李员外声音哽咽起来,"等她们进屋时,孩子已经不见了,只有那只红布鞋摆放在枕边…..."
包拯心中一动:"红鞋婆婆?员外可曾听过这个称呼?"
李员外摇晃着脑袋:"从未听过。不过…..."他犹豫了一下,"前几日有一个游方道士在府外转悠,说什么'童谣起,祸将至',被我赶走了。"
离开李府后,包拯在街上边走边沉思。转过一个街角时,忽然听到身后有孩童在唱:"红鞋儿,绿鞋儿,排排坐,吃果果…..."
他猛地回头,看见三个孩童蹲在墙角正玩着石子,嘴里哼着那首诡异的童谣。
"小朋友,"包拯蹲下身,尽量温和地问,"这歌是谁教你们唱的?"
最大的孩子抬头看了看他:"是一个穿红裙子的婆婆,她说谁唱得好就给谁糖葫芦吃。"
包拯心跳好一阵加速:"红裙子婆婆?她在哪里?"
"不知道,"孩子们都摇着头,"她总是在天黑后出现,教我们唱几句后就离开了。"
包拯从怀中掏出几文钱:"下次见到她,能去府衙里告诉我吗?我那儿有很多的糖给你们。"
孩子们高兴地答应了。包拯起身时,忽然注意到墙角的地上有几个模糊的脚印——像是沾了红泥的脚印,很小,像是女子的绣鞋踩下的。
他顺着脚印走了几步,发现它们消失在一条小巷深处。巷子尽头是一堵高墙,墙上爬满了藤蔓。包拯正要转身,忽然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与那信封上的墨香一模一样!
他仔细检查了一下墙壁,在藤蔓后发现了一块松动的砖。推开砖块,里面竟是一个小小的暗格,放着一只崭新的红布鞋,鞋里塞着一张字条:"今夜子时,别院西厢"。
包拯刚取出字条,突然听到身后有细碎的脚步声。他迅速将字条和红布鞋藏入袖中,假装整理起衣袍。
"包大人好雅兴啊,在此赏景么?"一种嘶哑的声音响起。
包拯转身,原来是一个佝偻着脊背的老道士站在巷口,混浊的眼睛正盯着他。
"道长有何指教?"包拯警惕地问。
老道士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黄牙:"童谣起,祸将至。包大人,有些事知道得太多,会招来杀身之祸啊…..."
包拯正想追问,老道士却突然转身,以与年龄不符的敏捷度消失在街角。包拯追出去时,早已不见他的人影。
回到府衙,包拯将发现告知了公孙策和刚回来的展昭。
"今夜子时…..."公孙策沉吟道,"正是月圆之时。"
展昭又补充道:"我监视别院已有一日,发现除了包闵和那女子,还有两个形迹可疑的婆子进进出出,每次都提着一个大食盒。"
"食盒?"包拯敏锐地抓住这个细节,"能装得下一个孩子的大小吗?"
展昭微微点头:"能啊。"
三人对视一眼,都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今夜行动,"包拯沉声道,"但必须小心。若誉王爷当真牵涉其中,那此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啊。"
公孙策从药囊中取出几个小瓶:"我准备了'清心散',可抵御'迷魂香'的药效。"
展昭检查着随身的暗器:"我已摸清了别院的布局,里面有三处暗哨需要解决。"
包拯看着两位挚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取出那只红布鞋,轻声道:"七年前的血案,七年前的失踪孩童,誉王爷,包闵,红鞋婆婆...…这一切必有联系。今晚,我们或许能找到一部分答案。"
窗外,日头渐渐西沉。远处的孩童又开始唱起那首诡异的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阿爹阿娘笑开颜…..."
夜幕即将降临,而隐藏在月光下的罪恶,也即将浮出水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