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以后,战士们对宋之仁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咸-鱼,看^书`罔? +已.发,布¢嶵\鑫/蟑¢洁,以前,大家虽然感激他带来的物资,把他当作“财神爷”,但如今,更多的是对他本人能力的认可和尊重,甚至有人说他是“战神降世”。
早上宋之仁依旧雷打不动的来到训练场上,如今战士们都己经跟这位首长熟络,离老远就开始打招呼。
宋之仁没有藏私的打算,在罗帅那里又接到了一个全师训练教官的职务。
训练场上的寒风裹着雪粒子,打在战士们晒得黝黑的脸上。宋之仁刚收势站定,武术招式带起的劲风还在空气中盘旋,周围爆发出的掌声便混着叫好声炸开:“宋部长这拳脚,比咱们使的刺刀还利索!”
“可不是嘛!刚才那套拳法虎虎生风,看得我眼睛都不敢眨!”几个年轻战士凑到跟前,眼里满是崇拜。炊事班老李端着铁桶路过,笑得露出豁牙:“宋部长,明儿教教我家小子练拳?他天天嚷着要打鬼子!”
宋之仁接过战士递来的毛巾擦汗,正巧看见角落里两个身影——赵二宝正踮着脚往这边张望,田小娥倚着木架,手里把玩着子弹壳。他走过去时,赵二宝立刻凑上来:“头儿,刚才您那凌空侧踢,要是配上短枪射击,准能把小鬼子吓得尿裤子!”
田小娥白了他一眼:“就你会贫嘴。不过说真的,战士们看您的眼神都变了,连张连长刚才都偷偷问我,您是不是少林寺俗家弟子。”
宋之仁望着远处操练的队伍,战士们扛着枪跑动时,破旧的军鞋在雪地上踩出深浅不一的脚印。他沉吟道:“光靠拳脚枪法还不够,得让大家掌握更有效的战术。”
于是宋之仁想到了我军的成名绝技三三制战术。
如今这个时间,三三制战术还没有行成体系,也没有配套的理论,宋之仁打算提前把这些东西补全,提高我军的战斗力。
“战术?就是您之前提过的班组战术?”赵二宝眼睛一亮。
“对。现在战士们打仗,还是习惯扎堆冲锋,遇到机枪封锁伤亡太大。”宋之仁从口袋里掏出根树枝,在雪地上画出三角阵型,“把一个班拆成三个小组,每组三到西人,进攻、掩护、支援各司其职,像齿轮一样咬合着推进。\鸿?特?晓·税?枉\ ·埂¨歆¢最?全`”
田小娥蹲下身仔细看着,手指点在雪图上:“这样就算某个小组受阻,其他组也能继续配合,比一窝蜂冲上去灵活多了。”
“没错。而且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也有讲究。”宋之仁用树枝敲了敲三角顶点,“小组长必须枪法准、脑子活,负责观察敌情;机枪手和投弹手组成火力组,专门压制敌人;剩下的战士负责警戒和补充弹药。”
赵二宝挠了挠头:“可咱们战士识字的不多,能学会这么复杂的战术吗?”
“所以要编本通俗手册。”宋之仁站起身,抖落裤腿上的雪,“把战术要点编成顺口溜,再配上战场实例图画,保证一看就懂。”
回到临时宿舍,宋之仁在煤油灯下铺开毛边纸。他先画出三三制阵型图,用红、蓝、黑三色标注不同小组的行动路线。写到战术要点时,特意用粗笔强调:“三人成组,三角队形;交替掩护,分散火力。”
三三制战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彻底改变了传统密集冲锋的作战模式。以往部队进攻时,战士们为了壮胆往往挤在一起,敌人一颗炮弹、一挺机枪就能造成大量伤亡。而三三制将兵力分散成多个战斗单元,每个小组间距保持在8到10米,既能相互呼应,又避免被敌人集中杀伤。
在实战运用中,这种战术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进攻时,三个小组呈前三角或后三角阵型展开。最前方的突击组利用地形隐蔽接近敌人,一旦遭遇火力封锁,侧翼的掩护组立刻用机枪压制,同时支援组迅速迂回包抄。撤退时则采用倒三角阵型,交替掩护后撤,让敌人摸不清主攻方向。
宋之仁记得在冀中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某连遭遇日军伏击。连长果断采用三三制战术,将全连分成九个战斗小组。突击组利用青纱帐渗透到日军阵地前沿,突然投出手榴弹打乱敌人阵型;掩护组占据制高点,用机枪压制日军机枪手;支援组则在后方随时准备接应。~卡,卡^暁\税~王~ ¢埂/欣·蕞*全~原本处于劣势的战斗,最终以极小的代价歼灭了敌人一个小队。
还有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某部在狭窄山道上遭遇日军。由于地形限制,大部队难以展开,战士们自发组成三三制小组。有的小组攀爬峭壁绕到日军上方投掷石块,有的小组利用岩石掩护进行精准射击,成功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大部队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些鲜活的案例,宋之仁都隐晦掉敏感信息,将作战部分详细记录在手册里。他还特意补充了注意事项:“遇到开阔地时,小组间距需扩大至15米;夜间作战要以口令和手势代替喊话……”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远处传来战士们巡逻的脚步声。宋之仁呵了呵冻僵的手指,继续伏案疾书。他知道,这本凝聚着无数实战经验的手册,将成为八路军战士手中的又一把利刃,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出改变战局的力量。
窗纸上的霜花结了又化,化了又结。宋之仁案头的毛边纸堆成了小山,煤油灯芯每隔半夜就得剪一次,不然灯油熏出的黑烟能把帐顶染成墨色。
赵二宝端着搪瓷缸推门进来时,正看见他趴在地图上画箭头,袖口磨出的棉絮沾了一桌子墨点子。
“宋头儿,您都三天没合眼了!”二宝把热玉米糊糊往桌上一蹾,“田小娥说再这样下去,您非得累吐血不可。”
宋之仁头也不抬,手里的狼毫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快了,还差最后几章战术推演。”
他眼前的书稿用麻绳装订成厚厚的三大本,封皮上用红漆写着《步兵班组战术手册——三三制应用指南》。
二十多万字里,有他收集的红蓝两军战斗案例,有世界各国班组作战的经验,更多的是把历次战斗里战士们用血换来的教训,都揉进了通俗易懂的图解和顺口溜里。
比如讲小组间距,他配了幅漫画:三个战士挤在一起冲锋,被日军机枪打成三朵血花,旁边配字“扎堆儿就是送人头”;下面另一幅图是三角队形散开,配字“前后左右八米远,子弹见了绕着转”。讲掩护动作,他特意让田小娥示范了低姿匍匐,让二宝表演滚进,都画成了连环画。
“您看这章‘夜战手语’行不行?”宋之仁拿起一张纸,上面画着各种手势:握拳是停止,伸三指是三组,手刀砍掌是迂回。二宝凑过去看,乐得首拍大腿:“绝了!咱们以前夜袭全靠瞎摸,这下就算哑巴都能打仗了!”
书稿摞起来快有半尺厚,宋之仁用布包好时,才发现手指关节肿得握不住拳头。他揣着书稿往师部走,雪地上的脚印冻得硬邦邦,踩上去咯吱响。罗帅正在看作战地图,看见他进来,赶紧把炭火盆往他脚边推:“之仁啊,听说你熬了好几个通宵?”
“罗帅,聂帅,我把三三制的材料整出来了。”宋之仁把布包打开,三本沉甸甸的书稿摆在桌上。聂帅戴上老花镜,拿起一本翻了几页,手指在插图上轻轻点着:“这个好,图文并茂,连不识字的战士也能看懂。你看这组进攻示意图,把火力组、突击组、支援组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
罗帅拿起另一本战术案例集,里面记着平型关、黄土岭等战役中班组作战的得失。他看到某页时停下了:“这个记录很细致,冀中那次遭遇战,如果三班用三三制最少会减少六成伤亡,这个数据要重点标注。”
“我还编了些训练法子,”宋之仁指着第三本书,“先练单个战士的动作,再练小组配合,最后搞全连合练。还设计了沙盘推演和模拟对抗,用不同颜色的豆子代表敌我兵力。”
聂帅放下书稿,语气里带着赞叹:“之仁,你这不仅是战术手册,都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了。政治、军事、后勤你都懂,真是个全才啊。”
罗帅点点头,手指敲了敲桌面:“这套东西太及时了。现在咱们部队扩编快,新战士多,正缺这样成体系的战术教材。这可是你为革命立的大功!”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三三制能把咱们武器装备上的劣势补回来,必须尽快推广。之仁,你就担任首席教官,先在师部首属队搞试点,练出样子来让各团观摩。”
训练场上的积雪被踩成了冰泥。宋之仁站在土坡上,看着下面分成若干小组的战士们。赵二宝带着一组人正在演练进攻,他猫着腰跑到土坎后,伸出三指晃了晃,旁边的机枪手立刻起身压制,另外两个战士趁机迂回到侧翼。
“停!”宋之仁扬手喊道,“二宝,你刚才跃进时暴露了侧翼,要是日军有狙击手,你这组就废了。”他走下土坡,让战士们围过来,用树枝在地上画:“记住,三角队形不是死的,要根据地形变。遇到这种凹地,应该这样……”
田小娥带着另一组练夜战手语。她站在黑暗里,突然打出“发现敌人”的手势,各组立刻无声地散开,按照预定路线包抄。有个新战士紧张得忘了手势,旁边的老兵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角,比划了个迂回的动作。
一周后,罗帅和聂帅踩着薄冰来视察。正赶上全连进行攻防演练,蓝军(扮演敌军)据守土坡,红军(演练部队)分成三个梯队推进。第一梯队的三个小组呈前三角队形散开,火力组用“马克沁”模拟机枪声,突击组利用雪坑跃进,支援组背着“弹药箱”(木箱)跟进。
“看那个新战士王石头,”聂帅指着一个正在匍匐前进的战士,“刚来的时候连枪都端不稳,现在动作有模有样。”
罗帅看着红军小组交替掩护,一步步逼近蓝军阵地,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好得很!你看他们的间距保持得多好,既不扎堆,又能互相支援。之仁这个三三制,真是把咱们战士的灵活性都练出来了。”
演练结束时,宋之仁让各小组汇报伤亡情况。扮演红军的连长报数:“全连应到120人,模拟伤亡17人,攻占阵地。”
“要是按以前的打法呢?”罗帅问。
连长不好意思地挠头:“以前打这种地形,没个三西十人伤亡拿不下来。”
聂帅拍了拍宋之仁的肩膀:“之仁啊,你这三本书,可比送来的十车弹药都金贵。等这套战术推广开,咱们八路军就能把‘麻雀战’‘游击战’的精髓,和正规战的战术结合起来了。”
夕阳把训练场染成橘红色,战士们排着队往食堂走,嘴里还在念叨着“三人成组,三角队形”的口诀。宋之仁看着他们年轻的背影,想起写书稿时冻裂的手指,突然觉得那些通宵都值了。远处的山坳里传来哨兵的吆喝,寒风中夹杂着隐约的军号声,在苍茫的暮色里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