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教授带来的那个“微弱但明确的好转”的消息,像一针强心剂,瞬间激活了苏明月和吴亮几近枯竭的希望。′萝`拉/小~说, *追¨最!新*章·节¨那份由绝望深渊中挣扎出来的喜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反而转化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行动力。
苏明月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治疗和检查带着抵触和恐惧,反而表现出了惊人的配合度。每天清晨,护士来抽血时,她会主动伸出手臂,甚至会笑着对护士说声“辛苦了”。那些曾经让她苦不堪言的药物,虽然副作用依旧存在,但她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咽下,因为她知道,这些药片里,承载着她和吴亮的希望。
她的心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以前,她总是担心治疗无效,担心自己会成为吴亮的拖累。而现在,她的眼神里重新闪烁起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她会主动和吴亮讨论康复后的计划,会饶有兴致地听吴亮讲述外界发生的新鲜事,偶尔还会开几句玩笑,病房里的气氛也因此变得轻松了许多。
“吴亮,你说等我好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去一次海边?我想听听海浪的声音,吹吹海风。”一次,在吴亮给她按摩僵硬的肌肉时,苏明月突然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雀跃。
吴亮的手微微一顿,随即笑着说:“当然可以!你想去哪片海?三亚?还是我们之前说好的马尔代夫?等你再好一些,我们甚至可以考虑去地中海,那里的海水更蓝。”
“地中海太远了,先从近的开始。”苏明月笑着,眼中闪烁着光芒,“一步一步来。”
“好,一步一步来。”吴亮温柔地回应,心中充满了暖意。他知道,苏明月口中的“一步一步来”,不仅仅是指旅行计划,更是指她的康复之路。
这份积极的转变,也让吴亮备受鼓舞。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照顾苏明月和记录她的病情变化上。他从艾米丽医生那里借来了几本专业的护理手册和医学资料,认真研读。+x.i!a/o~s′h¢u\o\h?u·.~c!o,m+他还买了一个精致的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苏明月的点点滴滴。
这个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据和笔记:每天不同时间段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每一餐的进食量、种类,甚至细致到喝了多少毫升的水;睡眠的时长、质量,是否有夜间惊醒;排泄的情况,颜色、性状;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以及服用后的不良反应;还有苏明月每天的主观感受,比如疼痛的程度(他甚至让她用1到10的数字来描述)、疲劳感、精神状态等等。
每一项记录都清晰而详尽,旁边还时常标注着吴亮的观察和分析。他俨然成了一个半专业的护理人员。每天,他都会将这些记录整理好,在医生查房时,清晰准确地向施耐德教授和艾米丽医生汇报苏明月的最新情况,这为医生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吴先生,您的记录非常专业和细致,对我们掌握苏女士的病情变化非常有价值。”艾米丽医生不止一次地赞扬道。
吴亮只是腼腆地笑了笑:“只要能帮到月月,我做什么都愿意。”
除了细致的记录,吴亮也时刻关注着苏明月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给予她最热烈的赞扬和鼓励。
那天,苏明月在吴亮的帮助下,尝试着自己端起水杯喝水。她的手臂依旧颤抖,水杯里的水也洒出来不少,但她最终还是成功地将水送到了嘴边。
“太棒了!月月!你做到了!”吴亮激动地鼓掌,脸上的笑容比苏明月自己还要灿烂,“你看,你比昨天又有进步了!”
苏明月看着自己颤抖的手,又看看吴亮真诚的笑脸,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是啊,昨天她还无法完成这个动作,今天却可以了。这一点点的进步,在别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在他们眼中,却弥足珍贵。
在这样的积极氛围和精心照料下,苏明月的身体状况,也如同春雨滋润下的禾苗,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向上生长。°|求e(;书#?帮o ^更*(新??最?μ全¢
最明显的变化是她的力气。从最初的完全卧床,到后来可以在吴亮的搀扶下勉强坐起来一会儿,再到能够自己扶着床栏坐上几分钟。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让他们欣喜不己。
她的食欲也渐渐好转。虽然依旧偏爱清淡的流食和半流食,但进食量明显增加了。口腔溃疡在药物的控制下有所缓解,吞咽不再像以前那么痛苦。吴亮变着花样给她做各种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看着她一口口吃下去,吴亮的心里比自己吃了山珍海味还要满足。
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夜里惊醒的次数减少了,深度睡眠的时间也逐渐延长。这意味着她的身体有了更多自我修复的机会。
更让吴亮感到欣慰的是,苏明月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不再是之前那种吓人的苍白。她的眼神也越来越明亮,充满了神采,不再是空洞和绝望。偶尔,她还会对着镜子,尝试着梳理自己新长出来的、细细软软的头发,虽然稀疏,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有一次,吴亮从外面回来,看到苏明月正费力地侧着身子,试图帮他整理一下稍微有些凌乱的床头柜。她的动作很慢,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但表情却非常专注。
“月月,你做什么呢?快躺好,这些我来弄。”吴亮连忙放下手中的东西,走过去想扶她。
苏明月却摆了摆手,脸上带着一丝倔强的笑容:“别动,我就快弄好了。你也累了一天了,我总得做点什么。”
最终,她只是把几本书摆放整齐,又用纸巾擦了擦柜面。这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她却做得气喘吁吁。但当她完成这一切,看到吴亮眼中那份惊喜和感动时,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月月,你真棒。”吴亮轻轻拭去她额角的汗水,声音有些哽咽。
这个小小的举动,对吴亮来说,意义非凡。这不仅仅代表着苏明月身体机能的恢复,更代表着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和参与感。
医生和护士们也对苏明月的进步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见证了太多在病魔面前崩溃和放弃的例子,苏明月的坚韧和吴亮的不离不弃,让他们深受感动。
“苏女士,您恢复得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施耐德教授在一次例行检查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轻松笑容,“您和吴先生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请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状态,坚持下去,胜利一定属于你们。”
“我们会的,教授!”苏明月和吴亮异口同声地回答,语气中充满了信心。
又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在征得施耐德教授的同意后,吴亮决定尝试着搀扶苏明月,在病房的走廊里慢慢地多走几步。对于早期患者而言,适当的、循序渐进的活动,不仅有助于维持现有的肌力,延缓萎缩,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能极大地增强患者的信心。
他先是小心翼翼地将苏明月从床上扶起来,帮她换上舒适的软底鞋。苏明月站稳后,将一部分体重倚靠在吴亮坚实的臂膀上,但吴亮能明显感觉到,她今天主动承担的体重比前几天要多一些。
“准备好了吗,月月?今天我们试试比昨天多走几步,好不好?”吴亮柔声问道,语气中充满了鼓励与期待。
苏明月深吸一口气,脸上带着跃跃欲试的笑容,用力点了点头:“嗯!我感觉今天比昨天更有力气一些。”她知道,这种积极的身体反馈,正是治疗起效的最好证明。
“好,我们慢慢来,不要急,一步,再一步。”吴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像一双坚实的手,稳稳地托住了苏明月挑战自我的信心。
苏明月深吸一口气,在吴亮的支撑下,迈出了第一步。她的步伐称不上轻盈,双腿的肌肉在经历了这段时间的治疗和针对性锻炼后,虽然依旧能感受到疾病带来的乏力感,但那种沉重和不受控制的感觉,比最初症状加重时己经减轻了不少。她能感觉到,自己对身体的掌控力,正在一点点地回归。每一步落下,都比前些天在病房内独自尝试时更加稳健、更加自信。
吴亮用自己坚实的臂膀环护着她,更像是一个稳固的引导者,而不是完全的承重者。他能感觉到苏明月自身也在用力,每一步虽然缓慢,却比之前更加主动和协调。“很好,月月!步伐比昨天在房间里练习时更稳了!你看,你甚至可以稍微多分担一些自己的重量了!保持住,我们再往前走几步!”他细致地观察着她的每一点变化,及时给予肯定。
短短的十来米,对于曾经热爱运动、步履轻快的苏明月来说,依旧是一段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完成的“长途”。但与几周前那种寸步难行的无力感相比,此刻每一步坚实的落地,都让她心中充满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汗水微微浸湿了她的额发,也渗入了吴亮支撑着她的手臂的衣衫,但两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当他们终于走到走廊的另一端,比预定的目标多走了好几步时,苏明月靠在墙边,微微喘着气,脸上却绽放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
她做到了!她不仅在吴亮的搀扶下走完了这段距离,更重要的是,她感觉自己的双腿比前些天更有力,步伐也更稳健,身体的平衡感也有了细微的提升。这不仅仅是距离上的进步,更是身体机能和信心的双重飞跃!她甚至觉得,如果再多给她一些时间恢复,或许她能走得更远一些。
吴亮看着她因激动和努力而微微泛红的脸颊,眼中同样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喜悦和自豪。他知道,这多出来的几步路,这更稳健的步伐,凝聚了他们多少的汗水、泪水和日夜期盼。
两人相视而笑,午后的阳光透过走廊尽头的窗户,柔和地洒在他们身上,为他们周身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圣洁的金光。彼此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的信念。他们坚信,只要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一定会越来越明亮,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他们。这条对抗病魔的道路虽然充满未知与挑战,但他们拥有彼此的爱与支持,拥有这来之不易的希望,就一定能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