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有人以为太宗系用相对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的方法,以求巩固统治权;简言之,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立论固无不合。′2*c′y/x~s\w/.?o`r*g_然试检阅我国全部封建历史,凡手自创业或稍知民间疾苦之君主,未尝不多少注意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格言,民重君轻,只是一个大原则,究其如何能达到此目的,自有详细的条件,例如:
(一)从谏如流 论守天下难易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政要》一)又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同上四)又曰:“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民之大弊。”(同上一,参《廿二史劄记》一九)质言之,即能够接受批评,辅助的不是一两个宰相而是许多人物。
(二)量材器使 “前代明王,用人如器。”(《政要》三)
(三)居安思危 “治国与养病无异,……天下稍安,尤须矜慎。/咸/鱼`墈,书_徃· \勉′费′阅′毒\”(同上一)
(四)审慎法令 “法令数变,则吏得为奸,宜详慎而行之。”(《通鉴》贞观十)
(五)不以察察为明 论隋文云:“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政要》一)
(六)不主严刑而治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通鉴》武德九)同时又不主轻纵奸恶,尝谓侍臣曰:“古语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夫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贼良民,故朕即位以来,不欲数赦,恐小人恃之,轻犯宪章故也。”(南宋葛洪《涉史随笔》)
其自我检讨之五事:一不疾胜己之善,二能弃短取长,三敬贤而怜不肖,四不恶正直之士,五爱外国人如本国人,(《通鉴》贞观二十一)尚有自知之明,欲观其全,则吴兢之《政要》具在。
第五节 宰相制度之屡变
唐承隋旧,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定制尚书令一员,侍中、中书令各二员)为宰相,位高者晋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共议国政,然常不全置。-2/s¢z/w`./c+o-m′武德初,太宗尝为尚书令,自后臣下避不敢居,使其副左、右仆射代之,此宰相名位之一变。
官位循资而升为一般原则,苟官位未至,则虽有才识,不得与于参决大政之列,旧制之缺点一也。资位高者年龄常较高,保守性亦较重,事事因循,缺乏祛除积习之勇气,旧制之缺点二也。太宗盖有见于此,故量谋变通,如杜淹以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元年),魏徵为秘书监参预朝政(三年),萧瑀为御史大夫参议朝政,戴胄为检校吏尚,侯君集为兵尚参预朝政(四年),萧瑀以特进参预政事(九年),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十五年),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十五年),皆非三省长官而得参大政。然名称有画一之必要,故贞观十七年萧瑀为太子太保(从一),李世为特进(正二),并称“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侍中、中书令皆三品故也。惟仆射本二品,自贞观之后,仆射不带此称者仅知其本省之事,换言之,尚书省长官至此已完全退出宰相之列,所任者只执行之职务。同时,非两省长官(侍中、中书令)而令预知政事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称,迨大历二年,侍中、中书令同升正二品,“同三品”之称遂不复用,此宰相名位之再变。
永淳元年,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并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同年,黄门侍郎刘景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后非侍中、中书令而执政者,率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宰相名位之三变。
天宝乱后,充宰相者如资望稍浅,率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即两省之副)或他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侍中两官常阙而不设。就班列言,侍中居中书令之前,就权力言,侍中在中书令之下,《通鉴考异》一二谓“天后、中宗时侍中疑在中书令之上”,于唐代官制,尚欠深究,别于《通鉴正误》辨之。
两省及其首长、副贰之名称,又经过几次改变,今以下三表说明之:
当此各个时期,随曹名改变,充宰相者遂有“同东西台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之别称。
真宰相之数,通常止四、五员,景云元年六、七月间,乃多至十七人(李峤、韦安石、苏瓌、唐休璟、张仁亶,张锡、裴谈、刘幽求、李日知、薛稷、姚元之、韦嗣立、萧至忠、赵彦昭、崔湜、崔日用、岑羲或宋璟),是为例外。若左右仆射当光宅元至神龙元间,曾易名文昌左右相,又开元元至天宝元间,曾易名左右丞相,均有相之名而无相之实。
三省职掌之大别,计中书草拟诏敕、批答,经门下省审查无误,下于尚书省行之,署名先后,可举建中元年及三年朱巨川告身为示例。(见《金石萃编》一〇二)凡国家重事,宰相亦常自起草,(参《曲江集》、《宣公集》及《会昌一品集》便见)而大部分则责诸中书舍人,舍人凡六员,正五品上。开元之末,中书务剧,文告多壅滞,始置翰林学士,选文学者充任,专掌内命,如拜免将相、号令征伐之类。然只是差遣,与舍人之为职官者迥异。自是讫大历,任员无多,德宗以后,厥任始重,礼遇益隆,时人至号为内相。宪宗即位,始选学士中一人为承旨,宰相之任用,多出于其间。又拣宦官二人传达口命,谓之枢密使(即宋代枢密使所本)。学士不拘资历,上自诸曹尚书,下迄校书郎,皆得充,其阶未至或高于中书舍人者,往往加“知制诰”之衔(《新·志》四〇言:“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大误)。兹列德宗至懿宗朝翰学与宰相统计比较表如次(其详可参拙著《翰林学士壁记注补》及《补唐代翰林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