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波峰与波谷 > 第19章完结

第19章完结

二十等爵最初依军功而授,但汉代承平日久,逐渐又向一般官吏授爵,用作激励手段:甚至还向民众普赐,成了向民众施惠的手段了。`墈^书′君, +芜.错?内,容?这时的二十等爵,就不好称为“军功爵”了。爵级普赐,使造成大量民众拥有爵级,爵级高下影响社会身份的高下,这样一来,二十等爵的身份功能,就鲜明出来了。 二十等爵的功绩制精神,代表了社会变革的方面,而二十等爵的社会身份功能,则显示了社会的过渡性。周王朝是“以爵为本”的。“爵”这种品位形式的来源古老,而且富有贵族色彩和传统色彩。尽管军功爵已被授予军功新贵,但它承用了“爵”的名称,所提供的仍是一种拟贵族的荣耀,配置在爵级上的待遇,比后代优厚得多。后代依官品占田,而秦汉依爵级授田;后代以官品当罪,而秦汉以爵级抵罪。秦与汉初还存在着“爵重于官”的情况:大臣若有几种头衔,结衔时习惯先列爵位、后列官职:不少待遇依爵级授予,而不是按禄秩授予。无爵或低爵的人如果侵犯高爵者,要加重处罚,法有明文。甚至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几个人合伙打猎,分猎物居然以爵级高下为准。-p′f·w^x¨w`._n?e/t\“爵”的传统影响力,可见一斑。后人评述秦汉:“而在民间,时不知德,惟爵是闻。故闾阎以公乘侮其乡人,郎中以上爵傲其父兄。”(公乘是第八级爵,参看上表。)爵级高就可以欺负乡亲,甚至在父兄面前摆架子。一个古老传统——以爵为立身之本——依然存在于社会观念之中。

第二十级爵列侯和第十九级爵关内侯,尤其为人看重。汉人特重封侯,“封侯”成了他们的人生理想。汉代画像中有时会出现射雀射猴的画面,那就是谐音“射爵射侯”。苏武归汉而不得封侯,还被燕王刘旦用作攻击霍光的口实;后人还留下了这样的叹惋:“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班超早年的志向,就是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看相的也说他有“万里侯相”。汉代列侯的封户多者上万(号称“万户侯”),少者数百。据统计,二千户之封每年可得谷物约一万石,超过了拥有百顷土地的大地主。¨E+Z-暁·说`徃′ ?最?鑫·漳¢节~更+辛′哙?相比之下,宋朝就很微薄了,每食实封一户给25文钱而已,司马光加食封二百户,每年多得60贯俸钱,不过能买六七十石米。汉代的关内侯不少也有食邑,在二百户到二千户之间。西汉功臣侯的权益优于东汉,而东汉功臣侯的家世绵延、甚至与王朝相始终的情况,又胜过了西汉。概而言之,二十等爵令“庶人有爵禄”,这是其变革性的方面;爵仍被视为社会地位之本,其待遇比后代优厚,浸透着贵族式的荣耀,这是其传统性的方面。

山东微山画像石中的射雀射猴图

二十等爵中彻侯出于避讳原因,在汉武帝刘彻之后专称列侯。居二十等爵之首的列侯显然具有特殊性;其封授的原则是“亲”与“功”,即皇亲国戚与功臣。汉代封侯者大略有如下几种。第一是宗室的龙子龙孙们。皇帝的儿子封王,皇子的儿子封侯(即“王子侯”)。第二是“外戚恩泽侯”。汉代宗室因“削藩”而在政治上消沉之时,外戚却嚣张起来了。西汉的霍、许、史、王,东汉的窦、邓、阎、梁,都是一旦权柄在握,则兄弟并侯。光武帝时因“外戚恩泽”而封侯的有45人,东汉外戚邓氏一门封侯的达29人,无人可比。第三是“功臣侯”,最初依军功而封,但承平日久,事功也封侯赐爵,又具有行政激励功能。汉武帝始,丞相必封侯;汉宣帝重吏治,治绩卓著的郡守往往赐爵关内侯。此外东汉还有一种“宦者侯”,是宦官专权的产物。汉顺帝封了24个宦官为侯,汉桓帝封了13个,汉灵帝封了19个。两汉封侯者,王子侯约占43%,外戚恩泽侯约占14%,功臣侯约占39%,宦者侯约占4%。总之,封爵标准是“亲亲”与“褒功”,这也含有双重意义:“亲亲”以优待皇亲贵戚,“褒功”则强化了新兴的功绩制度。

二十等爵最初是军功爵,是面向军功势力的,在“文一武”视角中明显向“武”倾斜,与宋明清的主干品位——科举功名相比,历史前后期的文武轻重变化,就显示出来了。二十等爵被用作社会身份的重要尺度,但它是因功而贵的,因而从“贵一贱”方面看它不分贵贱。在被用来褒奖事功时,二十等爵用为一种吏员激励手段,但对儒生士人并无优待,因此也不涉“士一吏”之分。

二、禄秩的渊源和性格

战国秦汉位阶制的另一个变迁,是禄秩的演生。春秋战国间出现了拿粮食做俸禄的办法,并在战国逐渐普及开来了。

春秋以上贵族有爵,他们依爵享禄,是为“爵禄”,其主要形式是采邑和禄田。卿大夫领有采邑,而且是世袭领有;士领有禄田,禄田到致仕才上交。所以“爵禄”是一种“长时段”的报酬方式,适应了贵族制下身份的凝固不变;谷物或货币俸禄就不一样了,它便于即时任免和升降,适应于官僚制下官员的变动不居。在秦国和燕国,还能看到“千石之令”、“八百之令”、“三百石以上吏”之类记载,显示“若干石”的俸额,进而被用作官阶了。秦汉广泛使用月俸,用“若干石”衡量官职高低,是为“禄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