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波峰与波谷 > 第28章完结

第28章完结

一、吏道与功能

在秦与汉初,文法吏曾是帝国行政的主要承担者。′精~武_暁?税-惘? -唔¨错+内′容!与此配套,形成了相关的培训和录用制度,及相关法规。今存片断的《置吏律》、《史律》、《尉律》等,都载有吏员任用的条文。秦朝官署中能看到一种“史子”,他们在“学室”中学习,是一种学徒吏。在汉代,这种学徒吏也叫“学童”或“学事”。跟公务员考试相类,汉制,郡守与中央的太史考试学童,所试内容包括八体书法,以及背诵文字学的课本若干千字。考试及格者,便可任命为“令史”之类吏职。官员经考核,若能用通行的隶书写公文,其档案上就记作“史”;若这位官员不怎么会写公文,就记作“不史”。王充叙述所见:世人热衷于学习“史书”(指吏员的书写),研读法律,写作公文,练习对向跪拜一类的官场礼节,在家把这些东西弄烂熟了,做吏后自然轻车熟路。

一些家族父子相承学习为吏之道,官府经常从这些家族中选吏。由平民而为吏,还有“推择”的办法,即乡里推举而长官选择,当然是长官说了算。韩信因为“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可见择吏还有财产和品行的标准。¨衫.八+墈.书?王\ +埂·鑫/嶵-哙·汉代的长官有辟召之权,自行聘用自己的掾属。在郡县的丞、尉由中央任命,至于百石左右的掾属,就归郡守、县令自行辟召了。中央的官署,也与此相类。

由小吏而迁大吏的仕途,学者称为“吏道”。走上这条道的首先得有文法技能,再向上升就靠“功能”了,功绩和能力是迁官的基本条件。汉武帝任用了不少以“能”著称的文法酷吏:赵禹,“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张汤,“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义纵,“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还有个选官科目叫“治剧”。容易治理的县称“平”,难治的县称“剧”,能治这种县的人才就是“治剧”。这科目专门用来选拔能干的吏员。

汉代画像石中的考绩场景

“功”是勤务和功绩的统称。在尹湾汉墓出土简牍《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中,记载了110多个迁任的实例,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到了65%。这是西汉后期的情况,可见当时选官,“功”的分量是很重的。′幻!想,姬· *埂′辛`最\筷-汉代史籍中,大量充斥着“功次补天水司马”、“功次补大鸿肪文学”、“功次迁河南都尉”、“积功劳稍稍迁至尉右监”、“积劳迁为御史”一类记载,汉人对之也有“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的评述。累积的功劳都记载在“伐阅”即功劳簿上。有这么记的:“中劳三岁一月”,“中劳二岁八月十四日”,“功一劳一,中除十五日”;还有以“算”为单位来计算的,“得若干算”等于加分,“负若干算”等于扣分。

秦汉的官吏任用迁转,跟考课的关系非常密切。郡国地方官到年底就要“上计”,派“计吏”携带“计簿”上赴中央,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事宜,接受考课。皇帝经常亲自“受计”,丞相则具体负责定殿最,御史大夫审查虚实。由某某郡守“治平为天下第一”、“盗贼课常为三辅最”之类记载,能知道考课是要排序的,这当然很有激励作用。萧何在秦时做过泗水卒史,由于称职而被课为“第一”。东汉由太尉课军事,司徒课民事,司空课水土工程事,刺史课郡,郡守课县。考绩优者,就有望升官。

吏员仕途、功能标准和考课制度,显示秦汉政府的行政水平已略有近代意味了;同时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文法吏曾是秦汉吏员的主体。

二、任子与内侍

帝国的官僚靠官位来瓜分社会资源,他们总会有一个愿望:当官这么个好事儿,要是能让儿孙接班,父子相袭才好呢。这时候皇帝怎么想呢?一方面,皇帝期望选贤任能。首先从行政上看,选贤任能才能保障吏员素质和政府活力,进而再从权力考虑,父子间的冠冕蝉联可能形成门第特权,那么皇权多少就被分割、被削弱——谁当官谁不当官,不完全由专制者予取予夺了;我当官是因为我家门第高,而不全出自皇上洪恩。但另一方面,皇帝心底也很明白,他多少得满足官僚的“世禄”心愿,以令其死心踏地为之卖命,要不然他们会转而拥戴别家做皇帝,拥戴能满足其心愿的人做皇帝了。秦汉离“世卿世禄”的时代还不太远,家族宗法观念仍很浓厚,民众也不觉得官僚的“世禄”要求太过分。总之,选官上的特权问题,首先是一个皇帝与官僚的政治合作与权势分割的问题。

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主要有如下两种:任子与内侍。所谓“任子”,就是吏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霍光是大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就是由“任子”做上了郎官的。又如苏武,“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可见“任子”实际往往不止一人。西汉哀帝时一度废除了任子,但事涉官僚利益,不得已作罢了。东汉的任子范围又扩大了不少,往往由皇帝下诏除拜,称“诏除郎”,也不限于一人,甚至扩大到了孙子和“门从”(同族子弟)。有时为“规模效益”了还成批除拜,比如汉安帝这样的诏令:“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各一人为郎、舍人。”郎官是什么官呢?是皇宫里执戟宿卫的士官,由郎中令(后称光禄勋)统领。汉廷习惯从郎官里选拔行政官吏,所以郎署就成了仕途的枢纽之一。做郎官是很荣耀的,汉代乐府中有这样的诗句:“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后代把青年男子美称为“郎”,其实就是从汉代郎官发端的。而“任子”,就是郎官的来源之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