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 第18章完结

第18章完结

导,再多的援助,也不能拯救国民党政权,"中国对美国"只是一个烂泥坑,而不

是进攻的跳板",因此"在灾难的烟尘落尽以前,美国不能决定下一步怎么办"。`比~奇_中*蚊.旺^ ?庚/辛_罪·哙?

艾奇逊的谈话被美国各大报刊以醒目的大标题登载,转而传遍欧洲、亚洲舆论

界,人们谓之"等待尘埃落定"说。杜鲁门政府现在已经不需遮掩对蒋介石政府的

厌恶和绝望,艾奇逊的谈话是公开表明要与蒋介石国民党这艘沉船拉开距离。

这一政策认为,中国的发展显然正在进入一个变动极大和极其混乱的时代,在

这种情况下,美国不能就未来对华政策制订出任何"僵硬的计划",而只能提出近

期内一个大概的政策方向,以"保有最大限度的行动自由"。这一指导思想的逻辑

上的结论就是,美国必须在这段时间里采取所谓"观望"、"等待"的态势。\优-品·小~税*网/ -耕^歆_嶵¨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心甘情愿地接受战后对华政策失败的现实,老老实实

地把干涉之手从中国缩回去。所谓"等待"、"观望",并非置身事外,而是继续

执行其原来对华政策前提下的等待,这就决定了美国在同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打交道

时不会有多少"行动自由"。同时,美国在全球冷战中的态势规定了杜鲁门政府不

可能坐待"尘埃落定",而必然会利用一切机会,在不扩大卷入中国内战的前提下,

阻止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行动自由"只不过是要保持反

共的"自由"罢了,也就是说,美国不愿意在蒋介石这棵树上吊死,而要寻找更有

效的"遏制"中国共产主义的手段。这正是美国和蒋介石政权拉开距离的动机,历

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2月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开会讨论要不要继续执行1948年《援华法案》,

艾奇逊在会上坚决主张停止向蒋介石政权运送剩余军需品,但此主张遭到国会方面

反对。!看!书_屋-小*税*惘+ `勉.费\岳-黩/经过再三考虑,杜鲁门最后拍板,指示艾奇逊:"不停止对中国的军援,但

要尽可能采取非正式行动拖延启运。"

艾奇逊认真执行了杜鲁门决定的拖延启运政策。3月4日,艾奇逊通知司徒雷登,

从美国港口开往中国华南的运输船只已经暂停,已载货的运输船大部分被推迟到两

周以后才允许启航。"拖延启运"政策的实施,使国民党政权得不到所期望的迅速

而大量的援助,这对于视美援为救命稻草的国民党集团,在实际上和心理上都构成

了沉重的打击。

2月5日,当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时,美国政府正式决定大使留在南京,理由是

: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大片中国国土即将归于中国共产党控制之下,而美国在华利

益及商人大部分在这一地区,为保护美国的利益,必须有正式代表能与中国共产党

接触,并认为司徒雷登作为正式代表最为合适。此外,如果整个使馆迁往广州,将

被解释为对国民党支持到底,因而也就得继续给予援助,这是不合适的。

后来,毛泽东把美国大使滞留南京称之为"开设新店,捞一把。"

1949年8月5日,美国为了向世界交待在中国的失败,抛出《中美关系白皮书》

和艾奇逊国务卿为发表白皮书写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这些文件对中国发生的事,

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它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极端仇视,另一方面企图逃脱助

蒋内战,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责,并阴谋继续利用所谓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来破坏

中国革命。同时,文件也细细揭露了蒋介石政权的贪污、腐化、专制和昏庸,指出

国民党的失败实乃咎由自取,而非美国支持不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月6-8日,美国国务院公共事务

局邀请部分有关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讨论承认中国问题。与会者分为两组,结果

一组赞成,一组反对。由于公众舆论莫衷一是,美国国务院无法做出决定。最后国

务卿艾奇逊决定采取"静待尘埃落定"的袖手静观政策。

国民党撤往台湾后,杜鲁门继续采取放任中共进攻,或让国民党在台湾自生自

灭的政策。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在《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中说:"台

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一点也不特别出色或者重要"

。"大家都预料该岛将陷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那里的民政和军事情况已趋恶化,

这种情形更加强了这种估计。"

1950年初,蒋介石在台湾大搞复职,美国目睹李、蒋之争,仍执行保李倒蒋的

政策。

尽管美蒋在反共反苏这一政治上存在重大共同利益,但随着中国国内局势的变

化,美国不得不考虑调整他扶蒋反共的政策。从1949年年初开始,美国政府基本上

开始实行从中国内战"脱身"的政策。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话说,1949年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