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 第32章完结

第32章完结

事实上业已形成,而随之而来的朝鲜战场上的军事较量使得这种敌对更加尖锐化和

持久化。¨6?邀*墈?书\惘′ +已.发^布-嶵′薪¢璋!結/

在新中国与美国关系恶化的同时,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发出了保台的阵阵鼓噪。

军方中国防部长约翰逊、远东司令麦克阿瑟等极力鼓动保台,国会中议员史密斯、

诺兰、弗格森、塔夫脱及前总统胡佛则主张派遣美国海军"保卫"台湾,甚至海南

岛,"在太平洋上筑起一道反对共产主义的墙"。

不仅如此,保台分子也对杜鲁门1950年1月5日的"弃蒋"声明施加了影响,从

而为"介入台湾"埋下了伏笔。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的要求下,杜鲁门

在美国"无意在台......建立军事基地"句前加上了"现在"二字,并删去了原声明

文本中的美国无意"使台湾脱离中国"这句话。*6_妖~墈.书\罔′ ,唔?错·内¨容!布雷德利的理由是,当中国人民解

放军渡海解放台湾,战争爆发时,美国则有可能要考虑使台湾脱离中国的问题,并

有可能在台建立军事基地。艾奇逊在1月5日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解释说,"现在"

这个词意味着"万一不幸我们在远东的部队遭到攻击,美国必须完全有自由在任何

地区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来保卫它自己的安全"。显然,美国政府不干涉台湾问题

的声明并不彻底,在措辞上已经为日后改变政策埋下伏笔;在另一方面,它也表明

杜鲁门政府做出"弃台"的决定是十分勉强的,是迫于形势而做出的权宜之计。

但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做出的,是各派斗争的结果。1950

年1月12日,国务卿艾奇逊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被称为"划线"的讲话,

明确划出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岛屿链防线,即比起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群岛

至菲律宾,其中并不包括台湾。¨6+1~墈¨书·蛧* .庚¢新/嶵.全/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似乎已下定决心,决意与台湾

诀别。其实,这仅是以艾奇逊为首的"弃蒋"派一时占了上风。

不用说,美国政府把台湾排除在防御圈之外的战略是很不合亲蒋势力口味的。

杜鲁门的声明非但没有统一美国朝野的意见,平息反对派的攻击,反而激起了更高

一浪的反对,成为攻击的新靶子。诺兰参议员指责政府在执行一种"宿命的"对台

政策,要求对国务院远东司进行改组,任命麦克阿瑟为美国远东政策协调人。塔夫

脱参议员指出政府的对台政策是与在欧洲阻止共产主义的做法背道而驰的。

资深参议员范登堡也尖刻地抨击了《开罗宣言》。他说:"我无法摆脱这样一

种感觉,在台湾的600万人民的最后命运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下午在开罗

'牧羊人'旅馆的阳台上永远地决定了。"史密斯认为艾奇逊在1月12日讲话中

"错断"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因为艾奇逊把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垮台归因于该政

权自己的腐败,是被中国人民所抛弃的。而史密斯的看法是,中国是为俄国争夺过

去的,国务院完全忽视了台湾的重要性。

麦卡锡参议员则声称帮助俄国"夺取'冲国的就是国务院内的一帮左翼分子。

杜勒斯在1月底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对"防御圈战略"进行了攻击:"如果我们放弃

了超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能力的所有目标,那意味着抛弃了1.8亿的人口;而与此

同时,这些人就会招致长期并公开反对我们的苏联共产主义的包围。"还有许多参

议员对杜鲁门事先未与参院外交委员会磋商就决定了对台政策表示强烈不满。

虽然艾奇逊的对台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美国公众的赞同,民意测验表明,50%以

上的人反对进一步援助国民党,但国会内的"中国帮"和军方交相呼应,继续敦促

政府采取断然措施,改变对台的"袖手"政策。毫无疑问,这给杜鲁门造成了巨大

的政治压力,也使其对台政策的决策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势。为了寻求对外政策的

"两党一致",杜鲁门和艾奇逊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新姿态。1950年3月,艾奇逊任

命共和党参议员约翰·库柏为顾问,负责协调欧洲事务;4月,又任命杜勒斯为国

务院顾问,负责协调远东事务,并由与共和党关系密切的腊斯克接替巴特沃斯之职,

担任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同时还同意将《1948年援华法》的有效期从1949年延长

至1950年6月。

但是,杜鲁门政府的让步丝毫也没有缓解反对派的压力。史密斯在1950年4月

底把他的女婿和一位助手派到台湾,并指示他们定期向他提供报告。无一例外,这

些报告都是要求美国政府承担起"保卫"台湾的"义务"的。史密斯将这些报告广

泛分发于国务院、国会和五角大楼。诺兰于5月份致函国防部长约翰逊,声称鉴于

中共已同苏联结盟,并没收了美国使馆的财产,与当初杜鲁门发表声明时相比,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