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圣徒”之称的斯特凡一世登基为匈牙利国王。?y\o,u¨p/i^n,x,s~w..,c*o?m*
罗马-德意志皇帝亨利二世先后三次出兵意大利,击败了占据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并最终征服意大利,恢复了强力统治。
波兰开始不断割让领土,波莫瑞割让给丹麦,摩拉维亚割让给匈牙利,基辅割让给俄罗斯,上劳其茨割让给德意志。
爱尔兰开始分崩离析,英国人的影响开始增强。
挪威国王奥拉夫一世在斯伏尔德战役中阵亡。丹麦开始管辖挪威。
威尼斯控制了亚得里亚海。
南印度朱罗王国国王加里占领今天的斯里兰卡。
诺曼底农民起义,被镇压。
丹麦国王赶走了强行传播基督教的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后,征服了英国,并出任英国国王。但后来所有在英国的丹麦人被杀,丹麦开始报复性征伐。
东罗马摧毁西保加利亚王国,占领马其顿。
这一时期,大宋在真宗领导下,与契丹有了长达五年的拉锯式战争,我称之为“五年战争”。最后,在澶渊小城的对峙中订立和平协议,史称“澶渊之盟”,时间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冬。?看,书.屋·晓·税′王¢ ,毋`错¨内!容*
有意味的是,这一年,德意志国王亨利二世与波兰国王波列斯拉夫之间的战争刚刚开始,也在近五年之后,德意志在夺取波希米亚得手之际,与波兰人在德国的小镇鲍岑缔结了和平协议,史称“鲍岑和约”,时间是公元1008年中。
11世纪的这二十五年,东西方似各有一个通往“和平”的和议。但发生在中国的“澶渊之盟”和议之后,大宋与契丹,百年之内没有战争;而发生在欧洲的“鲍岑和约”之后,不到十五年,德意志即与波兰战火重燃,以至于波兰被迫放弃王国称号,承认德国的宗主国地位。就这个历史阶段,以大义衡量,“澶渊之盟”的缔结者,似更重契约精神。而德意志与波兰,则稍逊一筹。
大宋、契丹之“和议”成功,缘于帝国以“敛天地之杀气”为手段,以“召天地之和气”为目标的政治哲学的恪守与推演。
真宗时代,除了“五年战争”“澶渊之盟”“东封西祀”之外,似乎并无特别重大的事件。·看?书*屋-晓¨说_王! ^蕞`芯,蟑/踕\更,芯/哙?但是当我借助现代史家的眼光和传统圣贤的理念,进入这个四分之一世纪时,发现了“和平事业”暗合于“协和万邦”之《尚书》思想的邃密、雄深,以及不可思议的丰富。
我讲述“故实”,并期待因此而证实传统经学正当性的秘密。这个工作,可以简称为“以史证经”。
现在,在展开讲述真宗大帝的故实之前,先选择若干饶有意味的片段——这些片段,构成了一个个“意义空间”,有待于有心人去打开它、阐释它——作为这部书《写在前面》的话,供你品味,看看这部书值不值得读下去。
“谋逆者”王继恩
真宗赵恒,继太宗赵炅之后,来做大宋帝国第三代领袖。但在通往领袖的路上遇到政治风险,差一点坏在老宦官王继恩手上。
王继恩善于将帝国领袖当作“骰子”,将自家性命当作“赌注”——“押宝”。他生平最成功的一注“押宝”是在赵匡胤死后。那时节,他不接受宋皇后的懿旨,不召皇子赵德芳入宫,反而召来了晋王赵光义(也即赵炅)。如此,就在那个大雪初霁的夜晚,启动了大宋太宗时代。王继恩“押宝”赌赢,从此得到领袖恩宠,有了二十一年的人生巅峰。太宗死后,他再一次“押宝”,试图阻止太子赵恒继位,而与太宗的李皇后等人策划谋立已经废掉的皇子赵元佐。初夏的那个清晨,他摆出资深元老礼贤下士的派头,来到相府,召宰辅吕端进宫,讨论继承人问题。但吕端“大事不糊涂”,略施小计,将这位自以为老谋深算的宦官首领诱骗到书房,并反锁在里面,而后,匆匆来见李皇后。吕端一言九鼎,维护了太宗昔日与寇准等人的君臣约定:太子赵恒践祚,既定程序,不可变更。
不难猜想,王继恩“押宝”失算,他从吕端书房的门缝中望着那块安静的锁头,应该明了:往日已矣。他的政治癫狂,试图影响最高权力再分配的动作,在任何朝代都要付出生命代价,但真宗赵恒并没有像想象中的帝王那样大开杀戒。这就与“敛天地之杀气”“召天地之和气”的大宋政治哲学有关。
太宗赵炅,驾崩于公元997年5月8日,这一天是大宋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太子赵恒在灵柩前继位,随即发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书,史称《真宗即位赦天下制》,简称《大赦令》。这个诏书的性质仿佛现代民主邦国的“总统就职宣言”,是一份昭告天下的政治文书。
诏书云:
……先朝庶政,尽有成规,谨守奉行,不敢失坠。所宜开谏诤之路,拔茂异之材;鳏寡无告之民,悉令安泰;动植有生之类,冀获昭苏;庶几延宗社之鸿休,召天地之和气。更赖中外百执,左右荩臣,各罄乃诚,辅兹不逮。布告迩遐,咸使闻知。
意译一下这段文字:
……太祖太宗朝的政务,都有成规,朕将恭谨奉行,不敢让这些成规丢失。现在应该做的是广开谏诤之言路,提拔优异之人才;要让鳏寡孤独,以及上告无门的弱势群体,都能平安安居;让动物植物,以及所有的生命,都能有机会获得苏醒再生;这样才有希望延续祖宗香火的大美,感召天地之间的和气。更希望朝廷内外文武百官,左右近臣,能够各自倾尽忠诚,辅佐朕所达不到的缺失。以此布告远近,让天下人都知道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