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43章完结

第43章完结

“京”是高大的意思;“观”是门阙的意思。,w′u+x?i¢a+n+g′l`i-.,c¢o!m`用阵亡者的尸体“筑京观”,是上古以来即有的战争行为。史上所谓“坑杀”,就是杀戮之后“筑京观”而不是“挖坑活埋”。“京观”的主要功能是向战败者夸耀武功,试图以此达致震慑效果。这个做法不脱野蛮习气,终大宋三百年,见于记录的“筑京观”,我仅见此一次。

但王显此举大有深意。

他在向契丹示威,也算是一种战争报复。

太宗时代,契丹“战神”耶律休哥,战败大宋名将曹彬后,就曾在易州边境“筑京观”,堆积了数万大宋阵亡将士,向宋廷示威。

那时节,大宋悲风号啕。现在,轮到契丹哭泣了。

史称契丹在留下两万多具尸体之后,逃北者不禁“号恸满野”。

示威,在战争时期,是正当的。?看*书¢君~ *庚¢辛/醉_筷\战争报复,也是合理的。但“筑京观”则是野蛮的,反人道的。但王显不管这些,他需要让契丹知道:天道好还!

向契丹展示实力,告诉契丹:你们能做的,只要我大宋愿意,也可以做。

以这种纯粹暴虐渴血的方式谋求未来的和平,是战争规则之一,尤其是“霸道”(而不是“王道”)规则之一。与敌对邦国谋求和平,一般只能处于势均力敌条件之下,必须双方都能认识到对方的凶悍。双方必须同时认识到:如果不和平,这种“筑京观”没有人能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如果大宋不够凶悍,不能震慑草原,契丹没有理由推演和平。

王显此举的意义在此。

真宗一朝,王显是少数富有战略思考的统帅人物,但他同时也是富有国家命运担当,宁可自我负起恶名,也要为国家谋取安全利益的人物。从赵普开始,大宋王朝三百年,不乏“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但王显这种以“自我下地狱”的模式推演大宋最佳前途的做法,还是太罕见了。+衫_叶¨屋* _埂¨欣¢醉?全+

有一个故实说王显。说还在太宗做晋王的时代,他曾在晋王府邸工作。有一天,门卫递上个道士名片,说要求见。王显见了他,只见这个道士,穿着破衣服、戴着破帽子,一笑起来嘴角能拉到耳根,鬓发胡须倒着长,像一根根钢刺儿。此人自称是“酆都观主”。酆都,乃是阴曹地府之鬼城,显然,这位道士乃是一位做着冥间“事业”的人物。道士对王显说:“昨天我看到上天的牒文,说有蕃人的灵魂两万,要到我酆都观来。人数这么多,我还没有敢将他们直接列入‘冥籍’(死人名单)。现在来问问你:这些人可以死在你手里。你如果一定要杀他们,那就成就大名啦,堪称功冠于世;但要减去你的阳岁十年。杀,不杀?这俩选项,你现在挑。”

王显认为这位道士乃是一个疯子,就呵斥他退出了。

后来的事,就是王显指挥的“长城口之战”,斩杀蕃人(契丹)两万。这个故实后来说:王显“筑京观”,还将此事写成不缄封的文书,也即“露布”,一路上递送到京师。说朝廷知道消息后,召他回汴梁,但他没有来得及到京,走在路上几天后死去。

这个故实说王显之死的时间不对。史载王显病死于1007年,而“长城口之战”发生于1001年。但这个故实作为“神话传说”揭示的因果意义之外,更转达了一种价值观,也即“筑京观”是不道德的,是“人神共愤”的。王显应该明了此理,但他宁肯有损阴德,提前下地狱,也要“筑京观”,就是以个人之“损”回报大宋以“益”。

王显的战略谋划

王显是一个性格“谨介”,谨慎而又耿介的人物。他“不好狎”,无恶习,甚至不愿意到市肆中去。他本来也是儒家子弟,但年少时遭遇五代动乱,未曾读书学习。太平兴国年间,太宗赵炅让他熟读《军戒》三篇,算是有了文化。太宗可能看到了他的才干,所以提拔他很快,不久就做到枢密使的位置。当时的枢密副使有寇准等人。寇准乃是一个词锋锐利的人物,嘴上不饶人,对王显或有不恭;而王显工作也有失误,寇准就抓住他辫子讥讽他,但他“护短”不肯改。太宗知道他这个毛病,多次批评他。

王显并不是完人。他做枢密使时,太祖时代的老臣张永德也同时为枢密使,但在朝廷宣读任命书时,王显的名字居然在张永德之上,史称“时人讶之”,当时名流很惊讶为何会这样。据说王显为了“自固”其位,常常矫情,厚待下属买好。他在出任藩镇时,也曾有过纵容部下扰民的记录。史称“论者非之”,宋代的清议,说到当朝人物时,对他的作风有非议。在我看来,王显最大的错误是与傅潜互相攀附,以至于蒙蔽了时人对傅潜的批评。导致傅潜一直在河北前线充任总司令,折了大将康保裔,更将契丹放过防线,令其纵马中原,甚至越过黄河,抄略了山东。

但他在治理地方时,也有政绩。

咸平三年(1000)春,他被改授山南东道节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定州路行营都部署、河北都转运使兼知定州。就在这里,他将前线的边镇治理得井井有条。到了任期满时,当地吏民都跑到朝廷派驻在当地的驻泊都部署孔守正那里,去自发表扬王显的治理成果,并表示愿意让王显继续留在定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