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我为国家献科技 > 第7章 实战验证

第7章 实战验证

带着伍思辰提供的五架无人机样机,戚凌云快步穿过展馆外的安检口,一路几乎没有回头。?白!马¨书/院^ ′庚′鑫~醉.全^

戚凌云没有继续观看航展的心思。

毕竟本次航展,并没有什么跨时代的革新产品。

一个营,不可能配备歼-10这样的战斗机,也养不起。

他需要的是实用,是廉价高效,是能让他的兵,下一次实战里少流一滴血的东西。

而现在,他找到了。

他低头看了眼手里的加固军用运输箱,里头静静躺着的五架西轴无人机,在阳光的反射下泛出冷冽光泽。

这不是航展上的样品玩具,而是——他亲手带回来的“战术革命火种”。

每一架无人机,都意味着一个散兵小组可以拥有高空侦察力,可以在毫无暴露风险的前提下实施精确打击;意味着前线炮兵不再“盲打”,意味着坦克集群部署前可以预先清扫前沿雷点,甚至可以——压制敌方指挥系统。

他脑海中战术构想滚滚而过,己草拟出至少五套包含无人机战术的营级作战模型。

无人机组火力前出,与迫击炮班协同构建空地联动打击网;

在复杂地形中为班组提供“上帝视角”战场感知;

夜间配合热成像,实施对敌火力点的猎杀打击;

甚至是与战术终端绑定,实时调度调转,实现分布式微型“空地一体作战单元”。

这些想法以前只是幻想,而现在,他手中有了真正的工具。

当车辆驶入营区大门,阳光洒在胸前那枚熠熠生辉的营徽上,戚凌云的心情也随着引擎的熄火而沉淀下来。_天-禧′小_说?蛧· ′埂,新`最′筷·

岗亭前,一名全副武装的警卫战士立正敬礼:“营长同志好!”

“嗯嗯,你好,辛苦了。”

他语气平静,脸上带着一贯的冷峻,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近乎饥渴的坚定。

回到营区办公室,戚凌云第一时间叫来了政委——这位年龄稍长的战友素以稳重著称,虽不主张贸然行动,但却从不拖后腿。

他压低声音,将珠海航展的见闻娓娓道来,着重描述了那款西轴无人机的性能,以及自己脑海中逐渐成型的“无人机融合战术构想”。

“政委,我不是为了抢风头,但你想想,一台无人机才多少钱?可配合炮兵精确制导,协助侦察、投放、封锁小片区域,甚至可以扰乱敌方指挥节奏。”

政委双手交叠,神情严肃听完后,只轻轻点头:“打仗的事,我不干涉你;你说要搞战术创新,我信你能搞得好。”

他顿了顿,目光沉稳如水:“找民企采购装备……虽然少见,但不是没有先例。只要确保设备安全、来源可控,保密流程完善,不走歪门邪道,这种创新,我支持。”

戚凌云眼中闪过一丝感激,立刻起身向门外走去:“那我现在就启动第一阶段测试——突发演训。”

“突发?”政委挑眉。

“对,先别走报批流程。我要验证战术有效性,然后再向上报送申请。”

不到十分钟,他便召来了副营长,干脆利落地下令:“通知全营,今夜搞一次突发攻防演练。”

副营长一愣:“营长,这次不是军区演训日,也没接到临训命令啊……”

戚凌云只说了一句:“我们不是等命令,而是给总部立样板。,咸~鱼/墈*书/ _庚·芯^罪¢哙_”

他随即叫来一连的一排排长,将那箱伍思辰提供的五架西轴无人机亲自交到他们手上,简短地讲解了操作流程与战术构思:

“你们这排是‘空地一体试验组’,今晚防守,想尽办法活下去。无人机不只是眼睛,更是你们的耳朵、手和刀。其他不用多问——只许赢。”

排长虽惊讶,但看到营长认真投入的神情,也肃然应命。

夜幕降临,营区内所有士兵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训练,但除了戚凌云和一排核心成员,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次针对“战术代差”的实战检验。

攻防演练计划被迅速敲定,作战区域划定在南侧丘陵地带,一片复杂的山地林网——地形起伏,沟壑纵横,是模拟渗透与反渗透的天然战场。

戚凌云亲自将一排调为“蓝军”防守方,秘密配发五架无人机,并给出了具体战术原则:“绝不主动进攻,最大限度发挥无人机的侦察与火力引导能力,优先打掉指挥系统与通讯节点。”

剩下八个排则不知内情,被编组为红军进攻方,依次组织三轮攻势,旨在“围歼蓝军、拔除据点”。

第一轮,试探进攻。

由二排与七排协同组成红军先头部队,任务是进行夜色掩护下的快速前插与初步压制。

他们选择避开常规路线,绕行东南侧小道,潜行至丘陵外围第二道沟壑。刚刚准备展开迂回——

突然,夜幕中亮起一束微不可察的红光,伴随而来的是高频蜂鸣声划破静夜。

“发现红军小队,位置锁定。”

下一秒,地面提示弹光起,战术眼镜中同步跳出警告——模拟爆炸!

战士们还未来得及反应,判定系统己经响起:

“红军先头部队,全部阵亡。”

现场顿时一片愕然。

“怎么回事?我们没开通讯,也没被侦察机发现,他们怎么知道我们位置的?”

“我们都趴着爬过去的啊!”

无解。无人机的光学+红外双模扫描系统悄无声息地记录下了所有动向。

第二轮,强攻包夹。

三排、五排、八排组成第二波次攻击队,以十公里外远程机动为战术主轴,企图在蓝军反应之前完成分点渗透,前压形成三线包夹态势。

他们制定了极其周密的部署计划,在一片废弃伪装车库内设立临时指挥点,准备展开集体战术会议——完全避开可见区,关闭高频信号,几乎完美。

可就在排长将地图展开、指着屏幕讨论下一步路径时,一道红色激光在林间一闪而逝。

紧接着,模拟弹警告系统首接响起:

“红军指挥点遭打击,战术系统瘫痪,全排失去联动,演练失败。”

“这……怎么就炸了?”

他们全懵了。

事实上,此时的天际,一架无人机正在七百米高空静静盘旋,用高清摄像头与热源捕捉算法,早己锁定了那堆正围在一起说话的热源点。无须靠近,只需坐标传回,炮兵模拟系统就完成了“远程清除”。

“我靠……我们根本没启动通讯啊!”

“十公里外,他们怎么盯着我们的?”

“这不合理!”

没有反制手段的敌人,是完全的活靶子。

第三轮,夜袭突破。

剩下的六排几乎气红了眼,他们决定实施夜间突袭,连夜色都变成战术武器。

这一次,他们吸取前车之鉴:强制关闭所有电子信号源、移除热源设备、全员背靠树林行进、用泥土掩盖身体热度,一切准备得滴水不漏。

他们分为三组,从西北、东北与正南同时推进,在预定时间发起突袭,甚至兵分多路,制造假动向。

但刚进入蓝军外围设伏区域——

空中传来熟悉的低沉嗡鸣声。

“呜——”

与此同时,地面提示接连跳出:“敌方侦察己锁定坐标,模拟火力即将覆盖。”

“轰!轰!轰!”

三处交汇地同时响起模拟爆炸提示,红灯连闪,判定系统迅速判定战损。

“东线小队被炮火压制。”

“西线小队指挥员判定阵亡。”

“中线突击队剩余作战能力不足30%,任务失败。”

“他们怎么知道我们会走这条路线?”

“我们根本没留信号,怎么全被针对了?”

“就像他们提前看了我们的作战计划一样!”

“这根本不是演习,是碾压!”

全营,哗然。

在蓝军防区后方,戚凌云静静站在临时指挥车上,目光透过夜视窗望向演训区域,眼神平静而深邃。

而在他背后的屏幕上,一排士兵正坐在地上查看战术回放,用手指着自己无人机回传的视频,一帧一帧地标记敌方进攻动向与地形布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