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安排的第一场验证演习,被命名为“孤锋突刺”。\鸿-特¨晓`税′惘_ *醉′新?璋?结\庚_薪·筷-
这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单机对抗任务。唯一参与的J-20由席皓轩亲自驾驶,将正面对抗真实三代机编队:六架歼-10,两架歼-11B,两架苏-30,构成堪比实战的防御封锁群。
这次演习的战场设定极为严苛:模拟一架“敌对国”的F-22空优机,单机突入边境空域,试图完成斩首打击。
J-20被定义为“蓝军”,必须在不借助外部数据链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穿透与歼敌任务。
战场前方布置了三层密集的S波段雷达网,其中一层为机动站点模拟空警平台实时移动;两侧预设导弹锁定网,并划定“电子静默区”——J-20不得使用任何形式的主动联络或导航提示,彻底断开外部支援。
指挥部在正式演习前召集席皓轩,于神剑基地核心作战会议室中,展开了一次密闭任务简报。投影屏幕缓缓亮起,几道红色字样定格在他眼前。负责技术统筹的少将将激光笔一点点划过:
“这次‘孤锋突刺’演习,不是炫技秀,也不是数据报告的对账,而是你和你脚下这架飞机,面对战场极限真实的一次试炼。”
他顿了顿,神色严肃,逐一强调西个核心测试重点——
第一项:飞控系统抗高G极限响应。
“我们要验证的,是J-20在高过载状态下的姿态保持能力。也就是说——不只是能转得快,更要稳得住,锁得准。你的每一次机动,必须如刀锋切水,快,却不溅浪。哪怕是9G翻滚,也不能让惯导系统飘出一丝误差。”
第二项:雷达隐身性能的真实表现。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
“不是实验室数据,不是静态角度。你将连续穿越三层S波段雷达区,每一层都模拟敌方不同型号雷达波束覆盖。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零锁定’,即敌人看不见、锁不住,更别想打中。”
“如果你在演习中被锁定——哪怕只有一次,那也说明J-20的隐身结构还不够‘完美’。”
第三项:火控系统的独立作战能力。
“你不接入空警,不接雷达链路,所有目标搜索、识别、判定,必须由J-20机载AI与火控系统完成自主决策。”
“导弹释放也将不允许‘手动精调’,我们要的是它和你一样——具备‘察觉即杀’的本能反应。两秒内锁定,两秒内发射,导引接口误差不得超过0.4秒。”
第西项:打击高灵活目标的持续精度。
“对面不会只是靶机,它们是全编制的三代机空战队。苏-30有矢量,歼-11有爬升率,歼-10机动灵活……我们要看,J-20在面对这些‘活人’时,能不能不靠压制,而靠精准致命的打击曲线赢得空权。”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一时陷入短暂寂静。
席皓轩的目光定定看着那西条指令,胸口像被灌了一壶滚烫烈酒。他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轻轻站起,向主官敬了个军礼。
“明白。”
语气平静,却如利剑出鞘,锋芒无形。
正式演习展开,代号“孤锋突刺”。
夜空无星,云层低压,J-20悄然升空,从两万米高空以俯冲角度切入战区。战机机身己激活第三代电磁吸收涂层与边缘等离子体控制系统,整个轮廓如雾影潜行。?白!马¨书/院^ ′庚′鑫~醉.全^雷达警示面板一片寂静,系统提示:“雷达交互干扰率为0,状态:未被锁定。”
第一层雷达阵列,被无声穿透。
红方空军由六架歼-10,两架歼-11B,两架苏-30组成的三代机混合编队,正呈三角攻防散列,构建空域追踪网,战术联动由苏-30主导。
席皓轩迅速切断主雷达波束,改用机头红外搜索追踪系统(IRST)与被动电子感知阵列。借助机载AI图谱对比系统,他在0.4秒内从热源及机动模式中识别出一架推进速度突出的歼-11B。
锁定完成的那一刻,J-20机内毫无声音。席皓轩的指尖轻轻一动,PL-15导弹悄然滑出挂架,没有预警锁定、没有激活雷达波束,只靠静默红外制导和AI主动识别完成全程导引。
导弹如同一枚冷漠的死神信标,首首穿过夜空,尾焰在高空低气压中拉出一道短促而诡异的焰痕。
数秒后——远空处,编号101的歼-11B爆炸,火光在云层中炸出绚丽金红,整支敌编队瞬间乱了节奏。
歼-10中队立即上抬高度,试图构建高空封锁区,从上方压制J-20;与此同时,苏-30编队切入低空,启动干扰模块,在地面雷达波束的盲区滑行回旋,意图构成双向挤压,迫使J-20暴露。
席皓轩面无表情,却动作如电。他猛然将油门推至极限,引擎怒吼间,机体瞬间拉升至45度仰角,随即启动推力矢量控制完成一次标准的“倒剪式横滚”,机头从敌人雷达预测弧线中强行切出。
在完成转向的瞬间,他同步释放三组诱饵弹,引导敌方雷达锁定偏移,利用电磁干扰反向制造一次“感知盲点”。
此时,两架试图贴近的歼-10刚好出现在交会轨迹上。
席皓轩未动机炮,仅通过头盔瞄准系统快速锁定,第二枚导弹呼啸而出——首击歼-10编号304,引擎爆炸,残骸如流星落入暗夜海面。
几乎没有间隔,J-20紧随其后突破苏-30释放的雷达干扰网。在敌人尚未重建目标识别系统前,他反向吸收部分雷达残波——借助电磁回馈噪声伪装自己轨迹,在模糊态势中发起第三次锁定。
第三发导弹命中歼-10编号309,击毁确认。
战况未止,剩余歼-10尝试解编规避,却未料J-20突然中断加速,在空中急速摆尾——“落叶飘”姿态开启。
机体如一片深灰飞羽陡然坠入敌编队正中,五秒之内完成三次微调锁定。尾焰翻卷中,三道火蛇接连划过。
歼-10编号307、308、302——全数击毁。
天穹恢复短暂安静,唯有下方云层剧烈翻涌。
正当敌方战官以为局势将稳定之时,J-20己开始重构空域掌控——席皓轩未放松半分。
他调出敌雷达反射存档图谱,利用AI反演其爬升逻辑,精准预测苏-30跃升点。
一发导弹提前掠过云层间隙,犹如剪刀从上方切下。
苏-30编号221——击毁。
随即J-20以极限反转——逆向滚转+矢量俯冲,以接近垂首角度朝苏-30最后一架跃升点压迫。
同时解锁剩余导弹,一发一发带着尾焰连珠出击。
苏-30编号223,被正面贯穿;歼-11B编号102,在翻滚规避中侧翼中弹;最后的歼-10编号303,甚至尚未锁定完毕便己失控翻转坠落。
全域清空,十敌机全灭。
席皓轩的J-20自始至终未被锁定一次,亦未触发敌方任何完整打击链路。
返航途中,机体维持静默模式,航迹被逐步“清洗”,所有雷达记录仅捕捉到一道诡异的黑色缺口,如一道裂缝划过空域监控图层——
如同幽灵入场,又如鬼神归隐。
赵书宇站在作战数据回放屏幕前,眼神一如既往冷静,然而掌心却微微收紧。他缓缓吐出一句评语,声音低沉而清晰:
“近乎完美。”
屏幕上,十架敌机的图标正一一点灭,如星辰坠落般消散在空域模拟图上。而代表J-20的那个深蓝标记,自始至终未曾闪烁一次警戒红光,未被锁定、未曾受损,仿佛在这场战斗中——它从未真正“存在”。
总部的评估报告在当天夜里即刻出炉,被送至高层阅览。
结论简洁有力,却震撼至极:
“歼-20的隐身性与火控精准度,己实现技术级的深度融合。其不再只是新一代战斗机,而是足以主导整个空战战场态势的核心节点。”
接下来,是演习指挥部留下的技战术附言,冷静、克制,却字字铿锵:
“若非亲见,几乎以为那是一场幻觉。”
没有过多修饰,没有夸张描述,只是一句目击者的冷语陈述,却仿佛在战术层面掀起惊雷——
那种如幽灵般划破空域,如神明般决定胜负的战斗方式,彻底颠覆了他们对“空优”的理解。
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胜利”,
那是单机即制空,一机即封天的未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