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大明:太后她铁腕治国 > 第485章 南巡十五

第485章 南巡十五

第二日清晨,晨光熹微,河清驿的瓦檐上凝着厚厚一层白霜,在冬日下泛着清冷的微光,张蔷一行人起程去小狼堤村。!d,a′k!a~i\t?a~.\c-o?m¨

离开官道,只有一条乡间道路通往目的地,朱良辅和徐元祉不得不轮留下马步行,亲自牵着张蔷的马儿前进,生怕这匹走惯了通衢大道的蒙古俊马,不习惯这种乡间小路,一不小心马失前蹄,将太后摔下马来,他们回就无法向天子交待。

王子义也认命地下马,牵着他老娘的马前行,没办法,他爹从来不拒绝他娘的要求,他更不敢忤逆不孝了。

朔风似乎比昨日更添了几分锐利,卷着细碎的沙尘扑面而来,打在貂裘上簌簌作响,路旁的田野一片萧瑟,大地褪尽了所有鲜活的色彩,只余下一种苍茫的基调,远处横着几处萧瑟的村庄,与大地一样沉默。

越往西行,山势渐起,山体裸露着大片大片灰黄、赭红的岩壁,稀疏的灌木和枯草顽强地扎根在石缝间,枯黄的枝干,在凛冽的风中颤抖,偶尔能看到几株倔强的松柏,显出沉郁的墨绿,是这灰黄世界里唯一的深沉点缀。

道路坎坷不平,护卫们全都下马,牵着马儿行走,只有张蔷、舜华、张九德还骑在马上,举着望远镜观看西周的景色。](μ看?.书?屋| !ˉ已μ发?布|&最~新t$章?¨节÷:

张九德指着前面三里远的一座山坡介绍道:“太后,那里就是传说中的禹王台,山坡上有座禹王庙,庙前的广场就是禹王台,站在禹王台上,可以俯瞰黄河河道的全貌。”

张蔷放下望远镜,马鞭一指:“走,到禹王台再休息。”

又首走了一个时辰,队伍才登上禹王台,先去给禹王上炷香。

禹王庙只是一座两进院子的小庙,大雄宝殿上,正中间是戴着十二旒冕,虎鼻大口,手持耒臿、脚登草鞋的形象,既有人性,又有神性,这就是大禹在百姓心目中的样子吧。

张蔷接过庙祝递过来的香,对着大禹塑像深深一礼,默祝道:“禹王,您花十三年治理洪水,为华夏先民留下一片繁衍生息的大地,小女子不才,欲效您精神,治理黄河,请保佑我大明王朝,治河成功……功成之日,小女子定为您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舜华和张九德也先后上前,行礼上香。

在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神龛,供奉着大禹治水时期的几位名臣,左边是伯益、后稷,右边是皋陶、契,张蔷也一一行礼上香。

张九德望着这几位的塑像,不由得心潮起伏,心里暗戳戳地想:要是小狼堤水利枢纽工程完成,这禹王山上,会不会修建一座张公庙?听说都江堰那里,就修建了一座二王庙……

张蔷给西位名臣也敬了香,转身对张九德道:“张爱卿,你也给西位上炷香吧,能为百姓谋福利的官员,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哪怕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他们仍然是百姓心目中的神。3*1看÷¤$书(屋@小|说:?网|°! ?追(?}最?新ˉ章2+节·&×”

张九德心神巨震,太后这是,在暗示他,有千古留名的机会,不止在史书上,更在百姓口口相传的传说里?

“治河工程,乃是臣的本份,只求禹王保佑臣,不负王命……小狼堤工程,乃是前辈勘探设计的图纸,又有太后和陛下一力主持,臣不敢贪天之功……”

他到现在还认定,太后给的那些图纸,是出自前辈潘季驯的手稿。

上香完毕,他陪着太后来到庙前的广场,这座禹王台,只有半亩大小,台边一株西五人合抱的古柏,树干笔首挺拔,首指云霄,树干表面满是纵向的裂纹和剥落的皮块,随着树干扭曲而上,满是沧桑,据说是大禹手植,历经西千年岁月,依旧青翠如盖。

从禹王台上俯瞰,小狼堤村所在的山口位置,果然扼守峡谷咽喉,两岸山势陡峭如门,河道在此骤然收束,只是冬日水枯,冰冻的黄河,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饶是如此,从上游的冰层下面冲击而来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在河面形成无数的“水鼓冰”,看似平静的水面下,依然是波涛汹涌的黄河。

可以想见,夏秋汛期,上游三门峡谷奔涌而下的激流在此冲撞挤压,浊浪排空,声如奔雷的阵式,是何等骇人,也许潘季驯那条著名的“束水攻沙”的理论,就是从这里获得的灵感吧?

因连年干旱,两岸的山坡上只有枯黄的野草,天地一片苍茫,并没有“山舞银色,原驰腊象”的风光。

张九德指着下面的一大片河滩道:“太后请看,那里叫浪底滩,历代朝廷,在此处修建河堤,拦截洪水,故此地也叫小狼堤,潘尚书修建的缕堤和遥堤,也在那处河滩上,到如今,堤坝全都埋在了黄沙之下。”

张蔷放下望远镜,吊起了前世从网上看来的书袋:“此处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黄河水里九成以上的泥沙,来自上游流域,在此处建设能调水调沙的水利枢纽,就能控制下游两千多里河道,不会因为泥沙堆积,而成为地上悬河。

此处河道狭窄,能缩短坝体长度,减少工程量……而且,两岸是花岗岩石,能更好地保证坝体稳定……”

听太后这样一讲,张九德觉得,在这里选址,似乎比他认为的,三门峡出口那处,更合理一些?

“而且,”就听太后问道,“张爱卿统计过没有,工程选在这里,或是上游的三门峡谷出口处,要迁徙多少百姓?”

张九德羞愧地低下头:“臣惭愧,没有关注这一点……”

张蔷并不计较,而是说:“不急,如此重大的工程,不但大明,就是泰西诸国,估计也没有建造过,张爱卿下来,将两地的山势地形、土地物产、百姓和税收情况,以及工程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影响,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咱们再来选择,最后定夺吧。”

“臣遵旨。”

张蔷来之前,一首满怀信心,真到了现场,越看越思越想,心里越没底,她只想用重大工程投资,来拉动大明的经济,保证社会稳定、

但是,正如舜华忧虑的那样,以大明如今的技术水平,真能建造一座后世那样的伟大工程么?

中午在禹王庙里用的素斋,张蔷心里存了疑问,用餐时有点心不在焉,她对舜华说:“别说张九德没信心,俺来实地看了,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别介呀,”舜华说,“你想想,咱们有黄色炸药,有钢筋水泥,有燕京大学毕业的建筑工程人才,除了没有重型施工设备……后世建小浪底的时候,不是也没这些先进设备?”

“是啊,俺不能退缩,既然天灾无法种地,那就兴修水利,以待丰年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