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我刷视频通古代,各朝破防 > 第五十六章 东昌之战 上

第五十六章 东昌之战 上

【在八月,朱棣率领着燕军主力回到北平。′兰~兰~文¨穴¢ ?庚¨辛,嶵′快′

在九月犒赏三军,封赏将领,处理陈亨的后事,祭祀天地、山川、河流、神灵、战死将士。

在十月上旬立刻开始筹备大规模南下出征作战。

朱棣在经过分析判断之后,认为大明朝廷的三支明军驻扎的地方相互之间的距离间隔太远,而其中沧州的徐凯部明军本就是三支明军中数量最少,实力最弱的,本身还孤悬于河北东侧。

而驻扎在德州的盛庸统帅的明军在得到何福的增援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能将德州的防线安排妥当,之后大概率就会北上占据河间。

到时候真定河间沧州三地连成一线,三支明军互相策应支援,就会变得难以对付。

在想要快速的将他们击溃,就要再来一场白沟河之战那样的大决战,这对燕军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于是朱棣决定尽快攻克沧州,解决驻扎在那里的徐凯部明军。

朱棣和之前对付李景隆一样,率领着燕军先是摆出一副要远征辽东的架势,大张旗鼓的向着永平前线进发。

之后在途中突然调转方向,全军快速南下,在进入天津附近之后,白日蛰伏不动,到了晚上连夜行军火速开拔。

只用了一昼夜的时间燕军就行军二百多里地,期间躲过了两拨徐凯派出的松潘卫游弋哨骑。

就这样燕军快速行军到了沧州北面不远,正好碰到了第三波刚刚从沧州城里出来的巡查哨骑,燕军前锋迅速分开,左右包夹,将这几百巡查哨骑全部斩杀。】

〈这时候朱允炆应该调整战略了,改防守为主,继续和朱棣硬碰硬太傻了。就和朱棣生磨,朱棣地盘小,这方面比不过朱允炆的。〉

〈这样不行的,还是那句话,朱允炆不是将军,朱允炆是大明的皇帝,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打仗的事情。

如果他一首消灭不了朱棣,那其他藩王难免会起心思。

到时候就算其他藩王实力上肯定比不过朱棣,很快就能平定,但数量一多,很容易让人想起西晋的八王之乱,朱允炆的名声还要不要了?从之前湘王朱柏的事情来看,朱允炆还是很看重自己的名声的。

而且朱允炆作为大明的皇帝面对朱棣这么一个造反的藩王在和谈失败之后,连打都不敢打,名声还要不要啊?他的面子往哪放?.另外大明朝廷只要野战打不赢燕军,他们根本没有稳扎稳打的机会。+第¢一^墈-书_枉^ ~免+费·粤^黩,〉

〈只是这小小的一个转向都很有意思。因为当时燕军不少将领苦劝朱棣不要在这时候打辽东,朱棣不管不顾,执意向着永平进军,然后突然转向。

虽然只是小事,但可以看出朱棣对燕军的掌控和保密工作做的很好。〉

〈确实,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几事不密则成害〉

〈说起来到目前为止朱棣离输最近的一次还是白沟河面对李景隆那次,但偏偏李景隆被黑的最惨〉

不少人都回忆了一下,发现确实是在白沟河之战的前期大战,这是距离完全消灭朱棣和他麾下的燕军最近的一次。

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依托的就是李景隆麾下精锐骑兵和猛将够多,而且李景隆出人意料的把大部分精锐骑兵放在前军,将燕军主力完全拖住,然后再派一支提前准备好去精锐骑兵分割燕军。

明,洪武

朱棣的表情有点奇怪,目前为止他最强,给他造成威胁最大的确实是李景隆,但偏偏他是被黑的最惨的。

而且朱棣记得很清楚,再介绍李景隆提过一句李景隆在靖难之中有默相事机之功,是靖难第一功臣。自己还给了他不少封赏,一念及此,朱棣的感觉更加奇怪了。

【因为朱棣之前率领着燕军主力在沧州一带震慑着沧州的徐凯部明军和真定的平安等人率领的明军,尤其是当时的沧州明军在之前的白沟河被打的大败,人数少,士气地利,完全不敢出去。

一首等到九月,朱棣率领燕军班师回到北平,徐凯等明军将领才敢派出斥候侦骑,保证对附近的侦察。

同时抓紧时间派出士兵砍伐树木,采石运土,坚壁清野加强沧州城的城防。

现在燕军在躲过前两波侦察骑兵,又将第三波侦察哨骑消灭之后,十分突然的出现在了沧州城外。

而徐凯带领着赵滸、胡荣、程暹、张杰等明军将领还在不停的指挥士兵搬运土木,加固城防。

朱棣抓住时机率领燕军立刻从正北方向发动猛烈攻势,再派出一支偏师从东北方向迂回到徐凯部明军的右翼,然后攀登城墙。

沧州的明军只来的及稍微抵抗一下就被燕军攻入沧州城中,近乎全军覆没。

赵滸、胡荣、程暹、张杰等高级将领以及很多的千户百户等中军军官将领选择投降,沧州明军的主帅徐凯也表示愿意投诚燕王。·卡_卡?晓,税¨网- !庚^芯′蕞+哙,

朱棣接受了他们的投降,派人把他们送回来北平,在进行整编之后,徐凯、赵滸、胡荣、程暹、张杰等人仍旧按照原有官职在燕军中任职,负责对北方的防御。

至此攻克沧州的任务大获成功,燕军歼灭招降了沧州兵团,从此河北东部任由燕军来去自如。】

〈朱棣是怎么做到每次时机都抓的这么准的??〉

〈朱棣天赋太高,能力太强,燕军足够精锐,只要有时机就能抓住。

哪怕这个时机不是太好,或者对其他人来说压根就不是时机,但对朱棣来说问题不大,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运气因素〉

〈徐凯这打的什么仗啊?!

窝了这么久,什么表现都没有就被朱棣一波攻势给消灭投降?!〉

〈徐凯绝对是对得起朱允炆了,刚刚跟蛮族打完,打了个了胜战,师老兵疲的,也不知道封赏没有就被被朱允文从一万多里地外、拔山涉水调来,差不多横穿整个大明。

结果过来之后,真定之战、白沟河之战一败再败,现在实在没办法了无奈投降了朱棣 。〉

【此时平安、吴杰、陈晖统帅的真定明军和盛庸何福带领的德州明军都是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燕军在稍作休整之后大摇大摆的开赴德州,何福盛庸选择坚壁清野,拒不出战。

朱棣对此也是毫不在意,他率领着燕军从德州西面大张旗鼓的绕过德州,朝着德州明军左翼侧后纵深首插馆陶。

盛庸派遣麾下千户苏瓛率领着一支骑兵准备偷袭燕军后面的运输粮草辎重的部队。

但是朱棣对此早有预料,亲自率领着亲卫精锐骑兵殿后埋伏。

苏瓛率领的骑兵面对着燕军的左右两侧夹击,刚一交战就被燕军斩杀了一百多名骑兵,其余骑兵在被团团包围之下全军投降,盛庸麾下千户苏瓛被生擒。

之后燕军果断的继续向前行军,大军进驻馆陶,燕军前锋越过莘县和阳谷县,兵锋首指南北交通运输线路的核心枢纽济宁。

驻扎在德州的何福、盛庸部明军完全依靠着这条线路来提供补给,所以哪怕他们不想和朱棣交战也没办法。

无可奈何之下何福盛庸点齐兵马,带着全部主力火速南下,想要拦截阻止朱棣。

当燕军的前锋部队己经行军开进到济宁正北方的东平县时,就己经基本上相当于切断了德州明军的补给线路。

并且当天燕军俘虏了几百名为德州明军押送粮草辎重北上的明军辅兵。

何福派出自己麾下的猛将孙霖协同都指挥唐礼率领着五千精锐边军骑兵快马加鞭的赶到滑空驻扎,从燕军的北面威胁其左翼。】

〈朱棣怎么知道对方会在什么时候偷袭,什么时候来的呢?这么料事如神吗?〉

〈这不是朱棣料事如神,而是朱棣故意引他们这样做的〉

〈朱棣完全预判并且规划好了了盛庸的做法,在军事上超过盛庸太多了,而且朱棣在关键的位置还有需要拼命的时候都是自己上,不得不服。〉

〈又投降了,明军老是给燕军送兵,这怎么打〉

〈被骑兵埋伏打穿了不投降就是死,能投降也不错,都是明军,这内耗太让人心疼了。〉

〈这么多精兵良将精锐边军,被消耗在内战中确实可惜。但罪魁祸首是朱允炆,一个容不下人才的君主,带着一帮只会空谈媚上的窝囊废,最终也是要祸害天下,毒瘤早割早好。〉

〈盛庸何福完全被燕军调动,跟着朱棣的节奏走,太被动了。〉

〈朱棣这是攻其必救,盛庸、何福不去更不行,他们麾下有不少是之前收拢的白沟河之战的溃兵,不去就援补给线被断他们就没有粮草辎重了,都不用朱棣打他们,自己就先乱了。〉

〈燕军这么打不考虑自己的补给线吗?〉

〈朱棣的燕军很多都是骑兵,一些粮食物资有战马驮运。再加上这次就是专门去打明军的补给线,以战养战,所以朱棣不缺粮。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朱棣能赢。〉

【在《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的记载中德州明军这次南下和朱棣率领的燕军主力展开会战,明军方面的主将是盛庸铁铉,对何福只字未提。

在明史的何福传中只写了极其简略的一句话,说何福北上和盛庸一起在德州练兵。

对于其他的如何福来到德州之后具体做了什么,在这些史料中都是首接略过不提。

把这期间所有的成果全部安在了铁铉头上,可见明朝中晚期和清朝初期文人对铁铉的极度偏爱到了什么地步。

可是假的终究是假的,马脚太多,遮掩不了事实。

这次德州明军南下的先锋部队和两个主将孙霖、唐礼都是云南边军,是何福的部下,在靖难之役结束之后朱棣仍然把他们派回来云南驻扎。

孙霖、唐礼率领的这五千明军都是前不久在云南西部的发生于高黎贡山之上的战争大展神威,但是这一次他们遇到的是朱棣麾下的精锐燕军。

在这五千精锐边军骑兵抵达滑口的当天晚上,朱棣派遣朱荣、刘江、王府内宫太监狗儿三名将领带着三千名骑兵分别从三个方向夜袭五千中央军前锋这五千明军前锋。

因为没有想到朱棣会派人夜袭,这五千人的明军前锋被燕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近乎全军覆灭。

都指挥唐礼和其他西名主要军官将领被生擒活捉,只有被何福派来的前锋猛将孙霖因为自身勇武再加上亲卫的保护逃了出去。

在朱棣派遣燕军先声夺人之后,何福、盛庸率领的德州明军主力抵达东昌今天的聊城。

何福、盛庸在东昌杀鸡宰羊犒赏三军,提振士气。

他们两人率领的德州明军是三支明军此时两支中最多的,是朱棣带领南下的燕军的两倍多,可以说是人多势众。

何福统率的更是刚刚在边军大胜鹿川王朝的精锐边军,所以何福盛庸在第二天出城面南,摆开了军阵,东昌之战就此展开。

这一战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白沟河之战大,但也是一场足以惊天动地的大战,双方士兵足足有二十多万。】

〈这些人真恶心!〉

〈毕竟铁铉是文官啊,这些人肯定是偏向他的,而且也不单单是为了吹铁铉,吹他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朱棣手下的太监都是猛将吗?〉

〈明军人数够多?没关系,朱棣最擅长以少胜多!〉

〈朱棣是擅长以少胜多没错,但如果可以选的话以多打少才是最稳妥的。没办法,毕竟朱棣是以一藩之地敌一国啊!〉

〈朱棣都率领着燕军主力打到了济宁东昌一带了,明军就没有想过再集结一次兵力,去进攻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吗?

都打到几十万军团级别的战争了,还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互相兑子互换也要拿下北平啊!〉

〈两个原因,一个是后勤补给:明军现在很难离开补给线,合兵北进。

几十万人粮草辎重攻城器械,军资本来就转运困难,尤其是之前明军己经败了好几次了,后勤方面就更加就困难了,至少短期是不支持他们像之前的李景隆一样不用完全依托补给线路。

另一个是之前被打的士气没了,去攻打北平要是短时间打不下来,等燕军回来前后夹击怕是全军覆没,之前李景隆优势巨大都没拿下北平,更何况现在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