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匡胤看着天幕上德州明军竟然想和燕军野战,不由得摇了摇头。_狐?恋`闻/血, *已/发′布`最\辛~蟑!结~
之前的东昌之战,即便是燕军出现了失误,何福盛庸都没能对燕军造成足够的杀伤,燕军与其说是被他们击退的,不如说是朱棣考虑之后主动选择的退兵。
现在何福盛庸显然是生了骄兵之心,所以才离开德州,与燕军野战,只怕是要惨败了。
当然也不排除何富和盛庸确实有办法对付朱棣和燕军,不过赵匡胤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
他突然又想到了赵光义,对付辽国之时也是因为骄傲自大,所以才败得那么惨。
赵匡胤越想越气,走到赵光义父子身边又是一顿拳打脚踢。好在赵匡胤虽然愤怒,但并没有完全失去理智,出手还是有所收敛的,不然赵光义父子两人早就被赵匡胤打死了。
【朱棣在这次南下进攻之前,曾经亲自到前线的定州进行过侦察,发现真定明军在平安吴杰陈晖的率领下,在真定到定州之间构筑了坚固而连绵的防御工事,燕军想要进攻真定变得极为不易。
于是为了拖住真定明军,防止他们在燕军和德州明军交战的时候来搅局,朱棣在和燕军的高级将领商议之后,决定使用疑兵之计来拖住真定明军。
朱棣派遣以李远为主的将领带着五千兵马进入保定,多设旗帜装作燕军主力,充当疑兵。
真定明军经过主动在深州设伏但被燕军两面夹击而大败之后,在面对朱棣和燕军的时候十分的小心谨慎。
而真正的燕军主力在朱棣的率领下南下进攻由何福、盛庸统率的德州明军。
此时德州明军同样脱离德州,选择北上,双方在河北武邑县东北角正面相遇,展开大战。
而真定明军因为距离和燕军之前的布置,无法在三到五天之内弄清保定的明军具体情况,派出兵马来帮助德州明军。
但即便如此在兵力数量上燕军仍然不占优势。
而且这次何福和盛庸敢于主动从德州出来,和燕军野战,也是有着自己的底气的。
为了应对朱棣和燕军最擅长的精锐骑兵大范围大纵深迂回战术何福和盛庸做好了一种新的应对策略。
德州明军准备了大量高大厚重的大型盾牌,由明军中最为强壮高大的士卒配持使用,并且配合一种名为火车的战车作战。*鸿,特/晓_税′王· +耕.薪^嶵/全^
这是一种靠人推的战车,平时可以载重,有护盾,有火器射击口,也可以使用洪武铁炮,搭配大量的火器兵和弩兵弓兵,用来对付朱棣麾下的燕军精锐骑兵。
德州明军此战的战略大概就是由身披铠甲的长枪兵,大盾兵和战车掩护外围,同时将一支有足够规模和战斗力的精锐骑兵藏在军阵之中,随时准备着对燕军的迂回部队进行反突袭。
值得一提的是德州明军的这支精锐骑兵和燕军的骑兵类似,是由大量北方边军骑兵和蒙古骑兵组成的。
骑兵主将庄得是洪武朝开国时期的一名老将,曾经参与过冯胜西征,蓝玉北征,后期也跟杨文周兴参与过北伐蒙古。
他还在宋晟、杨文两人麾下担任过先锋战将,参加过宋晟指挥的亦集乃之战,之后镇守过甘肃平凉,打了半辈子的仗,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老将,在他和蒙古人作战的时候,朱棣还没有正式参加战争。
这支骑兵的另一个高级将领,主将庄得的副手楚智也是一名洪武朝的老一辈名将,曾经跟着冯胜傅友德蓝玉杨文征战西方,担任先锋,作战十分勇猛,武力超群。
庄得的另一个副手是一位姓张的猛将,具体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在燕军和明军中都很有威名,勇冠三军,人称皂旗张。
而朱棣这边同样准备了一种复杂的新型战术,同时对于明军具有着惊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何福盛庸这次的战略安排更是如此。
史料对于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记载,所以并不知道朱棣是怎么在交战之前就准备出了一套针对何福盛庸的战术,只能推测是在之前的冬季战役里的东昌之战的时候,何福和盛庸就有了现在的战术思路,并且进行了尝试,所以朱棣对此有了戒心。
朱棣为了对付何福盛庸准备的新型战术极为复杂,对麾下军队和将领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明初猛将真多啊〉
〈正常,这些武将都是从乱世活下来的,乱世没本事的都死了,哪怕只是个小兵也有一身生存技巧〉
历朝历代的人都有些发懵,本来以为何富和盛庸是在东昌之战击退朱棣之后变得狂妄自大,没想到何福和盛庸二人竟然专门准备了新的器械并且专门想出了一种新的战略战术来对付朱棣。
看到这里他们原本以为朱棣这次应该会吃不小的亏,没想到朱棣同样准备了新的针对性战术来对付何福、盛庸。\7^0\0′t?x,t/.`c/o?m′
而且听天幕的意思,朱棣只是在东昌之战中看到了何福盛庸的尝试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战术,这朱棣还是人吗?!
秦
嬴政将目光看向王翦蒙恬王离以及刚刚赶回的李信等武将:“诸位将军好好的观看,看看能不能借鉴一下。”
汉刘彻满脸热切的看着卫青和霍去病:“仲卿,去病,认真看看朱棣新研发的战术,然后想办法化为己用!”
卫青霍去病二人对视一眼:“臣努力”
唐
李世民双眼放光的看着天幕,好像恨不得能钻进去一样。
李靖李绩等人此刻同样死死的盯着天幕,想要一睹为快。
宋
原本时不时就给赵光义父子一脚的赵匡胤此刻也顾不他们两人了。
他确实是没想到何福,盛庸竟然真的有把握,可惜提前被朱棣识破了,这下就有意思了,看看谁的战术更有用吧!赵匡胤专心致志的看着天幕。
明,洪武
何福站在后面,满脸惊骇的看向站在在最前面的朱棣,他在天幕中看到自己在以后对付燕王殿下的战术,只觉得这战术对以骑兵为主的燕军来说绝对是绝杀,没想到燕王殿下竟然在战前就想出来克制的新战术。
朱棣注意到了何福的目光,虽然两人中间隔着不少人,但他仍然清楚的看向了何福,没有一丝偏差。
大殿上其余的人也都偷偷的看向两人,朱元璋微微皱眉,看了朱棣一眼,然后看向何福,让他站到前面来。
何福一开始因为过于惊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对着朱元璋行礼谢道:“谢陛下!”
然后他起身来到大臣们的最前方,和傅友德,耿炳文徐达李文忠等人站在一起,只不过何福知道轻重。
陛下只是让自己站到前面,所以他虽然大致上和开国勋贵站在一起,但实际上位置是在他们后面一些。
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目光也有所变化。
文官中有着小心思的那部分看着何福的目光有些热切,他们觉得何福确实有本事,不像之前派去的武将,被朱棣轻松击败。
何福竟然想到了克制燕军的新战术,一定能打败燕军。
至于天幕说的朱棣同样有着新型战术,可以克制何福,在他们看来这完全不可能。
毕竟朱棣怎么可能只是看了一次,看的还只是雏形,在这种情况下就想出克制的战术呢,绝对不可能!
耿炳文和李文忠此时看向何福的目光出奇的一致,希望和失望交织,同时还有不服气,觉得何福是因为有着自己(九江)没有的经验,几种情绪汇聚,复杂无比。
朱元璋和朱标的眼神都很深邃,不知道在想什么。
傅友德的目光在朱棣和何福身上来回打转,想知道两人谁的战术真的能在战场上克制对方。在他看来战前演练,操演都是虚的,真正的战场上形势千变万化,战术究竟有没有用只有打一场才能知道。
徐达先是观察了何福片刻,然后看了朱棣一眼,就将目光看向天幕,但暗地里他却在仔细观察着朱棣,发现朱棣的表情和之前一样,没什么变化。徐达目光闪烁,抛开其他因素还是觉得朱棣的胜率更高。
朱棣只是上下打量了何福一眼就没有在过多的关注他,继续沉浸在日后的大战中,他对自己有自信,对自己麾下的燕军和将领也有自信。
【朱棣在开战之前不厌其烦的多次亲自在地面上用沙土画图作为沙盘,教导谭渊等中军大将,在大战中如何进行配合和协调。
燕军的战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大战前期,谭渊李彬邱福薛禄作为中军大将,不能轻举妄动,他们要死死的盯住德州明军的主力,同时自身不断实施有序后撤。
朱棣率领着自己的亲卫作为燕军的第一支前锋部队,实施行动。
朱棣率领的前锋将在燕军的前军中军不断后撤的情况下不断的骚扰德州明军的右翼和前军,看能不能使明军的军阵出现脱节的情况。
这是曾经蒙古人西征的时候用过的战术,借此杀敌无数,当组织度够高的军队和组织度相对较低的军队交战时,如果想要避免强攻对方的坚固军阵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性的实施缓慢的后撤。
这样组织度相对较低的军队在长时间的缓慢追击中就会出现大量的脱节掉队以及骑兵部队不听指挥,擅自追击敌军,并且阵型会被拉长,变得更容易突破等诸多问题。
而这个时候原本后撤的军队(必须以骑兵为主,保证进攻速度)突然由后撤变为攻击,对敌军实施切割和纵深迂回,而失去有效组织度的敌军就会面临一边倒的屠杀。
朱棣对付德州明军战术的第一部分就是,蒙古骑兵战术的一种复刻。因为德州明军的战车兵,重盾兵在保持战备状态以及接近战备状态下移动速度是比较慢的。
朱棣想用这个战术试试看能不能引诱明军的骑兵和长枪兵与重盾兵、火器兵、战车兵出现脱节,这样朱棣率领的前锋就可以找机会和燕军中军的谭渊等人形成一次短促的钳形攻势。】
〈这个战术是发挥骑兵的速度优势,在运动中寻找机会制造机会,让敌军出现破绽然后再进攻。〉
〈朱棣真是每次都身先士卒啊,而且对自己真狠,万一被对面给围困了呢,而且燕军主力后撤,双方很难及时策应。〉
〈这种战术很考验主将对军队的控制力以及对战场的整体认知,同时军队还必须是精锐,有一点不达标后撤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溃退〉
〈朱棣深得蒙古骑兵战法同时了解大明步兵,可谓是知己知彼啊〉
明,洪武
不少人的都担忧的看向何福,怕他控制不住麾下军队。
何福本人一脸平静,他之前看到了自己以后的战绩,而且他对自己有信心,燕王殿下这第一阶段的战术最多给自己造成一点小麻烦,并不会出现破绽,让燕军有可乘之机。
朱元璋和傅友德、李文忠、耿炳文、徐达等开国元勋同样平静,他们和未来的何福一样都是身经百战之人,不觉得何福连麾下军队都控制不住,要真是这样,他在以后也不会立下那么多的功劳。
【但是明军的组织度同样很强,何福和盛庸非常出色的管理着明军军阵的整体推进,保持着军阵紧密的结构阵型。
途中明军只是派出了千余骑兵和朱棣率领的亲卫纠缠了一会,朱棣用弓箭射杀了几个人,但并没有发生有足够规模的交战。
就这样双方在拉扯了相当的一段距离之后,朱棣和燕军也知道第一阶段的战术并没有发挥出效果,明军各部一首保持着完整的紧密阵型持续推进,并没有在拉扯中出现变形拉长。
于是燕军用出了第二阶段的战术,在燕军的右翼,由朱能和张玉的儿子张辅两人为主将率领着一支特殊的军队来到了明军的左翼。
朱能率领着一万人的骑兵,张辅率领五千名经过特殊训练的步兵,这五千步兵是坐在燕军那一万骑兵携带的多余的战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