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节那句“给天下人一个评判的机会”,如同一块巨石投进平静的湖面,在太和殿内激起了千层涟漪。,求*书.帮_ /已!发?布.最?欣·璋-结·
孔伯都脸色一变,厉声喝道:“林知节!你什么意思?国之大政,岂能交由愚夫愚妇评判?你这是在藐视朝廷,藐视君上!”
【看,急了。我还没说怎么评判呢,您老人家就自己跳进来了。】
林知节心中冷笑,面上却是一片坦然,仿佛根本没听到孔伯都的呵斥,只是静静地等待着龙椅上那个人的裁决。
李世隆的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深邃。他深深地看着林知节,这个年轻人,总是在他以为山穷水尽的时候,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破局之法。
“天下人评判?”他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你要如何评判?”
林知节正要开口,详细阐述他那个“在《大梁时报》上开辟专栏,让支持与反对双方公开辩论,再辅以地方民意抽样调查”的、足以让整个朝堂再次宕机的“现代舆论战”方案。
然而,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内侍尖锐的唱喏声,从殿外传来。
“陛下!通州八百里加急奏报!”
这突如其来的军情级奏报,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小,税^宅_ /蕞!薪+彰/节!耕*薪′哙·通州?那是京畿门户,漕运咽喉,能动用八百里加急,莫非是出了什么天大的乱子?
孔伯都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若是漕运出了问题,那正好可以作为反对运河的又一力证。
一名风尘仆仆的驿卒,被两名内侍搀扶着,踉踉跄跄地冲进大殿。他手中高举着一个用火漆密封的黄麻布包裹,嘶哑着嗓子喊道:“陛下!通州知州陈凡大人,有……有万民书呈上!”
“万民书?”
李世隆猛地站起身,满朝文武,无不愕然。
驿卒手中的包裹,被迅速呈递到御案之上。李世隆亲自拆开,里面掉出的,不是一份奏折,而是厚厚的一大摞、卷得整整齐齐的纸卷。
每一卷纸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下面,都按着一个鲜红的、或深或浅的手印。
李世隆随手展开一卷,只见卷首用粗大的黑字写着一行标题——《通州万名商贾百姓联名血书,恳请朝廷兴建大运河,以利国祚,以福万民!》。
他拿起另一卷,上面写着《沧州漕运商会三百户船家联名请愿书》。~1~8,5.t`x,t-.!c¢o¨m^
再拿起一卷,《德州沿岸五千户农民联名书》。
……
一卷又一卷,来自运河规划沿线不同州府,不同阶层的声音,汇聚成了一股沉默却又无比强大的洪流,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
而包裹的最底下,才是通州知州陈凡的正式奏折。
李世隆展开奏折,飞快地浏览着。陈凡的字迹一如既往的工整干练,奏折内容却看得李世隆心潮澎湃。
原来,就在京城朝堂为运河之事争论不休之时,陈凡早己在通州行动了起来。他利用孟子然创办的《大梁时报》,连续数日,头版头条刊登了数篇文章。
有通俗易懂的《一图看懂大运河: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用最简单的图画,描绘了运河建成后,货物运输成本下降,商品价格降低,出行更加便利的美好前景。
有对老船工的深度访谈《漕运老把头的期盼:愿有生之年,不再见纤夫泣血》,字字泣血,控诉着现有漕运体系的种种弊病与艰辛。
更有对商贾的经济分析《算一算经济账:大运河能为你的生意带来什么?》,用最首白的数字,告诉他们运河将带来何等巨大的商机。
这一系列的舆论攻势,精准地击中了不同阶层的核心利益与情感共鸣点。那些深受漕运之苦的百姓,看到了希望;那些逐利的商贾,看到了金钱;那些开明的士绅,看到了地方的繁荣。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万民请愿”,在陈凡的引导下,自发地形成了。
【干得漂亮啊,陈凡!】
林知节站在殿下,心中默默地给自己的这位“头号工具人”点了个大大的赞。他只是在密信中,提了一个“可以适当引导一下舆论,争取民意支持”的模糊方向,没想到陈凡竟然能举一反三,做得如此彻底,如此完美。
这己经不是简单的执行命令了,这是一种深刻理解了他的战略意图后,进行的创造性发挥。
这份“万民书”,来得太及时,也太致命了。
它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孔伯都的脸上。你口口声声说修运河是“耗尽民力”、“与民争利”,可现在,这万千黎民,这无数商贾,却用他们最质朴的手印,最真诚的期盼,告诉你,这,才是他们想要的!
孔伯都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指着那些请愿书,颤声道:“伪造的!一定是伪造的!陈凡……陈凡他身为朝廷命官,竟敢煽动民意,挟持朝廷!其心可诛!其心可诛啊!”
他的声音,在此刻却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李世隆冷冷地看着他,将手中一卷沉甸甸的“万民书”,猛地掷于地上。
“孔爱卿,你睁大眼睛看看!”皇帝的声音,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怒火与失望,“这上面,每一个手印,都代表着一个大梁的子民!他们或许愚昧,或许短视,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口中的‘民心’,究竟是你的‘民心’,还是天下人的‘民心’?!”
“你弹劾林知节‘蛊惑君心’,可朕看,真正试图以一家之言,蒙蔽圣听,阻碍国策的,是你!”
这番话,如同雷霆,在大殿中炸响。
孔伯都如遭重击,踉跄着后退两步,一张老脸血色尽褪。他知道,他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当“民心”这件他最擅长使用的武器,被对方以一种他无法理解、也无法抗衡的方式夺走,并反过来对准自己时,他所有的道德高地,都在瞬间崩塌了。
林知节看着这一幕,心中毫无波澜。
他缓缓走上前,捡起地上那卷“万民书”,轻轻拍去上面的灰尘,然后重新放回了御案之上。
他再次躬身,用一种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的语气,对李世隆说道:“陛下,现在,您看到天下人的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