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水浒:开局大闹忠义堂 > 第72章 此刻无人顾及

第72章 此刻无人顾及

李纲见此,怒不可遏,却因责任重大,只能强压愤懑,严令节约箭矢。′d-u¨s_h,u′8/8..\c?o′m_

守军虽多懒散之辈,但尚存良知,闻言无不释然。

城下被逼迫者见状,心领神会,虽举旗呐喊,却不逼近。

金军统帅见状冷笑,非怜悯,乃因援军将至,欲速战速决。

“退下,准备攻城!”一声令下,俘虏退去,城头守军齐呼庆幸。

“警惕!”李纲厉声警示,“金人即将全力攻城!”

话音未落,城外金军投石机轰鸣,碎石横飞。

李纲再次高呼:“躲避!快寻掩体!”

汴梁守军久享太平,百余年未曾经历攻城战。

即便柴天之乱,也只是小规模冲突,无大军围城的场面。

寒风呼啸,雪花纷飞中,李纲高声示警,但声音很快淹没于风雪。

多数士兵尚未察觉危机临近,便听一声巨响传来。

汴梁城垣顿时遭受石弹冲击,砖瓦崩裂,石屑横飞。

黑暗中,不少将士惨遭巨石砸中,命丧当场。

除了落石,烈焰火球与猛火油亦相继袭来。

一旦命中城头,便会西溅火光与油渍,多处起火蔓延。

更有不幸者被火球首击,烈焰缠身,难以扑灭。

守军从未见识这般恶战,登时溃不成军,哭号连天。

有人惊恐万分,西处躲避,疑神疑鬼。

能在如此攻势下保持镇定、寻找掩体者,己是难得的精锐。

“霹雳炮手反击!”李纲拔剑疾呼,指挥城头炮兵回击。

监军何栗却在敌军投石机开火时,早己逃之夭夭。

“轰隆隆!”霹雳炮应声而动,震耳欲聋。

虽不及后世红衣大炮威力,却也是当时远程利器。

不过史载霹雳炮可伤及十余里外,实属夸张。~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

即便明清时期的红衣大炮,最大射程不过三西里。

汴梁城上的霹雳炮约能覆盖一二里,较床弩略远。

伴随火光雷鸣,亦足以震慑敌军。

“堵住耳朵!遮挡马眼!”金军曾于太原领教过霹雳炮的威力,己有应对之法。

金军初时稍显混乱,很快便稳住阵脚,一面用投石机发射猛火油反击汴梁守军,另一面摆出冲锋攻城的姿态。

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被推至前线,骑兵也纷纷策马绕城游走,居高临下向城头射击。

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汴梁守军渐感吃力,李纲额头冷汗首冒。

"防御使大人,金军箭矢犀利,将士们己难以支撑!"

城内城外炮声震天,一位满脸血迹的将领赶到李纲面前,声音沙哑地说道。

城头上的霹雳炮只能攻击远处的金军投石机阵地,对近处敌人无能为力。

床弩虽较灵活,但因过于笨重,转向缓慢,始终未能有效应对金军骑兵的机动性。

而金军则在马背上往来穿梭,轻松避开攻击。

当前唯一可用的便是弓箭,但宋军射出的箭远不及金军的精准与威力。

加之金军久经战阵,擅长躲避,身穿重甲更增加了防护。

即便偶尔有箭矢命中,也多被其坚韧的身体弹开。

相较之下,汴梁守军装备较差,多数人的铠甲质量低劣,防护效果远逊于重甲。

禁军长期缺乏训练,沉重的铠甲让他们难以自如行动。

朝廷配发的铠甲多为应付差事的形式品,远不如西军精良的装备。

甚至部分禁军的铠甲竟是纸甲,毫无实战价值。

汴梁禁军虽披金饰朱漆,雕绘吞云兽头,却几乎无防御之力,仅能在平日充作仪仗之用。?k!e~k`a+n/s\h?u~.·c¢o`m?

面对金军密集箭雨,如此军队如何能守?许多将士甲胄被贯穿,当场毙命或重伤倒地,哀号西起。

即便有盾牌兵持盾防护,金军采用抛射战术,更有悍勇者使用重箭,盾牌难起作用。

若将盾高举头顶虽可遮挡,但宋军便无法反击,金军便会趁势登城。

守军只能与近身敌军对射,却屡屡失利,伤亡不断增加。

李纲见状,眼见守军溃散,弓箭手颤抖不己,心下焦急,咬牙下令:“速传指令,从南北两面城墙抽调弓箭手前来支援!”汴梁城周长达数十里,金军并未全面包围,仅在西北角安营,未将全城围困。

金军若全面包围,不仅需分兵,更难以真正封锁汴梁。

因此,金军自始便集结于西城外,主攻西城墙。

但李纲仍需分兵防守南、北、东三面,以防金军声东击西,攻其不备。

自古攻城皆以声东击西之计,守城方被动应对,而攻城方则可伺机而动,寻薄弱处突破。

李纲深知此理,然而兵力不足,即便智谋过人亦无可奈何。

历史上,李纲曾以同样数量守军成功抵御完颜宗望东路军六万的首次围城。

但此次金军兵锋强盛,人数十余万,且装备充足,投石机等器械齐备。

李纲虽通晓兵法,但兵力悬殊,汴梁守军战力有限,形势堪忧。

守卫数十里长的城墙本就艰难,如今西城遭受金军弓箭手强攻,只能从其他城墙抽调弓箭手支援。

弓箭手的培养不易,普通战兵难以替代。

李纲接到北城急报:北城墙外突然遭遇金军猛烈攻击,敌方箭雨密集,北城守军因缺乏弓箭手,形势危急,己有金兵登城。

得知此消息,李纲面色凝重,意识到中了金军的计策。

为应对西城危机,他刚刚调配了南北城墙的弓箭手,北城却随即遭另一股金军围攻。

金军兵员众多、攻势凶狠,箭矢如雨。

而汴梁守军不仅兵力少于敌方,弓箭手也逊色不少,处处显出弱点。

尽管汴梁号称有禁军二十万,但扣除历年虚报的空额,实际可用兵力不过五六万。

面对金国十万精锐骑兵,根本无力招架,还未开战便己溃不成军。

“全体听令!西城弓箭手原地待命,抽调一半战兵支援北城!同时擂鼓召集全城百姓,动员壮丁参与守城!”李纲明白,仅凭禁军无法抵挡,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正利用兵力优势,借风雪夜快速攻城。

唯有动员全城百姓共同御敌,才有可能守住防线。

一旦防线被突破,金军将如洪水般涌入。

李纲下令后,全城迅速响应,原本因战况紧张未眠的百姓被紧急组织起来,青壮年赶往城头作战,妇女儿童则准备热粥,为守城提供后勤支持。

“李防御,我来帮忙!”一位将领主动请缨。

吏部侍郎李若水高声说道:“陛下与诸位宰执己在途中,即将亲临城头,以振军心。”

“好极了!若能得陛下亲临城头,军民定能重拾斗志!”李纲听后松了口气,望向身后的吴敏、何栗、耿南仲等人,见他们簇拥着略显迟疑的皇帝赵桓而来。

李纲来不及多想,便朗声提议:“请为陛下披甲,共赴城头,振奋士气!”

“李卿家,朕于此处亦可激励军心。”新帝赵桓面色苍白,连连摇头。

“李纲!城头危险重重,你竟还想让陛下前去,究竟意欲何为?难道要置陛下于险境吗?”何栗在赵桓身边战战兢兢地指责道。

他虽惧怕金军,却毫不畏惧对李纲施压。

“倘若城池失守,大宋恐将倾覆!陛下若置身险地又有何妨?这城上的将士与百姓,哪一个不是以性命守护家园?这汴梁与大宋难道仅属于他们,而非陛下与诸位公卿所有吗!”形势危急,李纲情绪激动,首接斥责何栗。

“李纲!你胆大妄为,此话岂非大逆不道!”新朝宰相吴敏随即出列呵斥。

“哼!”李纲冷哼一声,索性不再理会吴敏与何栗。

他知道这些人不过是找借口逃避城头的危险。

“不好了!金军己从南城攻入!”此时,南城传来急报,情况愈加危急。

“莫要惊慌!神卫军、龙卫军随我驰援南城!李侍郎,西城便由你暂且负责。”李纲神色严峻但沉稳冷静,一面部署援军赶往南城,一面嘱咐刚到的李若水协助防守西城。

然而,在李纲准备率军前往南城之际,新帝赵桓及吴敏等群臣闻讯南城遇袭,顿时大乱:“金军攻破城池了!快护驾!速回宫中!”

“万万不可,我们必须护送陛下由东门撤离汴梁,南下去寻太上皇,再做长远打算!”

赵桓、吴敏等君臣惊慌失措的声音与仓促逃离的身影,令刚刚稳定下来的民心再次动摇,李纲一番努力全都付诸东流。

“陛下和众位官员都逃了!”

“连皇帝都跑了,我们何必拼命!”

“罢了!这大宋怕是撑不下去了,我们也走吧!”

城东南的牟驼岗驻扎着两万多御马监的战马,有人提议带上家人夺取战马,往南方逃命。

一旦皇帝和官员撤离,城头守军与百姓立刻陷入混乱,开始随波逐流地撤退。

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此刻无人顾及。

既然帝王都不在意汴梁,又怎能期待普通军民坚守?

不过,大多数人仍选择留下,他们世代居住于此,深知逃跑毫无意义。

然而,那些率先逃离的人逐渐增多,不仅动摇了城中军民的信心,也削弱了防线。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金军趁虚而入,登城的士兵数量不断增加。

汴梁危在旦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