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觉得这年轻小丫头天赋高,脑子活,只是林巧枝对工作的态度,这样重视且细致,是他怎么也没想到的。+b¢o+o_k′z¨u¢n¨._c+o?m~
“你这个写工作笔记的习惯,什么时候开始的?”温东鸣鼻孔微张,明显是高兴的。
“嗯,”林巧枝想了想,“之前读初中就有记笔记的习惯,后来工作了,看王工的工作笔记,觉得好,就把这习惯捡起来继续做了。”
“好……好!”温东鸣连声赞叹。
他当场发出爽朗的笑声,像是一只落进了粮仓里打滚的快乐鼠。
林巧枝很快也成了快乐貔貅。
因为她终于弄明白了,这是多少钱!
“单位推荐出版技术书籍,为单位争得荣誉,按照厂规奖励办法,你占六成,集体功劳里厂校教维修实操课的老师、维修部谢胜利师傅这些提供技术的人总计分得三成,厂里留一成……”厂办会计拨拨算算,一再强调,这是厂里对积极先进个人的奖励,集体出版,集体责任,集体荣誉。
林巧枝小鸡嘬米点头,什么稿费,不存在的!
不叫稿酬,读作荣誉!她们红旗厂集体的荣誉,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是435元。”厂办会计帮她算清楚道。
林巧枝黑眸一下亮了,喜不自禁:“这么多!”
简直是巨款!!
对她来说,假设每个月存一半的工资,也需要足足存两年!
据她所知,不少孩子多的家庭,工作几十年下来都存不下这么多钱。
厂办会计撕下一张:“这是凭条,等钱到账了会通知你去财务科领取。”
林巧枝接过,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看上面圆圆红红像是月饼一样的红旗厂印章,笑得眼睛都弯起来。~8*6-z^w^w^.`c*o`m*
她跑回宿舍。
有点紧张,仓鼠屯粮一样,左看看右看看。
先藏到枕头套里。
想了想,不放心!
又拿出来,藏在凉席下的褥子下面。
她躺在床上,傻乐得左滚滚右滚滚,发出嘿嘿嘿的傻笑。
躺了一会儿,还是不放心。
又爬了下来,从柜子里找了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夹在里面,然后藏在好几本书下面压住,最后锁好!
“嘿!”
她是小富婆啦!
又美滋滋地躺了一会儿,乐得浑身幸福冒泡泡。
直到听到厂办广播站下午定时广播:“江城红旗农械厂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十五点零五分,今日人民日报报道……”
林巧枝?*? 猛地坐起来,眼前浮现王工那张黑脸。
天啊!
完蛋啦!
王工才说下午让她自己试试,不会以为她临阵脱逃吧!
她急急忙忙踩着梯子爬下来,弯腰穿好鞋,疾驰忙慌地跑下楼,然后大步往车间飞奔。
柴主编也是以最快的速度踏上回去的火车,他得赶紧带着稿子回去,审核,校对,排版……
让《红旗牌拖拉机速查速修百问百答》尽快问世!
要不然他们出版社的玻璃都要被砸了,说他们小气!藏着!简直是血口喷人,离了大谱!
第41章 林巧枝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主导
商务印刷社。
柴主编在门口焦急回转, 当看到社员飞快骑着一辆二八大杠回来时,他快步上前。¨s′o,u·s+o-u`2\0-2`5+.?c¨o*m?
他一把抓住车把手,急切:“怎么样?你确定书都完完好好发走了吗?”
张港忙喘了几口气, 用腿支着地,保证:“都检查清楚了, 印刷厂那边出这一批书, 没有问题!供销社那边已经全部拉走了。”
自从柴主编带了手稿回来后,出版社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定封面,审核稿子,校对,排版, 联系印刷厂……
破釜沉舟拍板这一切,柴主编背负的压力不言而喻。
眼瞧着供销社把书运走了,他还是难以安心。
可只能等着供销社层层分发,等着市场的反馈。
最多……做一点点小宣传。
他转身往办公楼里走, 喊人道:“老周,我记得你之前手下有个文笔老辣, 很会调动读者情绪的作者?”
供销社一级级的运输、分发, 很快沿着水路陆路蛛网一样进入南方大大小小的供销社,摆在了货架上,按照计划进入了省级、县级、市级的人民政府。
很多人看到书封面上印刷的照片,威风凛凛的钢铁巨兽,红旗牌铁牛55拖拉机,都会不由自主的被吸引。
这年头,在很多人民群众心里, 拖拉机的地位,和兰博基尼也没什么区别——哪个生产大队要是迎一台拖拉机回来, 不仅要敲锣打鼓,十里八乡都会来围观看热闹。
在被封面吸引了注意力之后,紧接着就会被“速查速修”“百问百答”这样的字眼吸引。
这名字取的,就给人一种好像很轻松很快速就能从中找到答案的感觉。
又是问答模式,没有大部头的压迫力,不由就拿起这本书,好奇翻看起来。
先看目录的一百问。
想看看拖拉机都能有什么毛病?
能在供销社注意到这本书的,大多都识字,比如村长、村支书,生产大队干部,其实都不太懂维修拖拉机。
但偏偏又总感觉自家拖拉机多少有点问题。
这一看,就跟看病似的,对号入座了!
人或许就是这样,自己分明不是医生,有个头疼脑热,偏喜欢听人说着说那,怎么都觉得自己对得上号,疑神疑鬼。
拖拉机也一样。
一看,这个问题像!
再看,这个问题好像也像!
一百个问题里,总有那么几个能狠狠戳中他们为拖拉机牵肠挂肚的心脏。
再回过头来看,书最前面,还有个出版社附赠的小故事,据说是有村子为了想看这本书,急得差点砸玻璃!
砸玻璃啊?
这么抢手?最后还真的修好了啊?看得人一愣一愣,又心痒,忍不住问供销社的售货员:“同志,这书上说的这事是真的啊?”
还不等打毛衣的售货员回答,门口急匆匆跑进来两个穿着解放鞋的黝黑男人:“你们这是不是有那本《红旗牌拖拉机速查速修百问百答》?”
售货员把货架剩的一本拿下来,牛气轰轰地指着柜台上的两本:“就剩下这两本了,你们这会儿不买,下午来就没了。”
“这本我们要了!”解放鞋黝黑男人赶紧掏钱。
最后一本了!
还在犹豫的人心一抖,赶紧把最后一本揣兜里。
才走出供销社门口,就又看到有急匆匆赶着牛车来的人,他把书往怀里一藏,一把抓住解放鞋同志:“大兄弟,你哪个生产大队的?”
到底怎么回事?
供销社的售货员一连回了好几句“卖完了”之后,也纳闷地跟同事嘀咕:“怎么这两天这么多一进来就问这书的?”
平时怎么没见书这么好卖?
随着时间流逝,十里八乡之间消息传递,每天来问的人就更多了。
甚至一天到晚都能碰到,应付得人口干舌燥。
“你们供销社有吗?”
“我听说青柳村就是在你们这个供销社买到的,他说他买的时候还有好几本呢!”
“书今天调来了吗?”
“下一批什么时候能到?”
……
柴主编自掏腰包请人在报纸上打的“小广告”,显然效果还是不错的,带动了第一批生产大队购买。
当然,这个小广告,当然不能是大大咧咧的广告。
做了这么多年的出版工作,柴方凛还是认识不少写得好的作者的。
他找了个笔头厉害的,自掏腰包给稿费,请老朋友私下写了一个跌宕起伏,抓人眼球的“拯救俺们村拖拉机”的故事。
取材于有村子派小孩子到他们出版社门口蹲守的实事,稍稍用了点春秋笔法。
写法很符合当下各个报社去农村征稿,征到的“农民风采风貌”故事。
只不过,写得那叫一个爽快。
带入村子视角的人,在一波三折的情绪里起起伏伏,最后靠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解决了拖拉机的老毛病!
看完第一个想法就是:“不会真的有这本书吧?”
没忍住,跑去供销社一问:还真有!
*
最先反馈回出版社的,是各地报社的消息——反响不错。
社员们不禁松了一口气,还有人笑着给柴主编竖大拇指,夸道:“这都能被您想到!”
原本这事,可是让他们出版社焦头烂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