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后出师表》解读

默认卷(ZC) 《后出师表》解读

第九十七回(上):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一个极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但从这甚嚣尘上的反对声中,诸葛亮又给刘禅上了一份《后出师表》,说明他也感觉到什么地方出问题了,然而通读这份文过饰非的表,诸葛亮显然认为错不在他,而是大家不理解他的苦心孤诣。

《资治通鉴》载街亭失守后,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给军师这个软钉子碰,可见连赵云也对这次失败是有情绪的。这是赵云的最后一次亮相,给他完美无缺的一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诸葛亮却不汲取这位老部下的经验,弄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意孤行,以致天怒人怨,不得其终。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正月诸葛亮第一次北征,到十二月,又进行第二次北征,不惜人力国力,强执至此,焉能取胜?蜀国要不是这样一次次人体大出血似的北征,应该不会亡得这么快。孔明二次北征,急于求功,竟采用正面硬攻的打法,这说明诸葛亮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程度,攻不下陈仓,下一步怎么办,连他自己也都茫然了。

幸亏姜维给他解了围,这当然是《三国演义》的演义了,曹操后人智商再低,也不会曹休刚上了周鲂假降一当后,接着,曹真又中姜维的伪降计。但让人不解的,为什么姜维不早早地献出此计?大概一个太主观自信的统帅,部属不等他实在无计可施时,是不敢贸贸然进言的。

若是诸葛亮能够保持头脑冷静,思想清醒的话,那么可以将错误的危害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果,掺杂进感情因素,明知其可为而不为之,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势必带来很坏的后果。

诸葛亮作为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典型,我们对其人格的伟大,所产生的景仰心理,是一回事情;但从其坚持错误的北伐政策,而导致蜀国过早地败亡,来剖析他的得失,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他所以要上表陈词,因为大家反对北伐。主要是国力不强,人心思定,连年征战,不胜负担,当务之急,应该使蜀中人民得以喘一口气,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而诸葛亮却不顾这种普遍的抵触情绪,坚持他的北定中原,开疆辟土,恢复汉室,继承大统的方针。最滑稽者,汉祀已绝,刘备自帝,承续汉祚,连成为山阳公的刘协,也不认账,徒自作多情,贻笑天下耳。所以,诸葛亮至此,还跳不出绍汉窠臼,换个新脚本,与时俱进,就只有走老路、认死理了。

第一,他从汉贼不两立,到蜀、魏不两存,到有魏则无蜀,到“王业不偏安,惟坐以待亡,孰与伐之”,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魏纵有吞蜀之心,不过,曹叡上台后,举朝上下,是主张掘壕坚守,待吴、蜀内乱的。他错过了这样一个相对平静,可以养精蓄锐的时期。第二,因承受先帝伐贼之托,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种感情上的义务,使他罔顾客观是否可能,贸然行动,很大程度是在维护个人的威信和尊严,是不足为训的。第三,他还错误地认为如果继续相峙下去,必然要出现突将无前、精锐不存的空虚状态。因此主张趁这些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仍在时,早打,大打。这种思路和他没有说出来的,对于他个人的过于自信,和对后来人的缺乏信心,是相联系的。其实战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个别人的有无去留,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在刚刚结束的一次失败战争以后,连他自己都承认“民穷兵疲”,“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情况下,又发动一次不量力的进攻,前景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简直不容将士以喘息的机会,蜀汉后主建兴七年(229)春天,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开始。按老百姓的话说,真是打红了眼了。频繁出击的结果,便把魏国的主要注意力吸引过来,逼得魏帝让司马懿出山,而导致北伐受阻,这大概是诸葛亮始料不及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