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下,星落秋风 > 默认卷(ZC) 一个政权的终结

默认卷(ZC) 一个政权的终结

第九十七回(下):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曹丕在位七年(220—226),陈寿的评论为:“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对曹丕的贬,是比较客气的。他说,若是再努一把力,如何如何,与古代贤王,也就相差不远了。这是史臣的惯用笔法,不说你不好,而说你不够。这个不够,还只是相比较于更为完美的古代人物而言。这当然是诛心之论了。不过,总的来说,肯定大于否定。

当然,也要看到,曹丕在位七年,时间太短,想进行任何好的,或坏的改变,也来不及。人物越伟大,其身后的影子也越长,影子越长,影响越大,想改变,想改动,那阻力和压力也越大,更何况曹操这样的强人。因为,他用的人都是曹操给他留下的,一切规章法制都是曹操生前制定的。曹丕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结束汉朝,开创魏国,打破他老子一辈子不称帝的禁忌。单凭这一点,他就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他儿子曹叡,在位13年(226—239),除了建筑许多宫殿,耗尽国力,除了把国家和继承人,托付给不该托付的人外,别无任何政绩可言。因为他统治这个国家的年头,比他老子多出一倍,所以给魏国带来的伤害,甚是严重。所以他驾崩以后,二十多年,历经三少主,他祖父“三马同槽”的梦,便实现了。陈寿对曹叡的贬,就有点不客气了,“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凋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这种批判,显然来自西晋统治集团的评价。通常规律,后朝评价前朝,对前朝前期较为优容,对前朝后期,因为角力过,因为较量过,记忆犹新,就未必那么宽宏了。如果再看一看《三少帝纪》的评语,就知道在西晋官方眼里,魏之衰,是从明帝“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托付不专”而起。所以,陈寿才敢于挑明了问,你以为你是谁呀,当时“百姓凋弊,四海分崩”,你不把“聿修显祖,阐拓洪基”放在第一位,竟敢“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就是曹叡最为人诟病的。

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了魏明帝所建造的一座凌云台,“峻峙数十丈”。唐代的一尺合今30.7厘米;那么,一丈就是307厘米,数十丈,只是段成式的估计,应该是很高,至少也有现在的十五层楼高度,相当于六十米到七十米的样子。据刘义庆《世说新语》,“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物,如山西应县木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增修完毕。据资料: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为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但早在魏明帝时建造的凌云台,也是木结构,不但不用钉铆,甚至也不用斗拱榫卯,彼此无任何负担地组合在一起,能够随风摆动而不倒坍的超级建筑工艺,显然后来失传了。史称“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之题。笼盛韦诞,鹿卢引上书之。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乃戒子孙,绝此楷法。”因为恐高症,韦诞在悬笼内题字的工夫,竟惊吓得头发顿时全白。韦诞,当时是与钟繇齐名的大书法家。

据《三国志》,“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百姓失农时,直臣杨阜、高堂隆等各数切谏,虽不能听,常优容之。”裴注引《魏略》:“是年起太极诸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楫棹越歌;又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其秩石拟百官之数。帝常游宴在内,乃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数。”

一个政权的终结,总是先从内部溃败开始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