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回(下):奔剑阁张郃中计
张郃初事韩馥,后属袁绍,终归曹操,身经百战,英勇无俦。正是这样了不起,越发令人觉得曹操之厉害。一位降将,能为曹魏三代尽忠,用人能用到这等效力程度,可谓极致。尤其街亭一战,看似打马谡,其实是在打诸葛亮。他赢了马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赢了诸葛亮。诸葛亮何许人也,他岂能吃这哑巴亏,你让我难看,我要你好看。所以说,力不胜谋,谋胜于力。三国时期,魏、吴方面,能赢诸葛亮者,不多,所以,张郃因之成为西线之星。稍早,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与夏侯渊、张郃战于汉中,刘备斩夏侯渊,魏军军心大乱,呈土崩瓦解之状,司马郭淮打出张郃旗号,众军“民主”推举他为主帅,队伍赖以不散。最后,曹操不得不接受火线选帅的既成事实,遣使令张郃假节。仗打完了,节收回,政治,就是这样现实。
总算一度登过帅位的张郃,从来是专职的副手。先是为夏侯渊卖命,后是曹真,现在是司马懿,西线的仗,基本是他打的,但司令员却轮不着他当。
诸葛亮的厉害,就是估计到司马懿不能接受强过于他的对手,于是设计了剑阁木门道的埋伏,不知是司马懿指挥失当,还是心太黑,虽然《三国演义》里他表态:“张儁乂身死,吾之过也。”但此说《三国志》与裴松之注引《魏略》均不载,显系后人对他的美化,纯系杜撰。但以下这段史实,在正史上言之凿凿。“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著《三国志》者陈寿,为晋臣,哪敢对司马宣王置一贬词,故记史实而由后人论断。《三国志》载:“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其实,这个“皆”字,还包括司马懿。
司马懿绝对是一个强人,但对与他差不多强的下属,先存三分警惧之心,是一种本能反应。更何况张郃资格比他老,长时间作为同事,履历上除了降将外,不比他差。而且此人上下一致看好,司马懿不愿张郃太过光辉,也是人性之常。他更担忧,张郃若胜了,随之而来的,必是祸福难卜的后果。同样,这与诸葛亮对有军事头脑,有实战经验,有胆有谋的魏延,虽然在表面上若无其事,不那么容易察觉,但他的内心活动,其防范,其戒惧,却还是有踪迹可寻的。以用兵谨慎出了名的司马懿,这一次强令张郃追击败军,张郃提出反建议,不听;而“矢中郃髀”,竟不治身死,这其中的猫腻,隐藏于历史迷雾中,遂不可知。
魏延之乱,始于诸葛,魏延之死,也是诸葛一手导演,这位伟大的人物,嫉恨一个并不伟大,只是能打仗的武将,是没有道理的。然而,魏延的不幸和张郃不同,张郃的不幸,是投曹以后受重用,却不能得到充分信任的那种不完美的不幸。而魏延的不幸,则是投蜀以后也受重用,而得到的是除刘备以外所有人的不信任。第一,他的主管长官诸葛亮不信任,心理设防。第二,他的内阁对手杨仪不信任,视若寇仇。第三,以蒋琬为首的文官集团不信任,畏之如虎。且不说大家这样不信任他,个个都有其说得出口和说不出口的内在因素,但这足以说明魏延这个人,真是一没头脑,没心计,只是恃力逞气的一介武夫耳。
曹操手下的典韦、许褚,还包括夏侯淳和他的大儿子曹昂,都具有这种多血质的冲动,而孙权手下,颇有几个劫江贼出身的将领,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也是血性高于理性,出手之快超过头脑思维速度,但曹操和孙权之所以驾驭得法,是因为这两位领袖,是经过沙场厮杀,面对过生死决战,所以能接受,能容忍,甚至许可这种狂暴的。这也是刘备能够器识魏延,而诸葛亮、杨仪、蒋琬之流,从心理上拒绝魏延的缘故,因为,他们是文官。这班人一辈子连鸡都没杀过一只,遑论杀人,所以,撇开所有一切细故勿论,仅此隔阂,也且难弥平呢!
据《三国志·张郃传》:“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这一点,就非魏延所可企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