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笑话,是讽刺旧社会塾师的。那时没有学校,只有私塾,但稍稍有点钱的人家,通常是要延聘塾师到家里来教书。这样,东家除年终的报酬外,每天得供教书先生三餐饭。有一位东家,性悭吝,餐餐只吃豆腐。塾师也就不客气,大啖而特啖之。东家见他如此胃口,如此吃相,便笑他,他也并不介意,并声明豆腐是他的命。后来那东家除了照常的豆腐菜,特地加了一碗肉来考验他;他风卷残云,把肉吃了个精光。东家问他:“老师今天怎么光吃大肉,不吃豆腐了呢?”这位塾师吃饭以后,擦擦嘴说:“豆腐是我的命,但见了肉,我就不要命了!”从这里,可以看到,从古至今,在我国老百姓的食谱里,猪肉是唱主角、挑大梁的脚色,无肉不成席,不论自己解馋还是招待客人,猪肉是煎炒烹炸的主要对象。所以,猪为六畜之首,就因为中国老百姓所能摄取的脂肪和蛋白质,大部分得靠它。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唱过:“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说明那时齐鲁燕赵地区,猪肉作为副食品,已很普遍,只是鱼比较金贵,所以,他才提出吃鱼的要求。出自《左传》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说法,也可看到国人食肉的久远。诗人苏东坡当杭州刺史时,募民工修浚西湖,每人每日,除发给米盐外,尚有猪肉一方。他还传授炖肉的妙诀,“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现在,我们在饭店里,还能吃到这道菜,那就是所谓的“东坡肘子”或者“东坡肉”。四川的眉山,他的故乡,杭州的西湖,他作官的地方,都作为名菜佳肴,供人品尝的。不过,如今下馆子的人,除非有特殊的嗜肥癖,考虑到胆固醇啊、甘油三脂啊,一般是不愿举筷的了。包括居家过日子的平常人,也不把红烧肉列为主菜,更不会把吃一顿肉菜视为过年,尤其城镇居民,几乎不指望猪肉提供油水,要想大快朵颐的话,猪肉根本不在考虑之中。鱼虾啊、海鲜啊、山珍啊、野味啊,是它们在餐桌上风光的时代了。水陆毕陈、觥筹交错之际,即使有猪肉做出来的菜肴,人们也不屑一顾的了。曾几何时,每人每月还得凭证凭票供应猪肉的。我记得三年灾荒时期,一年熬到头,才分得一点肉吃。但由于吃惯了瓜菜饭的肠胃,久不见此物光临,已不知如何消化,只好由其穿肠而过,全给滑泻掉了。所以,猪肉对于中国人来讲,确实是非同小可的副食品。那时候,在农村,背回半扇猪肉过年,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城市里,春节期间一家吃上十几斤猪肉,也极平常。但现在,哪怕是寻常百姓家,猪肉已不是惟一的、主要的、非有不可的、缺了不行的副食品了。正如人们在主食上,开始不光追求于精米白面,而对窝窝头、玉米饼、小米粥、大煎饼感兴趣一样,那么副食的变化,肉、蛋、奶之外,蔬菜瓜果,也渐渐成为碗中的主角。甚至过去根本上不了桌的葛根、蕨菜、马齿苋、山野菜,也成为佐餐佳品了。过去,端着一大海碗半稀半干的瓜菜饭,从村东头喝到村西头的贫穷时代,在大部分地区,已经是属于历史的记忆了。后来,吃肉便是过年、过年就是吃肉的日子,至少在城市里,也不再是惟一的饮食方式。目前,食谱的多样化、营养化、健康化、方便化,在特大城市里,恐怕还得加上一个“洋”化,便是眼下中国人饭桌上逐渐开始的新趋势。这样一种饮食走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取决于人们的经济实力,也就是购买力的增强。但手里有钱而买不到东西的话,饭桌上的变化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又和整个社会的物质供应大大丰富相联系的。所以,这种饭桌上、饭碗里的并不明显也未大张旗鼓宣传过的变化,倒是最好的说明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注脚,虽然,生活中仍有许多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这种饭碗里的变化,总还是挺让人高兴的,尤其对过来人讲,体会也许更深刻些。若是这样诸如此类的变化多一些,令人沮丧泄气的事少一些,岂不是更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