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00—1912)
一九〇〇年出生
三月二十五日,凌叔华生于北京东城史家胡同。原籍广东番禺县金鼎乡(今广州市黄埔区深井村)。名淑华,学名瑞棠、瑞唐,后以凌叔华为笔名行世。
父亲凌福彭(1856—1931),生于咸丰六年(1856),原名凌福添,字仲桓,号润台。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授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等;民国元年后,任北洋政府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
母亲李若兰,(约1878—1939),广东三水人,为凌福彭第四房夫人。长女淑芝(约1896—?)、二女淑萍(1898—?)、三女叔华(1900—1990)、子夭折(1901)、四女淑浩(1904—2006,一九二五年留美获硕士,为美籍华人)。
一九〇四年四岁
北京动荡,与母亲姐姐回广东老家。妹淑浩生。
一九〇六年六岁
随母回广东金鼎数月。
一九〇七七岁
从天津商会王竹林习画,又拜缪素筠、郝漱玉为师习画。跟辜鸿铭习英语。
日本神户(1912—1913)
一九一二年十二岁
四月,随三妈谢氏(1873—?)赴日本神户同文学校读书,同去还有哥姐计五人。
一九一三年十三岁
八月十日,四哥姐去神户山中游览,姐淑英(18岁)、瑞清(17岁)、大容(16岁)、哥淑桂(15岁)溺毙布引瀑布水潭;谢氏遂带淑萍、叔华回国,迁居“天津(今河北区)新大路无线电后”住址。
天津(1913—1920)
一九一四年十四岁
是年,经母亲请人辅导,叔华、淑浩通过入学考试,叔华考入直隶女子师范读书,淑浩则到另一所公立学校上课。
一九一六年十六岁
是年,留日归国的齐璧亭任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学校更名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一月,齐璧亭兼任学友会会长,下设总部、学艺等八部,部长由在职教委提任,部设正、副委员长,委员若干,由学生担任。凌叔华为文艺部委员长。
学友会还创办《会报》,十六开本,每期200页,约十五万字,发刊1000份。为北洋书局印刷。
四月,《会报》第一期出版,在《十周年纪念录》一文中附有“毕业生及现在学生一览表”。表中有凌叔华二姐凌淑萍(本科三年级)和妹妹凌淑浩(本科二年级)的名字,在藉贯栏均填写为“广东番禺”,家长职业栏为“政界”,住址栏为“天津(今河北区)新大路无线电后”。表中有“凌淑华”的名字,但不知什么原因,无具体内容。
是年,凌叔华在《会报》刊诗文《感怀二首》、《暮秋竹枝词四首》、《雨后天晴邀女友看菊小启》、《与同学书劝其熟读尤西堂〈反恨赋〉》、《张允瑛女士追悼会记》、《论女子学文之功用》、《记学艺会事》。
一九一七年十七岁
四月,《会报》第三期载文:《专修科将行增设》,告之筹备情况。
六月六日,凌叔华从女师毕业。
十二月,《会报》第四期载文公布《专修科成立》,文中说学制二年,于八月二十二日授课。凌叔华未去中小学教书,她选择了在专修科继续学习。
是年,在《会报》刊诗文《对于化学实验水之心得》、《游普陀山记》、《题咏絮楼集三首》、《参观中记料器厂》、《民国五(六)年年假日记》、《与执友书:历述生平得意事与失意事》、《拟中秋夜与嫦娥书:对月述怀》、《国文毕业考试题目》。
是年,学友会设总、副委员长各一个,由各部委员长中选出。凌叔华被选为总委员长兼文艺部委员长。
一九一八年十八岁
是年,在《会报》刊文《拟募捐赈济水灾启》、《邀女友组织游春旅行团启》、《人必如何而后为得志说》、《对于中日秘约之感言》等。
是年,邓颖超为运动部委员;许广平为文艺部委员。
一九一九年十九岁
五月,参加“五四”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秘书,在老师指导下为学生会起草游行计划,写讲演词和标语。经老师推荐,作文第一次在报端发表。
夏,于女师专修科毕业。随父第一次到北戴河度假。
一九二〇年二十岁
随父第二次到北戴河度假。
北京(1921—1926)
一九二一年二十一岁
入燕京大学动物系,后在老师周作人帮助下,转入外文系。
一九二三年二十三岁
八月二十五日,《读了纯阳性的讨论的感想》一文,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
一九二四年二十四岁
一月一十三日,小说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发表于《晨报副刊》。
二月二十八日,散文《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发表于《晨报副刊》。
四月二十九日,在家招待泰戈尔访华一行,结识徐志摩、陈西滢。
秋,毕业于燕大外文系。因在校期间编英文短剧《月里嫦娥》、《天河配》并演出,得“金钥匙”奖。
秋,徐志摩、凌叔华自此起,通信多达数十封。
年末,《现代评论》创刊,凌叔华参与编务。
是年,凌叔华加入新月社。
一九二五年二十五岁
一月,小说《酒后》在《现代评论》发表,轰动文坛,被公认为成名作。之后,相继有小说《吃茶》、《绣枕》、《再见》、《茶会以后》、《中秋晚》、《花之寺》、《有福气的人》、《太太》等发表,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八月,送妹妹淑浩去上海候船赴美留学。
十月,卷入晨报副刊刊头画风波。
十一月,《花之寺》又卷入抄袭事件。陈西滢发表“闲话”,不指名为之辩护。
是年,诗人廉南湖为《叔华为通伯画菊》等画作题诗八首。
一九二六年二十六岁
三月底,到北京大学参加“三·一八”惨案追悼会。
是年,又发表小说《等》、《说有这么一回事》、《春天》、《小英》;译英女作家曼殊斐儿小说《小姑娘》并发表。
七月,与陈西滢结婚,父陪嫁史家胡同房二十八间。婚礼在东单协和小礼堂举行,胡适为主婚人,设宴于欧美同学会。后回陈西滢老家两月。
一九二七年二十七岁
小说《弟弟》、《病》、《绮霞》等发表。
十月,陈西滢、凌叔华以北大海外撰述员名誉赴日,为期一年,居京都东山脚下。
是年,北伐日紧,父移居上海,不久又去广州女儿家。
一九二八年二十八岁
一月,小说集《花之寺》由海新月书店出版。
九月,从日本回国。陈西滢受聘于新成立的武汉大学任教,凌叔华同往,住武昌昙华林大街。
是年,有小说《疯了的诗人》、《小蛤蟆》和散文《登富士山》、剧作《她们的他》、译作契诃夫小说《一件事》发表。
武汉(1928—1938)
一九二九年二十九岁
是年,小说《小刘》、《小哥儿俩》、《送车》、《杨妈》、《搬家》等小说发表。
是年,任北京古物陈列所专门委员(至1934)。
一九三〇年三十岁
四月,小说集《女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六月,陈西滢接替闻一多任武大文学院院长。
是年,小说集《小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另有小说《凤凰》发表。
是年,女儿陈小滢出生。
一九三一年,三十一岁
秋,父亲故于广州荔枝湾二姐凌雪山处,回南奔丧。
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
十二月六日,参加北京大学徐志摩追悼会,《晨报副刊》发表悼文《志摩你不回来了吗?》。
十二月卷入“八宝箱”事件。
是年,小说《倪云林》、《写信》、《旅途》、《晶子》发表。
一九三二年三十二岁
一月二十二日,凌叔华交给胡适徐志摩全部日记。
秋,与袁昌英、杨瑞六夫妇等同游衡山、湘潭。
是年,武大新校址在珞珈山落成,陈西滢、凌叔华迁珞珈山“十八栋”第三排第二栋。
一九三三年三十三岁
是年,散文《衡湘四日游记》发表。
一九三四年三十四岁
八月二十二日,与陈西滢同游泰山、曲阜。
是年,小说《千代子》、《无聊》、《奶妈》,散文《泰山曲阜纪游》、《我们怎样看中国画》,创作谈《我的创作经验》发表。
一九三五年三十五岁
二月十五日,应约创办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
九月,英国青年诗人朱利安·贝尔应邀来武汉大学任教。
十二月,小说集《小哥儿俩》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是年,发表小说《春天》、《开瑟琳》、《转变》,散文《悼花狗》、《西京日记》,童话《红色的冬青》和书评《十七岁》等。
一九三六年三十六岁
一月初,赴北平吊唁克恩慈女士,借机与朱利安私会。
春,致信天津女师三年级学生张秀亚来京会面。
七月,带小滢回北平与从美国探亲的妹妹淑浩相聚。
十月,与朱利安·贝尔婚外情事发。朱辞职。
十二月末,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停刊。
是年,发表小说《小床与水塔》、《一件喜事》、《死》,散文《悼克恩慈女士》、《春的剪影》等。
是年,美术作品参加南京全国美展。
是年,《大公报》评选“文艺奖金”,应邀担任裁判委员。
一九三七年三十七岁
二月下旬,赴广州与朱利安见面并送其到香港回英。
七月下旬,随陈西滢赴庐山,参加蒋介石举行的“共商国是”谈话会,会后游山并与胡适会面。
七月十八日,朱利安在西班牙马德里被德机炸死。
十月三日,参加武汉大学战时服务团,赴汉阳劳军。
是年,发表小说《疯了的诗人》、《八月节》,散文《小莹》、《慰劳汉阳伤兵》。
是年,与朱利安母亲瓦内萨·贝尔开始通信。
是年,陈西滢父亲被日机炸死。陈冒死回老家把母亲和姐姐接到武大同住。年末,陈把母亲和姐姐转重庆弟弟处,遂赴四川乐山安排迁校事宜。
四川乐山(1938—1946)
一九三八年三十八岁
三月三日,凌叔华致信弗吉尼亚·伍尔夫,后伍复信鼓励其用英文创作自传。
三月二十七日,陈、凌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凌为会员,陈为理事。
六月,“武汉会战”在即,随武大西迁四川乐山,住城北嘉乐门半壁街57号。
一九三九年三十九岁
八月十九日,日机轰炸乐山。
八月初,其母病逝,携小滢绕道赴北平奔丧。
是年,与伍尔夫信件往还,至伍尔夫自杀身亡。现存伍回信六封。
是年,发表散文《后方小景》。
一九四〇年四十岁
暂居北京,在燕京大学兼课,住海淀燕大南门外羊圈胡同。小滢入燕大附小读书。
一九四一年四十一岁
秋,因陈西滢赴英主持中英文化协会工作,携小滢离北京回乐山。
一九四二年四十二岁
二月六日,绕道香港、广州、贵州回到乐山。十三日,陈西滢与桂质廷同行赴英。
九月,发表中篇小说《中国儿女》。
一九四三年四十三岁
七月,自筑屋万景山破庙旁,并在平房上搭建小楼,小可容腾,与凌云、乌尤二山遥遥相望。
是年,在成都、重庆举行几次画展。
是年,发表散文《回忆一个画会及几个老画家》、《山居》。
一九四五年四十五岁
秋,杭战胜利后到重庆陈西滢胞弟家候机。
一九四六年四十六岁
春,乘机返回北平。
八月初,由北平赴上海候船出国,借住复旦大学靳以家。
九月二日,乘“麦琪将军号”赴美,去印第安纳州胞妹淑浩家相聚。
十一月,到达伦敦。陈西滢出任国民政府驻新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因总部设在巴黎,此后数年陈西滢往返于伦敦和巴黎间。
英国伦敦(1946—1956)
一九四七年四十七岁
是年,定居伦敦,住亚当森街十四号。
一月,邀瓦内萨到伦敦会面。
春,访弗吉尼亚·伍尔夫故居。
一九四九年四十九岁
八月二十五日,凌叔华、陈西滢到英国南海边伯恩茅斯公寓参加李四光女儿婚礼。陈告知李四光国民政府外交部阻其回国信息,李听后只身渡英吉利海峡,经法国、瑞士,由意大利返国。
十二月,在伦敦纽邦德大街亚当斯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一九五〇年五十岁
结识英国桂冠诗人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在其帮助下与伍尔夫丈夫伦纳德取得联系,找回早年寄往英国的自传底稿。
是年,苏雪林自法国来访。
一九五三年五十三岁
是年,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由霍加斯出版社出版。
一九五四年五十四岁
春,巴黎马塞·森纳斯奇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十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哈仑美术学院、纽约、波士顿举办画展。
新加坡(1956—1960)
一九五六年五十六岁
五月,由苏雪林推荐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为期四年,住裕廊山十七号宿舍。
一九五九年五十九岁
年初,重游日本东京、京都等地。
冬,首次返大陆观光,回故乡深井、武汉、北京探访亲友。
一九六〇年六十岁
二月,散文集《爱山庐梦影》由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出版。
春,辞去南洋大学教职。
五月,《凌叔华选集》由新加坡星洲的世界书局出版。
是年,《凌叔华短篇小说选》由马来亚青年书店出版。
英国伦敦(1960—1989)
一九六二年六十二岁
十二月,凌叔华绘画和她收藏的中国古代名家书画及文物展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
一九六六年六十六岁
是年,陈西滢辞去国民政府驻外职务,在家赋闲。
一九六七年六十七岁
是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
一九六八年六十八岁
是年,大英艺术协会展出凌叔华绘画和她收藏的中国古代名家书画及文物。
是年,应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之邀,讲授中国近代文学和中国绘画艺术。
一九七〇年七十岁
三月二十九日,陈西滢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四月,台湾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学生联合会举办追悼陈西滢活动,凌叔华应邀参加。
六月,参加国民政府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古画研讨会。在台期间,与叶公超、苏雪林、张秀亚、林海音等故旧相会。
是年,剧本《下一代》发表于台湾《纯文学》杂志。
一九七二年七十二岁
春,回国旅游约三个月。
一九七四年七十四岁
回国旅游,见老友蒋恩钿、沈从文。
一九七五年七十五岁
四月,从北京赴甘肃敦煌参观,圆了她多年的敦煌梦。
是年,《我的回国杂写》发表于香港《大公报》。
一九七八年七十八岁
是年,拜会老同学邓颖超。
是年,散文《敦煌礼赞》发表于香港《大公报》。
一九七九年七十九岁
是年,患乳腺癌做切除手术。
是年,《凌叔华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一九八〇年八十岁
八月,美籍华人女作家木令耆访凌叔华于伦敦寓所。
一九八一年八十一岁
春,回国观光。在北京新侨饭店与萧乾、文洁若夫妇,干女儿杨静远晤面。
一九八二年八十二岁
十月十五日,致信陈从周,谈及徐志摩“八宝箱”往事。
一九八四年八十四岁
九月,萧乾、文洁若夫妇赴英,在中国驻伦敦大使馆的一次晚宴上与凌叔华晤面,并说拟回北京定居。
十一月,小说《一个惊心动魄的早晨》发表于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
一九八五年八十五岁
是年,拟出售部分房子回国定居,因事摔伤未回。
一九八六年八十六岁
三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小说集。
四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凌叔华散文选集。》
九月,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集《花之寺》,收作品三十二篇。
一九八七年八十七岁
春,台湾《联合报》记者郑丽园访凌叔华,以《如梦如歌——英伦八访文坛耆宿凌叔华》之题,刊于五月六、七日《联合报》。
北京(1989—1990)
一九八九年八十九岁
十二月初,在女儿陈小滢、女婿秦乃瑞护送下,回北京住石景山医院晓园国际保健部治疗腰伤。
一九九〇年九十岁
三月二十五日,在石景山医院度过九十华诞,亲朋好友前往祝贺。
四月,乳腺癌复发,并转移到淋巴,医院会诊后改二十四小时特别护理。
五月十六日,在医务人员护理下,到北海公园看白塔,又去看东城史家胡同旧居。
五月二十二日六时四十五分,在石景山医院病逝。
六月六日,举行凌叔华遗体告别仪式。后在家人护送下,与陈西滢骨灰一并合葬于无锡西郊胡埭乡姚家湾陈氏墓园。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