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对立业比较感兴趣,而对成家不太感兴趣,就是因为很多人小的时候没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这样,人生两大事,只完成一半,有一半还是落空的。大学之道,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没有“立业”,难道立业不重要吗?其实,成家立业只是过程,不是目的,成家立业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能修身,这个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没有价值的。把小家庭治理好,也可以体会到治理国家的道理。
成家是生命意义的传承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家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种亲密的关系,甚至延伸到活人与死人之间:有些活人凭借死人的余荫,依赖祖先的功德立足于社会;有些死人则由于在世子孙的功业而扬名,借着他们所建立的事业而流芳百世。
为什么中国人会特别重视儿子?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上重男轻女,自有其道理。全世界的人都追求永生,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都不愿意在活了短短几十年后,就被人们淡忘,总想留下一些什么东西,最好是身体永生。西方人追求永生,走的是神本位的路子,“信我者,得永生”。中国人走人本位的路子,你只要活在大家的心中,你就永生。中国人最高明的是,想办法活在大家的心中。为什么中国人重视心连心?就是我们想永生。只要大家都记得我们,我们虽死犹生。
古时候,帝王设立太庙,以祭祀祖先;大家族都有祠堂,以崇宗祀祖;普通老百姓也几乎家家供奉祖宗的牌位:这都说明祖宗虽已过世,但是永远活在子孙的心中。外国人心中只有上帝,我们心中没有上帝,在我们心中记住的那几个人中,祖先是最优先的。因为我们知道祖先不会害我们,当我们有难的时候,还可以求“祖先保佑”。
一个人想要活在别人的心中,有三条路,叫作“三不朽”。第一条路,叫“立功”。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一大批仁人志士奋不顾身,立下赫赫战功,流芳百世,如卫青、岳飞等人。
历史上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靠立功,让我们后代子孙永远记住他的。可是立功要有机会,没有机会,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机会不一定在你有生之年到来,所以有些人生不逢时。
第二条路,叫“立言”。立功要靠机会,而立言的自主性就大一些。很多人都喜欢著书立说,就是想通过立言,名垂千古。但是立言更难,“文章千古事”,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就的。有很多人的文章最后变成废纸,只是浪费资源还算好的,有的书留传下来,只会害人,那更糟糕。一本坏书给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以前我们只知道地狱有18层,我觉得地狱应该有第19层,就是专门给那些胡说八道、误人子弟的人去住的。
第三条路,叫“立德”。立功没有机会,立言非常困难,那立德总不会有问题吧?中国人提倡修身养性,就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立德。你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一切凭良心,那所有人都会说你修养很好。你死了以后,人家都会念着你,你就永生了。但是,立德要一生一世,稍有差错就会前功尽弃。人是会变的,只有盖棺时才能定论。
有能力的,可以立功;有学问的,可以立言;有耐心的,可以立德。三者都没有,那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生个儿子。因为儿子会永远记住爸爸。中国人不贪心,只要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得到永生就够了。所以,我们很在乎子女心中有没有父母,如果子女的心中连父母都没有,那就等于白生了,父母也没有办法永生。
中国人一生一世以“光宗耀祖”为目标,因为上几代人都没有什么好的表现,所以希望我们的子孙当中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光耀门楣。西方人认为成功只是个人的事情,中国人认为成功是一家人的荣耀。中国人一旦当了大官,第一件事是要衣锦还乡,就是给邻居看看,我父母当年很辛苦,终于把我栽培出来了。一个人发了财,一定要回家把祖屋修葺一新,目的是光宗耀祖。一个人,一生再怎么辛苦其实都无所谓,只要你的子孙不会忘记你,你就不枉此生了。
家人是生活幸福的源泉家是我们疲惫的时候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而不是钩心斗角的地方。家,不需要富丽堂皇,但要温馨舒适。在外面,可以有很多利害关系,而在家里不应该有任何利害关系。
维护一个和美的家,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牢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好好爱护自己的家庭,家才是甜蜜的、安全的。我们的一切与家人息息相关,根本不可能分割。任何人的成败,实际上都和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自幼受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作用一辈子。
换句话说,我们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希望在家庭中实现个人,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而忽略甚至于伤害家庭。如果你连家人都伤害的话,外人还敢信任你吗?尊重家人其实是尊重自己的具体表现,一个人若是不尊重家人,又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地尊重其他人?
在家庭生活中,有过错当然要检讨,但检讨的目的在于补救而不是单纯的责罚。各自承认错误,比较容易水落石出;互相争功诿过,往往造成混淆,而且容易伤感情。比如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父母率先承认自己的疏失,子女才敢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现实情况常常是,父母一下子把责任推给子女,子女生怕承担不起这么重大的责任,以致逃避、找借口,甚至于离家出走。
争做“坏人”,真正的坏人才会现形;抢当好人,结果谁也当不成好人。家人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这是“大是”;彼此明争暗斗,互相伤害,即为“大非”。大是大非之下,当然还可能产生许多是非,都要将之视为小是非而彼此体谅,互相劝勉。因为大是非比小是非更重要,千万不要为了小是非而争执不休,结果害了大是非。
对小是非不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可小题大做,伤害骨肉亲情。在保证一家人的情分下,尽心尽力去化解,这才是解决之道。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公正,不可偏心,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易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子女没有资格批评父母,父母再坏也是很神圣的,这是子女的孝心。现在很多人向大家控诉“我爸爸怎么坏,我妈妈怎么不讲道理”,这种话讲了有什么用?情况会改善吗?家里面会变得和谐吗?不会。既然这样,那控诉有什么用?中国人一直说家丑不可外扬,就是这个道理。
人难免会犯错误,没有什么错是绝对不能原谅的,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当然,违反天理国法的事,我们是没办法视而不见的,但家里不是讲法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家人犯了错,我们可以用亲情感化他,让他感觉到很不好意思,让他自己去改变,这是家庭的力量。一切都依法办理,那家还像家吗?
家人之间应有成全的理念。成全就是你一个人做不到的话,我们几个人把自己的力量都加在你身上。你有了什么成就,就回过头来照顾我。家庭成员众多,看哪个比较适合读书,就让他去读书;哪个比较适合学手艺,就让他去学手艺;哪个比较适合于种田,就让他去耕种。全家人都读书,没有一个人读得好,倒不如让会读书的代表全家人去读,全家人成全他。所以有的人一成名,就要回馈兄弟姐妹。
曾经有一对夫妻,就为了洗碗而离婚了。两个人谁都不愿意洗碗,就像西方人一样,签合同,一个人洗一周。轮到先生的时候,先生就乖乖地洗;轮到太太的时候,太太就投机取巧。先生很生气,二人就离婚了。其实洗碗是很简单的事,却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很可笑。在家务事方面,夫妻二人要衡量一下: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出息,一人做一天;如果先生比较有出息,则太太做家务;如果太太比较有出息,则先生做家务。这才是成全。
子女是成家立业的动力成家立业,原本是人生的两件大事。成家包括结婚和生育子女,立业指的是为人父母必须努力使家人的生活有保障。子女是成家立业的原动力:子女既是父母的骨肉,又是家庭的生力军,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但是,如果亲子关系不好,这些都没有意义,还可能产生负面的作用。
子女是什么?子女是父母亲生的骨肉,而且是合法的,这种身份很难得、很珍贵。有了小孩以后,这个家才更温暖,才会后继有人。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总希望有人继承。有子女,就有希望,因为子女会把我们的理想继承下去。
所以要么干脆不生子女,生了子女就要好好去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从慎选配偶、健全婚姻关系开始——男女双方都能够为未来的子女着想,有着相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当”,却很少有人体谅“子女不好做”。有人说父子两代之间有一条代沟,彼此很不容易沟通。其实,有没有代沟,完全看父母怎么想。你认为有,它就时刻都能出现;你认为没有,它便不能产生作用。父母把代沟看成可能的障碍,设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确的态度。家人的乐趣,主要在于沟通良好。只有家人彼此倾诉,才是真正的亲情。
父母平时多和子女谈心,而不是“无事说大道理,做错事就教训”。经常保持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子女的心灵动态,一家人自然沟通良好,不受代沟的影响。父母不能够借口工作忙碌,或者子女年幼不懂事,便不和子女交谈,那样只会彼此产生隔阂。
亲子关系的最佳表现,在于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能够同心协力,坚持正大光明的途径,在合乎法律与道德的道路上,互相勉励支持,不起邪念,不走歪路,在爱国家爱民族的前提下,共同奋斗,以富家促进富国。
人生的大事是成家立业,成家的大事在生育子女,而生儿育女的大事,应该是亲子关系正常合理化。合理的标准,由于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尽相同而有所差异。比如中西方家庭,就有如下不同:
第一,西方人的家庭是很单纯的核心家庭,就是由一对开始,以一对结束。西方的男女结婚后,就组织一个二人家庭。小孩长到18岁时就会离开,然后这个家庭就剩下一对老夫妻。中国的家庭是以一对开始,以好几对结束。因为中国的家庭经常是三代同堂,像《红楼梦》里描写的就是一个中国大家庭。不过现在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三代同堂,但是三代同堂的精神应该保持。一家人不应该生疏,要常常联系,这样关系才会好。
第二,西方的家庭是有限公司。西方社会所强调的自由、独立和契约行为,对西方的家庭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子女到了18岁,便向往自由,要求独立,就算经济不能自主,也要依赖契约,向银行贷款,先用再说,以后赚了钱才慢慢偿还。政府也提供各种贷款机会,帮助年轻人独立自主。父母对子女只负有限的责任,使得西方核心家庭好像有限公司一样,不必担负无限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和影响,实际上也是有限的,因此显得亲子关系相当淡薄。
中国的家庭比较接近无限公司。中国的家庭不论子女长到什么年龄,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不完全成熟的孩子。儿子长大结婚,与妻子居住在父母家中,不必寻觅自己的寓所。就算儿子的儿子长大成人,仍然可以留在父母家中。复式家庭提供一辈子的支持,使子女比较有勇气伸张正义。因为父母时常鼓励子女要不畏强权,大不了咱回家,家中随时可以加一双筷子,并无后顾之忧。当然,也很可能养成子女“天塌下来也有父母去顶”的依赖心理,反而偷懒、怕吃苦。父母对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负起无限的责任,强调一家人血浓于水,能够长久地互依互赖,实在具有无限公司的架势。
亲子关系决定于家人的观念。无论家庭的结构或形式,实际上都是观念的产物。如何教养子女?在子女的幼小心灵中,注入什么样的观念?这不但会影响子女的一生,而且对父母本身也会造成影响。因为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他所在的家庭。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的家庭包袱太沉重,好像人们被家庭绑死了,没有办法发展自我。其实不然,中国人是在家庭中发展自我的。一个人,只要他的儿女有出息,自己也会跟着光彩起来。所以一个人在家里面能得到家人共同的支援,他获得的成就,一定要跟家人分享。日本人有家庭没有自我,美国人有自我没有家庭,中国人向来是要两方面兼顾的,既要考虑到家庭,也要考虑到自我。所以中国人一看小孩表现不好,就说他没有教养,意思是说他的爸爸妈妈不会教养小孩。骂小孩,他很冤枉,他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我们会把责任都推给他的爸爸妈妈,“子不教,父之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