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艳而不妖是珍品——山茶花文化
§§§第一节山茶花与文化艺术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又是茶花的发源地。在中华文明史中,茶花文化是其中一个篇章。中国茶花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有民族特色。
山茶典故“胜利花”
明末代皇帝崇祯手下的总兵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吴三桂投降清军,并引进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充当先锋,杀死明桂王,清封他为平西王,守云南。吴三桂在云南,横行霸道,在五华山建宫殿,造阿香园,传旨云南各地献奇花异草。陆凉县境内普济寺有一株茶花,高二丈余,花呈九蕊十八瓣,浓香四溢,为天下珍品,陆凉县令见到旨谕,使到普济寺,迫令寺旁居民挖茶树。村民不服,直到天黑。无人动手下锹。这天夜里,村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一位美丽姑娘走来,手里拿着一枝盛开的茶花,对老人说:“村民爱找,培育我,我的花只向乡亲们开放,吴三桂别想看到我一眼。你们留我留不住,执意抗命会使百姓吃苦。还是让那县令送我去吧,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定能胜利归来。”老人伸手去握姑娘的手,一惊醒来,原来是一个梦。第二天老人将梦情告诉村民,大家认为是茶花仙子托梦,就照她的意见办吧!县令亲自押送村民将茶树送到吴三桂的阿香园,谁知茶树刚放下,巳便听“哗”的一声,茶树叶子全部脱光。吴三桂大怒,责怪县令一路保护不周。谋臣进言:“一路日晒,常有此情况,栽下去仍然可活的。”到了春天,茶树长了一身叶,就是不开花。吴三桂向茶树抽了一鞭,留下一道伤痕。第二年春天,吴三桂带众姬妾,到阿香园赏花,见茶花只有几朵瘦小的花,吴三桂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举世名花!”举鞭又抽去,茶树干上留下第二道伤痕。第三个春天,吴三桂见园中一片凋零,什么花也不开,茶树上蹲着一只乌鸦,向他直叫。吴三桂怒火直冒,挥鞭又向茶树抽去,第二道伤痕上渗出鲜血。吴三桂下令把花匠抓起来办罪。茶花仙子为搭救花匠,不顾自已伤痛,来到吴三桂梦中唱道:三桂三桂,休得沉醉;不怨花王,怨你昏愦。我本民女,不求富贵,只想回乡,度我穷岁。吴三桂举起宝剑,向茶花仙子砍去。“咔嚓”一声,宝剑劈在九龙椅上,砍下一颗血淋淋的龙头。茶花仙子冷笑一声,又唱道:灵魂贱卑,声名很臭。卖主求荣,狐群狗类!枉筑宫苑,血染王位。天怒人怨,必降祸祟。吴三桂听罢,吓得一身冷汗,便找来一个圆梦的谋臣,询问吉凶。谋臣说:“古人有言,福为祸所依,祸为福所伏。茶树贱种,入宫为祸,出宫为福。不如贬回原籍,脱祸为福。”吴三桂认为有理,便把茶树送回陆凉。茶树回乡,村里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大家摸着树干鞭痕,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夜,村民们做了一个大家相同的梦:茶花仙子对大家说:“与敌人作斗争,要耐心、要韧桂,我虽伤痕累累,但我终于回来了,我是胜利者。”从此,在云南都称山茶花为胜利花,山茶花开,总是显示了人们战斗胜利的喜悦。
金茶花的传说1994年元月,第一次金花茶世界级会议——防城金花茶国际学术会议在广西南宁举行。各国茶学专家云集南宁,并到金花茶的故乡——防城探秘、调研,进而撩开了“茶族皇后”的神秘面纱,从中获悉了两段金花茶的传奇故事。
某日,王母娘娘派茶仙陆羽到十万大山的白石牙山培育仙茶,但一次次种下的茶籽都不翼而飞。经多次探查才发现是一条成了精的、周身黄黄绿绿的金花蛇在造孽,它把陆羽种下的茶籽一颗颗地抠出来,吞到肚去作填腹物。陆羽好生气愤,立即挥起王母娘娘给他的驱云鞭向金花蛇抽去,猝不及防的金花蛇刚好被神鞭抽中身上七寸,痛得腾空打滚,只好挣扎着向海边逃去,但最终还是跌落到十万大山南麓的密林里,一命呜呼了。
金花蛇死后,那茶籽在蛇肚里孕育了一段时间便发了芽,茶芽撑破了腐烂的尸体,再被适时而下的暴雨一冲,便散布在山坡上落地生根,长成了一棵棵异样的茶树,再经几度春风夏雨,又繁衍成了一片片茶林。也许是因为受金花蛇颜色所影响,这些茶树所开的茶花也很奇特,既硕大无比,又金黄耀目,时人依据花色特征,便叫它金花茶。
据说,这金花茶不单色香味与众不同,而且还具长生不老的特异功效呢!当年,十万大山里有个叫廖三宝的看牛娃,他为了跟随山中仙人学仙修道,把所看管的大水牛拴在茶林里,廖三宝却是一去不回头。被拴着的大水牛饿得十分难受。正好水牛身边有一石槽,无论天多干旱,这石槽长年都有泉水汩汩流出,长年累月都有飘落的茶叶、茶花浸泡在石槽里,长年散发出香气。那牯牛吃不到青草,只好喝石槽里的“茶水”充饥。牯牛专喝水,也自然只能专拉尿,喝得越勤,拉得越多,久而久之,黄澄澄的牛尿渗流遍山坡茶林间,成了茶林的特效肥。石槽的茶水滋养了牯牛,牯牛的尿又肥沃了茶树。茶树生得更粗更壮,茶叶更大更绿,茶花更是金瓣玉蕊,晶莹光洁,蜡质透亮,点缀于玉叶琼枝间,风姿绰约,美奂美仑,人见人爱。山里人喜欢直话直说,他们见牛尿淋了茶树,茶更绿,花更艳,就直呼金花茶为牛尿茶。
那头牯牛不吃青草,只喝茶水却不饥饿,反能长膘,并且成了长生不老的神牛。尔后,神牛虽然上天去,但它依然忘却不了金花茶的故乡,每当天清月朗夜,只要你有雅兴观天象看星星,便见那神牛在九天银河边眨巴着眼睛,俯视着十万大山,思念着使它长生不老的金花茶呢。
神奇的茶花以前,古木南街,有株神奇的茶花。怎样神奇?周围的龙潭里,不管远近,都能看到那株茶花的倒影,象在那树旁看到的一样鲜艳、一般美丽。
这珠茶花神奇,它的传说,更加神奇!
古时,有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名叫达布。她虽孤独一人,却早出晚归地劳动,有吃有穿,生活过得很舒心。
达布年纪越大,却越来越喜爱花草,院内院外,她种了不少花草。一有空,就给花草浇水、锄草、捉虫。红、白、黄、紫,无所不有;春、夏、秋、冬,都有花开。争奇斗艳,万紫千红,清香扑鼻,沁人肺腑。
但达布十分喜爱的花,却没有一丛,总想找一株她最喜爱的花,栽在她的院心里。她四处寻找,山山岭岭都看过了,她最喜爱的花呀,仍然没有找到。
有一天,达布到魁阁龙潭,去背水浇花,走到龙潭边,见一株九蕊十八瓣的花,映在水面上,色彩极为鲜艳,就看呆了。看了一阵,她抬头看四周,也没有发现一株在水面上的那种花,就灌满了水,背着回家了。
达布看见水面上显映出的那株花后,出门想起那种花,进门又想起那种花,睁眼想起那种花,闭眼也想起那种花!想呀想的,不几天,就生了病,不吃不喝,整天躺在床上。她生了什么病?她也不知道。很多医生来给她治病,也没有把她的病治好。她的病呀,一天比一天重啦!
不知病了几天,达布快要死了。危急时,一个美丽的姑娘,跨进门槛,来到达布床边,甜蜜蜜地叫她一声阿妈,说来给她治病。达布睁眼一看,见姑娘头上插着的花,胸前挂着花,和她在水面上见到的那种一模一样,不吃一丸药,病就好啦!达布倏地翻起身,冬地跳下床,一眼都不眨,望着姑娘。姑娘带笑的脸,也同她见到的那种花一般。达布问姑娘戴的是什么花,她说是山茶花;问她有没有花秧,她就送了达布一株。
姑娘走后,达布拿着锄头,就将茶花种在院心里,达布天天给茶花浇水,月月给茶花施肥,季季给茶花锄草,象抚养奶娃那般细心、周到。不几年,茶花树就长大了,开花了。那株茶树,树姿虬劲优美,绿叶四季不凋;那一朵一朵的花,大如牡丹,灿如云霞,风姿绰约,耀眼生辉!更为奇怪的是,那株茶花盛开时节,周围村寨的人,用金盆打水,能看见茶花的倒影;去龙潭边背水,也能在水面看见茶花的倩影。
不知过了多少年,达布死了。据说,送茶花给达布的那个姑娘,是天上的茶花仙女!为了纪念茶花仙女,也为了纪念达布,就在种茶花的地方,盖了一座庙,取名叫茶花庙。清末年间,茶花庙毁坏了,但关于茶花的传说,至今仍然传颂着。
山茶花史话至今发现最早三国时期张翊的《花经》中就有记载,《花经》以“九品九命”的等级评品当时的花卉,将“山茶”列为“七品三命”,可见中国茶花由野生发展到人工栽培,并成为人们喜爱的观赏性花卉,至少以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唐代贯休(832年至912年)的《山茶花》:“风裁日染开仙圃,百花色死腥血谬,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吟的就是四川茶花。唐后蜀花蕊夫人的《咏山茶》:“山茶树树采山坳,恍如赤霞彩云飘。人道邡江花如锦,胜过天池百花摇”更描述了当时四川山茶的开花景象。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诗画里的山茶花茶花诗自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中国茶花诗的定型期。这一时期茶花诗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茶花的称谓大多数为“海石榴”或“海榴”。
1.“海榴诗时期”及最早的两岸首海榴诗。
迄今发现这一时期共有26位作者的29首茶花诗。其中25首诗中的茶花用名为“石榴”“海榴”。被称为“红茶花”和“山茶”的诗仅有唐代后期和五代的4首。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一时期称为“海榴诗时期”。
中国最早写海榴诗的,是南朝陈代官至尚书令的江总(519~594年)。他在《山庭春日》诗中写道:“岸绿开河柳,池江照海榴。”在春天的山庭,河岸上柳树的绿叶挂满枝条,池塘边海榴的红花费映照水面。写了花色:红色;点明花期:春天;还说明了当时人们已在山庭旁造景:植杨树、栽茶花。
第二位写海榴诗的,是隋炀帝杨广(569~618年)。他的《宴东堂》诗开头四句是:“雨罢春光润,日落是暝霞辉。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隋代的东都洛阳,有著名的原晋宫大殿“东堂”。隋炀帝在东堂歌舞宴乐,作诗时自然叙东堂景物:春日雨后,晚霞映辉,海榴舒展盛开,樱花含苞待放。诗中的“春光润”和“舒欲尽”,点明了植于东堂的海榴正处于花期盛极将衰之际。
根据以上两首海榴诗,我们推断:至少在南北朝之前(即距今1600年之前),中国已开始在中原地区的庭院中栽培茶花了。
2.茶花诗对“海石榴”花期的明确表述。
海石榴(也称海榴)极易与石榴混淆。就连权威的工具书《辞源》也误注:“海榴,即石榴。”而我们的古代诗人却区分得非常清楚。因为石榴的花期是农历五月,海榴的花期却是冬春李节。
江总和杨广的诗,都写海溜盛开于春天。唐李嘉佑的海榴诗曰:“江上年年小雪迟,年光独报海榴知。”也写明冬末小雪迟飘,海溜花开独报春光。皇甫冉写海榴“犯雪先开”,其弟皇甫曾则写“腊月榴花带雪红”,韦应物亦写道:“海榴凌霜翻”。翻,即飞,引申为开放。“凌霜”,与“犯雪”、“带雪”一样,都点明了海榴的花期,元稹的诗写“早春”时节“海榴红绽”。温庭筠的诗也写了花期:“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而皮日休诗曰:“一夜春光绽绛囊”,即春天早晨绽开大红色的花蕾。诗人接着还用“化赤霜”的比喻描述了海榴的花期。方干的诗则云:“满枝犹待春风力,数朵先欺腊雪寒。”写了在腊雪中数朵先开的海石榴花等待着春风。
由此可见,当时被称为“海石榴”(或“海榴”)的茶花,花期自“凌霜”、“犯雪”的秋冬一直到“犹待春风力”的春天。这同五月才开花的石榴,是绝对不能混同的。
3.茶花诗的写作地点与茶花的栽培区域。
从这一时期茶花诗的诗题及其内容,并考察诗人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诗的写作地点及其所写茶花的栽培区域。其栽培区域一指大环境,即在全国范围内的较大地域,可从中区分出当时两大类茶花的栽培地区;二指小环境,即具体的栽培处,可从中判断是否属于人工栽培。
先看写“海榴”的诗。南朝江总的《山庭春曰》,写于当时陈国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海榴植于“山庭”旁的水池边。隋炀帝的《宴东堂》写于隋代东都河南的洛阳,海榴植于原晋宫大殿“东堂”的庭院中。孙逖的两首《同和咏楼前海石榴》都写于“新亭郡”(今江苏南京市南),海榴植于“楼前”。李白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写于山东泰山以南的“鲁”地,海榴植于“东窗下”。李嘉佑的《题韦润州后亭海石榴》写于江苏润州(今镇江市),海榴植于润州刺史(姓韦)宅中的“后亭”旁。皇甫冉的两首海榴诗,都写于唐代京都长安(今陕西南部的西安)的任上,一株海榴植于“兴宁寺经藏院”,另一株植于韦姓中丞(御史台之长)家的“西厅”。皇甫曾《韦使君宅海榴咏》中的海榴,植于韦姓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住宅。曲信陵的《酬谈上人海石榴》中所写之海榴是一寺院中的“阶下树”。白居易的《留题天竺灵隐两寺》写于浙江杭州,诗人自注:“灵隐多海石榴花也。”元稹的《早春登龙山静胜寺》写于湖北北部的江陵龙山,海榴植于“静胜寺”。刘言史的《山寺看海榴花》也写于“江南”某一“山寺”之内。李绅的《海榴亭》写于越州(今浙江绍兴),在“新楼北”的一座以‘海榴’命名的亭子旁。杜牧的诗写了穆姓宅院“中庭”的海榴凋谢之景。皮日休的诗则写了他自家“庭际”的“海石榴盛发”。这一时期海榴诗的写作地(即栽培地)几乎都在中原地区。用“红茶花”称谓的诗人有两位。一位是卢筆,诗写于会昌三年(843年)诗人登第之前,地点是江西袁州(今萍乡市)家中:另一位是司空图(857~908年),诗写于诗人隐居的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红茶花”与“海石榴”是同种异名。
到了唐代末年及五代,出现了两位使用“山茶”称谓写茶花诗的诗人。一是唐末著名诗僧贯休。他的《山茶花》诗写于四川成都的一“仙囿”(花园)中。二是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她的《咏山茶》诗写于四川“邡江”(成都平原北部的什邡县)。
纵观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所有茶花诗的写作地点及栽培区域,可明显地看出:
第一,从茶花栽培的“大环境”看,可分为两大区域。一是称为‘海石榴’、‘海榴’和“红茶花”的茶花栽培地有山东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及河南、江苏、浙江和江西等省,即中原地区。二是称为“山茶”(包括文献记载)的茶花栽培地,则在南方及西南部。这两大地域,也正是宋代被称为“中州茶”和“南山茶”,及后来被称作“华东山茶”和“云南山茶”的两大产地。因此,我们认为:在唐代及唐之前诗文中大量出现的‘海石榴’及“海榴”,就是华东山茶的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