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从茶花栽培的“小环境”看,这些被吟咏的茶花,全部植于庭院、楼边、池旁,或宮殿,或官衙,或私宅,或寺庙,皆为人们居聚游憩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中国自1600年前的南北朝始,茶花已全面地进入人工栽培阶段,并成为人们观赏的名花。
4.简析四首茶花诗这一时期的茶花诗作者,有皇帝、王妃,有官宦、文人,也有高僧、隐士。现选录4首,予以简析。
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诗曰: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唐代诗仙李白(701~762年)的这首茶花诗,开头二句即点出了花的主人“鲁女”及花的位置是“东窗下”,并评价了花的名贵是“世所稀”。接着诗人说红珊瑚映现在绿水之中,也不能与怒放的红茶花点缀在绿叶之中“比光辉”,从而反衬出这“海石榴”花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株茶花竟有“清香”,并在“落日”时还有“好鸟归”宿。可以想见,这株茶花当是较大的已栽植多年的树,所以鸟儿才来归宿。末四句则是诗人“爱花及人”,表达了对这位“鲁女”的思慕之情:愿作向阳的树枝去拂她的罗衣,还想与她共折花枝而伸着脖子望她的窗户。
卢肇《新植红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诗索之》诗曰:
最恨柴门一树花,便随香远逐香车。
花如解语犹应道:欺我郎君不在家。
卢肇在会昌三年(843年)进士及第之前,犹独住“柴门”之中,可见家境贫寒。但他极爱茶花。一日“偶出”,而“新植红茶花”竟然“被人移去”,于是“以诗索之”。在诗的头两句就把茶花写成女性之人,说自己“最恨”的事就是这“一树花”,“便随……香车(古代妇女所乘之车)”而远去了。后两句奇峰突起,说这花如能言语,还应该道:“(你将我移去)是欺我丈夫不在家!”诗人以茶花的口气称自己为“郎君”,实则诗人视茶花为爱妻。这失去茶花的痛惜,这后悔自己“不在家”的怨恨,淋漓笔下,动人心魄。这是何等真挚的爱花之情!在杂著《古事比》和《花里活》中都记载了唐代诗人张籍将爱妾与人换茶花的所谓爱花故事。这与卢肇纯真圣洁的爱茶花之情相比,是决然不能同日而语的。
贯休《山茶花》诗曰: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红谬。
今朝一朵坠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贯休(832~913年)是唐末著名的诗僧,且善书法,工人物画。唐天复二年(902年),已70高龄的贯休入蜀,蜀王赐号“禅月大师”。贯休的这首写四川山茶花的诗,立意与构思别具一格,不同凡响。诗的首句虽然点明了风定日晴的花园环境,但没有去描绘茶花盛开的场面,而将笔锋一转立即写了艳红如猩血的茶花已经“色死”衰败的景象,把立意放在了“惜花”上面。后两句写落花则更是匠心独具,运用了“绿珠坠楼”的著名典故。据《晋书·石崇传》载,贵族石崇的爱妾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被赵王司马伦的嬖臣孙秀看中,“指索绿珠”。在受到石崇的勃然拒绝后,孙秀矫诏逮捕石崇,绿珠为报答丈夫,当场“自投于楼下而死”。诗僧贯休看到茶花“一朵坠阶前”,便联想到了绿珠坠楼,将绿珠与落花融成一体,抒发了自己的惜花(人)之情,并表达了对“孙秀”残害绿珠(茶花)的怨恨。一代高僧,在古稀之年犹有如此情思,实属难得。
温庭筠《海榴》诗曰:
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
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
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温庭筠(8l2~870年)是唐代后期的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我们将他的《海榴》诗放在最后介绍,是因为此诗颇具学术价值。这首茶花诗浅显易懂。首联先述海榴的花红似火,花开报春。颔联写了绿叶如剪裁精美的笺纸,其花是妇女喜爱的插鬓饰物。颈联则用蜡烛烧滴的油珠比喻花蕊,并用“缃彩剪成”的丛球比喻花形。尾联运用了“郑驿”迎宾的典故。“郑驿”即郑庄驿,是汉武帝时大农令郑庄置驿马于四郊迎宾的庄园。诗人在如此好客的“郑驿”竟然思归,其原因在于他思念着要与海榴花“相期(逢)一笑”,恋花之情跃然纸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两句诗,提供了颇有学术价值的信息。一是“花宜插鬓红”。它正好说明了在唐代,茶花已成为“簪花”习俗(把花卉簪插于鬓发之上)中的饰物了。二是“缃彩剪成丛”。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彩,通綵,是彩色的丝织物。由于诗的第一句和第四句已连用了两个“红”字,因此“缃彩”不须在颜色上取义(否则将会石破天惊地变成黄色茶花了),而应取义于“缃彩”的质地,即海榴的花辦像绸缎一样的丝织物。关键是“剪成丛”的“丛”字。“丛”为球形,它绝不同于“片”字。诗人所描绘的花形就像绸缎剪成的丛球。显然,这株海榴的花形不是单辦,而是重辦。这可视为在唐代后期已有重辦茶花的最早记载。
茶花画中国茶花画历千年而不衰,名家辈出,流派风格纷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古往今来的画家以茶花为题作画,表现它的千姿百态,笔情墨韵。众多茶花画长卷向我们展示了风云迭起的美的历程,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民族感召。
唐代茶花画的形成与发展唐代茶花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一,从茶花栽培史看,三国时代至隋代,茶花已经从野生状态发展到人工栽培,成为观赏花卉;及至唐代,中国主要茶花产区的人工栽培已经普及,并出现了茶花品种的名称和重瓣茶花。这些茶花的物质财富必然要反映到文学艺术中来。其二,从社会文化看,唐代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辉煌时代,经济繁荣,物力殷阜,宫苑私园遍于各地。茶花被视作最珍贵的花木,它与牡丹花一样,成为宫廷显贵的荣耀。在寺院里,这种具有深刻宗教色彩的“曼陀罗花”,受到成千上万信徒的顶礼膜拜。茶花成为盛唐文化的一个亮点。其三,从中国花鸟画的生存衍化来看,花鸟画历经南北朝的萌芽状态,到唐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出现一批专门的花鸟画家,其技艺亦达到精湛的水平。在这三大因素的作用和催化下,茶花题材的绘画作品应运而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唐南诏名画《南诏画卷》。在这幅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由南诏画师绘就的画卷里,有两株高大的植于南诏奇王庭院圆形花坛中的山茶,画面生动精美,系典型的唐人笔法,为中国古代绘画珍品(该画卷原藏北京故宫,现在日本)。《南诏画卷》中这两株高过屋檐开着大朵红色鲜花中最早出现的山茶形象。
此外,在唐代的花鸟画家中,晚唐的滕昌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滕昌擅作花鸟草虫、蔬果,亦工书法,号称“滕书”。滕昌在居室旁栽植竹石花木,以供写生。《宣和画谱》记有滕昌茶花作品《山茶家鹩图》一幅。可以想见,画家在居室旁栽植的花木中,定然有茶花。《山茶家鹩图》当为写生之作。此传世作品后被宋徽宗藏于宫廷。滕昌的画,“笔迹轻利,傅彩鲜泽,宛有生意”。他的《山茶家鹩图》当为早期花鸟画中的茶花画代表作品。
五代两宋茶花画的成熟与兴盛五代茶花画在唐人基础上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至两宋,茶花画达到了兴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有三:
一是画院的成立和发展。这是茶花画兴盛的物质基础之一。五代西蜀、南唐正式成立画院,称“翰林图画院”,一时名画家皆归附,绘事盛极一时。至两宋,画院繁荣,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倡导下,扩充画院、兴画学,画院及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是宋代造园植树之风大盛,茶花的引种栽培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其茶花新品种之多,园艺技术水平之高,盆栽与插花艺术拓展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宋代茶花画兴盛的物质条件。
三是茶花画领域出现以黄筌为代表的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成就的画家。五代和宋前期的花鸟画家,首推黄筌。黄筌(约903~965年)为五代西蜀画家,是五代院体画家主要代表人物。曾入西蜀画院为翰林待诏。黄筌承前启后,创黄筌画派。黄筌的“富丽画风”,适合统治者和宫庭的需要及审美趣味。所谓“黄氏富贵”,即以严谨的用笔,惟妙惟肖的形象刻画,富丽堂皇的色彩为基本特点。黄筌的茶花作品有四幅。《宣和画谱》记有三幅:《山茶鹑雀图》一幅和《山茶雪雀图》二幅,均无画迹可考。只有近代画家于非临黄筌《彩鸠山茶图》一幅尚存。摹本上有临宋徽宗题款:“彩鸠山茶,黄筌妙笔。”
黄筌在北宋虽只生活了六年,但他的画风对两宋乃至后世工笔花鸟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幼子黄居,继承发展了“富丽画风”,擅绘花竹鸟。黄筌、黄居父子的笔法,成为当时画院衡量作品成就的尺度。黄居的茶花作品有《山茶雪兔图》与《山茶雪雀图》。
两宋时期的茶花画家,院体画家(即宫廷画家)主要有北宋画家崔悫、吴元瑜,南宋画家林椿、李嵩(1166~1243年)、苏汉臣、董祥等,其身份均为画院待诏。林椿工画花鸟翎,重布局经营,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家,代表作有《山茶霁雪图》和《茶花鸽子图》。崔悫有《山茶图》。吴元瑜有《山茶鹩子图》。李嵩茶花代表作为《花篮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苏汉臣为人物画家,作品《冬日婴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幅以山茶为背景的人物画作。董祥茶花作品有《岁朝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院外画家(非宫廷画家)主要有北宋画家赵昌、易元吉、丘庆余等。赵昌的茶花作品有折枝茶花、二色茶花,其画作“不特取其形似,直与花传神者也”,称“写生赵昌”,名重一时。《宣和画谱》录有其茶花作品《山茶图》、《山茶竹兔图》等十幅之多,另有《四季花卉卷·山茶》。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为赵昌山茶图作题跋二首。易元吉的茶花作品,《宣和画谱》录有《山茶孔雀图》、《山茶戏猿图》等八幅。丘庆余的茶花作品也见诸于《宣和画谱》,有《山茶花兔图》、《湖石山茶图》等五幅。
勾勒填彩的细密画风成为两宋茶花画的主要艺术倾向。两宋的茶花作品以精工的描绘,鲜妍的敷色著称。画家十分注意物象、物理的研究,对物写生成为一时风尚,章法严谨,笔墨精丽,技法成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这一时期茶花画的主要艺术特色。北宋的茶花画已佚,流传至今的只有南宋画家李嵩的《花篮图》(设色绢本)、宋代佚名的《山茶蝴蝶图》、《白茶花图》,从中足以窥见当时盛行画风的特色。剖析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以院体画为主的细密画风始终占主导地位。此外,赵昌、易元吉的作品以写生为重。崔悫、吴元瑜的作品在继承黄筌的基础上别创一清淡疏秀之格。林椿虽为宋后期院体画家,却在继承北宋院体画细密的传统中,显示出敷色轻淡,灵活生动的特色。宋无款的《百花图卷·茶花》画风接近于“文人画”。宋后期的董祥、赵彦敷的茶花作品已具早期文人水墨画的特征。这些作品在主体画风之外各有特色,但是茶花作品的整体艺术倾向始终是鲜明而统一的。
五代两宋为茶花画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五代两宋时期画茶花的有院体画家、院外画家、士大夫阶层为官者,绘茶花者甚众,呈现欣欣向荣之气势。迄今发现两宋茶花画达41幅,居各个时期茶花作品数量之首。
元明清茶花画从多元走向高格调境界至元、明、清代,中国茶花在多样化、艺术化方面发展异常迅速。它推动茶花绘画从多元化走向高格调境界。
1.从题画诗看元代茶花画诗画结合的文人画特征。元代文人水墨在宋人基础上得到发展,画坛盛行墨花墨禽。元代水墨花鸟画多有题款,或诗或句,与画面整体结合起来,确立了诗书画一体的中国画模式。元代茶花画的文人画风格,可以从两首题画诗中得到解读。一首是虞集题饶世英所藏钱舜举《四季花木·山茶》图题画诗,另一首是马祖常题赵中丞《折技图·山茶》。题画诗作者虞集和马祖常均为元代文学家兼学者,而山茶图作者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人物。这与当时文人志士以画抒发胸中臆气、表情达意的时尚是十分相符的。以前一首题画诗析之,"万木落空山,花开深萼间。素妆风景里,不作少年颜。"诗中咏颂的对象无疑是图中山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相得益彰,求得画中意境的缔造和直追人心的艺术效果。
2.明代茶花画开创了以水墨写意画为主流的新局面。明代茶花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受元代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写意茶花发展成熟并占主导地位。水墨淋漓的大写意别开生面,兼工带写的勾花点叶,工整艳丽的工笔设色,均以新的面貌和起色呈现画坛。它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出现了以“青藤白阳”为代表的写意茶花及吴门画派。林良(约1416~1480年)作为明画院花鸟画代表人物,率先成为写意画的先驱。林良长于水墨写意,有一种纵横捭阖的高超技巧。他的传世之作《山茶白羽图》虽属工整之作,但已采用水墨阔笔画树木,从画风推断,应是他早年之作。这说明惟先有极精工,才能进而放纵的画理。明代诸多画家都具有这种特征。
明中叶吴中的沈周(1427~1509年)、文徵明(1470~1559年)先后为吴门画派之首,沈周影响为著。吴门派画家擅长山水、花鸟,文学修养深厚,精于书法,绘画水平亦高。沈周、文徵明、陈淳(1483~1540年)、陆治(1496~1576年),以及师从沈周的孙克弘(1532~1611年),均有茶花作品传世。沈周画风脱胎于林良而文人气更浓,对吴派后人影响亦深。沈周的代表作有《红山茶》、《白山茶》。文徵明的代表作有《连理茶花》、《茶梅双禽》、《花卉册》。陆治的作品为《练雀粉红茶花》。陈淳(白阳)为吴门派重要画家,修养全面,不拘师法,大胆开拓了水墨写意花卉新局面。后人将他和稍晚的徐渭(青藤)并提,称为“青藤白阳”。陈淳的茶花代表作《山茶水仙图》可谓写意茶花典范之一,用笔简略洒脱,重写意韵。得陈淳笔意的沈仕(1488~1565年)所作山水花卉,气韵充沛,风流文采,传世之作《花卉图卷》,写有山茶等十种花卉。
徐渭(1521~1593年)的出现标志着文人水墨写意画进入成熟期。徐渭率真狂放,涉笔酣畅,水墨淋漓泼墨于纸上,不拘成法而法度在其中,成为明代文人水墨写意花卉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其诗书画均有突出成就,对后世有极深影响。徐渭的茶花作品有《花卉图卷·山茶花》、《墨花图卷·山茶花》。
第二,工笔茶花于变化中异军突起。明代的工笔茶花虽渐呈衰微,但也有它自身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画面多为巨幅通景。明院体花鸟派代表人物吕纪(1477~?),师法宋人,工整艳丽,能工能写。吕纪茶花作品《四季花鸟图·冬》、《梅茶雉雀图》均为大幅作品,气势宏伟,工写结合,笔墨流动,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工笔画特征。其侄叶双石的工笔茶花《松梅鹤雀图》也紧随其法。明代画家王维烈的《双喜图》(图录于《故宫名画梅集》)、殷宏的《早春花鸟图》均属这一路风格。
明末陈洪绶(1598~1652年)在写意画盛行之际异军突起,以缜密工细的工笔画闻名于世,形成自己独特的“古艳生冷”风格,给明代工笔花鸟画坛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其茶花代表作《岁朝清供图》,凝炼高古之线条,古拙奇特之造型,富有装饰味之高雅格调,堪称明代“工笔花鸟第一”。另,陈洪绶尚有一幅人物画《女仙图》,画中两女仙一主一仆,女仆怀抱的花瓶中插有山茶与梅。
3.清代茶花画呈现多风格、多流派的特点。清代茶花画不独承前代传统,且多有创新,风格多样,各放异彩,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呈彼消此长之势,在骨法与设色的统一中消融浸润。
首先,以流派风格论。清初最有影响的花鸟画大家恽寿平(1633~1690年)创“常州画派”,取徐熙祖孙没骨法,被誉为“写生正派”。虽然也画得工细,但与宋代工笔花鸟画大异其趣,此画风在清代影响颇巨。恽寿平的茶花传世之作《山茶腊梅图》、《腊梅山茶图》、《花卉册·之五》,具有逸笔点缀、明丽秀润之恽氏特色。承恽氏画法,清宫廷画家邹一桂(1688~1772年)得其工丽,作品有《白梅山茶图》(邹一桂尚著有《小山画谱》专文论及茶花)。晚清画家居巢(1828~1904年)得其没骨法,作有《仿元人花卉小品》。
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约1626~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承林良、徐渭一脉,为清代写意之泰斗。他的茶花画代表作《个山人屋花卉册·之三》,独辟蹊径,以奇、简取胜。
康、乾年间的“扬州画派”,以抒发个性、创新为主。代表画家李(1686~1762年),画风多变。作品有《百花图》中的小写意茶花。罗聘(1733~1799年),构思奇特,风格自创,有“鬼才”之称。罗聘笔下的山茶,是其代表作《花卉》中设色清雅的粉红色茶花,表现了罗聘技法丰富之特征。
晚清海上画派领袖人物任伯年(1839-1895年),笔底无所不能,独具风格和面目。其茶花代表作《山水天竺图》意境清新,饶有韵致。海派画家蒲华(1832~1911年),工山水,精花卉,以墨竹闻名。其茶花代表作《供茶图》表现出放纵恣肆,不拘绳墨的特点。
此外,蓝涛的设色茶花《寒香幽鸟图》,融两家画法于一幅,也颇具创新。崔的工笔设色茶花《百雀图》,则带有宫廷西法的倾向。
其次,以诗书印入画的表现形式日臻完善。清代茶花画中邹一桂尤擅长用诗书印入画。其代表作《白梅山茶图》表现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效果,颇具民族文化特色。清初名重一时的画家兼鉴赏家王武(1632~1690年),长于勾花点叶的写意画,其《茶花竹石图》上的题跋,可谓茶花画史上最长的一篇题跋。西泠八家之一的赵之琛本身是一位篆刻家兼画家,工书善画,其茶花代表作《梅花山茶图》是一幅熔铸金石气息的佳作。诗书画印密切配合,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使文人画的形式达到一个新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画家任淇的《送子得魁图》。该图是一件临摹之作(临明代陈洪绶)。图中仕女手中所持伞盖上方饰有红、粉二色山茶花。该图虽为摹本,但是以伞盖的方式表现茶花尚属罕见,被视为茶花画中较为独特的一幅作品。
近代茶花画名家叠出,作品富有个性和时代精神近代茶花画有一代大师吴昌硕(1844~1927年)、齐白石(1863~1957年)、黄宾虹(1864~1955年)、潘天寿(1898~1971年)、张大千(1899~1983年)等的珍品,囊括了近现代“四大家”、“北齐南张”,可谓明珠璀璨。
吴昌硕是近代花鸟画主流的经典代表人物,开创了雄浑苍劲、色酣墨饱的画风,使后海派艺术大放光彩,并直接影响其后花鸟画的发展。其茶花作品重整体,尚气势,富有金石气,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吴昌硕有《茶花山石图》、《茶花》、《茶花图》等七幅茶花作品传世,足见其对茶花的倾情。齐白石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艺术家,生前曾获国际和平奖、人民艺术家等殊荣,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齐白石学吴昌硕的粗放,自创红花墨叶一派,笔墨纵横,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观其画,无不被其创造自然的才力所折服。齐白石的茶花代表作有《山茶》、《山茶花图》,后者为白石老人85岁时作。黄宾虹是开一代风气的中国画大师,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一条走向现代的道路。他的花鸟画造诣极高。他把山水的"渍墨"法运用于花鸟,发展成“渍色”法,对花鸟画作出了贡献。黄宾虹的茶花作品《山茶》,以他深厚的修养和精到的笔墨,使笔底茶花显出一种内敛之气,格调奇高,传达出宾虹笔墨之精神。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擅画写意花鸟与山水,并长于指墨画。他的画以大笔墨线为主,雄健刚直,凝练老辣,其作品呈现雄润奇崛、朴质高华的独特风格,表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具有扛鼎笔力。潘天寿的茶花作品有《山茶图》、《百花齐放图》、《先春梅花图》等。被誉为海外华人中三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著名画家张大千,20世纪30年代即与齐白石齐名,并称“北齐南张”。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工写俱能,是一位全才画家。张大千的《持花仕女图》是一幅工笔人物画,图中一古代仕女持重瓣红山茶一展风姿,具有张大千工笔画清妍端秀之特色,亦是茶花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人物画之一。陈师曾(1876~1923年)曾留学日本,深究文人画理贵于革新,善诗书,尤长绘画、篆刻。鲁迅称赞其“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作品为写意《山茶》并题画诗一首。油画大师刘海粟(1896~1994年)的国画《山茶锦鸡》,笔意凝重练达,颇具传统功力。李苦禅(1899~1983年)的《茶花图》为红色山茶,花朵稚拙处见生机,墨色厚重处见态势。吴之(1900~1977年)是一位写意花鸟画家。他的茶花作品《冬暖》,具有重气韵、浑厚古朴的特色。王个(1896~1988年)的茶花画有《香蕉鲜花》、《腊梅与山茶图》。
近代工笔茶花以陈之佛(1895~1963年)最有成就。陈之佛作有《早春》、《梅雀山茶》、《露冷风静》等六幅工笔茶花。他曾留学日本。其茶花画最大特点是茶花枝干借鉴日本画法,以用色为重,清润高雅超绝一世。画工笔茶花的还有王师子,作品有《春意图》。
§§§第二节山茶名地山茶花原产于喜玛拉雅山一带,中国,浙江、江西、四川及山东;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尤以云南为盛。后来山茶花传遍欧美,成为世界知名的花卉之一。
目前中国山茶花品种已有306个以上。在浙江、福建和江苏等地已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已成为花卉市场冬季主要的盆栽观赏花木。
四川山茶中国山茶花以云南山茶出名,但四川山茶要比云南山茶的出现还要早一些,至今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四川气候四季分明。夏有酷暑,冬有严寒。更能显示四川茶花之独特魅力,体现茶花具有牡丹之绚丽、梅花之傲骨、松柏之情操。
四川野生山茶古树资源之丰,令人惊喜。峨眉山脉、邛崃山脉和龙门山脉生长着数以万计百年以上的山茶古树。仅峨眉山脚、洪雅一带就有逾百年的野生山茶古树九千余株,邛崃山脉也有万株百年以上的山茶原始种。成都采集了野生山茶标本实地考察了上万株百年以上的野生山茶,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古蔺都大量分布着野生山茶,最早开的白色茶花都在海拔一千五百米的深山中,大红色花多在海拔七百至八百米的浅山中。山茶花也多从岩石缝中长出,粗壮而苍劲。
四川野生山茶树不下有百万株,百年以上的老龄大树也有数十万株之多,人工种植的老龄大树也不少(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中原地区的庭院中已经开始栽培种植茶花了)四川人工栽培山茶古树的重庆市有两株历史500多年的‘花王宝’古山茶,其中一株由于缺乏管理,于1981年死亡。一株名为“翻天印”(又名“大红绣珠”)也有四百多年历史;一株名为“七心红”的山茶古树也有160年以上。四川什邡边界居民发现两株530年的古山茶。而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的山茶树是四川彭州市的两株“元宝”堪称山茶之圣品,距今已有千年左右的历史。四川具有如此丰富的山茶资源,确实是中国一笔巨大的茶花遗产。川茶文化历史悠久,更需要去探索、发现。
四川茶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将来前景又是那样光辉灿烂。四川茶花基地以弘扬川茶文化为己任,愿于各地同行,为茶花行业的兴旺做出贡献。
全国著名的茶花园浙江金华中国茶花文化园;
浙江金华国际茶花物种园;
浙江富阳亚林所茶花种质园;
重庆南山公园茶花园;
重庆万县西山公园古茶花园;
四川成都南郊公园茶花园;
江西庐山植物园茶花园;
广西防城金花保护基地;
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
广西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金花茶园;
广西桂林乐满地度假世界茶花园;
江苏南京古林公园茶花坞;
江苏南京中山植物园茶花园;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茶花园;
云南昆明金殿植物园茶花园;
云南园通公园茶花园;
上海植物园茶花杜鹃园;
浙江杭州植物园茶花品种园;
浙江杭州植物园木兰山茶园。
§§§第三节山茶生活山茶花鼻烟壶鼻烟壶小巧玲珑,以艺术完美和工艺精巧著称,既便于收藏,又便于把玩。与明清瓷器相比,寸余大小的鼻烟壶就像艺术品收藏中的“灰姑娘”。纽约佳士得(CHRISTIE’S)2005年曾推出“小有洞天——鼻烟壶珍藏”,其中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人物图鼻烟壶以550万元成交,创当时鼻烟壶拍卖的纪录,今年3月22日,纽约佳士得在其“中国陶瓷及工艺品”拍卖中,又将举行“小有洞天——鼻烟壶珍藏”专拍,包括88件工艺精湛的鼻烟壶,均由知名藏家李公伟(JamesLi)及其夫人搜集。
乾隆年间是鼻烟壶的鼎盛时期,特别是画珐琅鼻烟壶,装饰手法和题材内容丰富创新。从近年来的拍卖成交记录来看,清乾隆制作的鼻烟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来自名家收藏的,更是身价不菲。此次拍卖引人关注的拍品多为清宫御器作坊的乾隆御制画珐琅鼻烟壶,其中清乾隆御制涅白地画珐琅雪中二友图鼻烟壶,估价18万美元,通体涅白玻璃,珐琅彩绘山茶花和腊梅,红色的茶花与淡黄色的腊梅交相辉映;其胎质细腻,制作华丽,画工精细,充满皇家气韵。茶花和腊梅、白梅、水仙被齐称“雪中四友”,表现了坚韧的生命力,集高洁刚强等高尚情操于一身,可谓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