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朝堂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崇祯皇帝执意要整顿京营,这天上朝直接把大臣们留在宫中,让满朝文武当面商讨,要求拿出一个最省钱的整顿方案出来。
朝臣们哪里有什么方案,为了转移话题,温体仁带头,再次将矛头对准辽东,重提起了大凌河之战可能有虚报战功的嫌疑。
然而可疑的是,就在大臣们都纷纷附和,一向在此事上和他持同一立场的周延儒却没了声音。
崇祯帝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大发雷霆,再次要求兵部彻查。
散朝之后,温体仁偷偷找到了崇祯。
想要借此机会打压周延儒。
“启奏陛下,孙承宗向来与东林党往来密切,而今在辽东虚报战功的问题上,周大人却似乎有意袒护,我怀疑他们有党。”
温体仁真的很会。
要说在当今朝堂之上,要想打击一个政敌,最有效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是什么,那就是“有党”。
想想当初崇祯皇帝上位,以雷霆之势火速清除了魏忠贤阉党,己巳之变过后,又开始厌东林党,大肆扫除其党,现在最恨的就是朝臣有党。
为此干掉了不少大臣。
钱龙锡、钱谦益、李标、杨景辰等,那些最初靠着抓阄进入内阁的大学士们,大都是因为有党或者被怀疑有党而被整下台的。
所以此刻,温体仁说周延儒和孙承宗有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罪名。
崇祯泛起了狐疑,喃喃道:“你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有党,所以在才战报里大肆强调一个秀才,那个姓张的秀才,也和他们一样有党?”
温体仁道:“陛下圣明。”
崇祯拧眉发狠,“温体仁!朕命你即刻去查,若他们真的有党,立刻来与朕说明,朕绝不轻饶了他们!”
“陛下圣明。”
温体仁高兴坏了。
可是当他刚刚见完崇祯出来,正在宫里走着,就见前方一人形色匆匆,竟是兵部尚书熊明遇。
“温大人好。”
“等等。”
熊明遇神色匆匆,碰见温体仁后打了个招呼,就要去面见皇帝。
温体仁却拦下他,好奇问道:“熊大人如此急切,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熊明遇很实在,说道:“哦,喜事,大喜事啊,温大人有所不知,蒙古传来捷报,我正欲面见陛下报喜,将捷报呈上。”
温体仁愣了一下。
“我看看。”
直接接过奏报,翻看了起来。
看完吓了一跳。
张煊率兵出征蒙古,再败皇太极于科尔沁草原,与林丹汗一起击溃阿鲁,缴获牛羊一万余头?!
张煊,又是张煊!
一万头牛羊倒是不算太多,但这是又打胜仗了啊。
温体仁刚刚才接到去调查周延儒和孙承宗的任务,其中就包括张煊,可是现在,张煊居然又立功了!
温大人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下。
然后就在这时,熊明遇又道:“对了,大凌河之战也查清楚了,那战报果然有假,孙督师居然隐藏了张煊的功绩,你说这个事真是……”
“什么?”
熊明遇一句话还没说完,温体仁就反应了过来,忙问道:“你说张煊在大凌河之战中的功绩,不禁没有被抬高,而且还被刻意打压了?”
熊明遇道:“严格来说的话,是这样的。”
温体仁眉头跳了两跳。
怪不得今日早朝,周延儒没有跟随他讨伐辽东,莫不是那姓周的早就提前听到了什么风声?
内心里翻江倒海,表面上却很镇定,温体仁将几份奏疏全都接了过来,道:“好了,熊大人公务繁忙,就不用再跑一趟了,我代你将这些呈报陛下。”
熊明遇确实很忙,而且也害怕崇祯找他要银子,温体仁愿意帮他把折子送进去,那自然再好不过。
“如此,多谢温大人了。”
温体仁很客气:“嗯嗯嗯,去吧去吧。”
熊明遇转身走了,温体仁也赶忙转身,奔回殿内去了。
崇祯帝正在批阅奏章,温体仁人还没到,声音便传了进去:
“捷报~捷报,大喜,陛下大喜,蒙古传来捷报~~”
“捷报?”
崇祯正好奇间,就见温体仁兴冲冲地跑到了面前,满脸献媚模样。
“是啊陛下快看,是捷报,是张煊又立功了。”
“张煊?”
崇祯帝迟疑着接过了奏疏,打开一看,果然是蒙古大捷,又一次挫败了皇太极!
“哈哈,哈哈哈哈。”
崇祯一直视皇太极为心腹大患,更总是爱拿自己和皇太极进行比较,眼见皇太极又一次被挫败,高兴的大笑了起来。
可是笑着笑着,却又突然疑惑:
“不对啊,温体仁,朕不是让你去查周延儒和孙承宗吗?还有这个张煊,这个张煊到底和他们是不是一伙,有没有党,你快去给朕查清楚。”
“查清楚了,全都查清楚了。”
大出崇祯的意外,温体仁兴冲冲地又拿出了一份奏疏。
“陛下,全都查清楚了,那张煊家世清白,无党无派,甚至之前从不曾与孙承宗相识,更绝无舞弊之事,他的功劳全是实打实靠着本事挣来的……
而且陛下,臣要参孙承宗一本,那张秀才如此奇才,孙承宗居然想要埋没他的功绩,真是其心可诛啊!”
崇祯被说得一愣一愣的,“居然有这种事?快,拿来我看。”
此时此刻,温体仁已经意识到,张煊屡立奇功,又家世清白无党无派,必得崇祯赏识,将来定贵不可言。
尤其是张煊无党无派这一点。
这就意味着,张煊毫无根基!
仅此一点,让从未与之谋面的温体仁,也不禁生出了想要拉拢张煊的心思。
试想像张煊这样一个即将崛起的新贵,可不能被周延儒率先拉拢过去,到时候自己岂不危险?
先下手为强。
于是乎在这样的心态下,温体仁摇身一变,一边如实述说着张煊的功绩,一边又对着崇祯大肆夸赞起了张煊,直把张煊夸得天花乱坠,仿佛天上有地上无。
崇祯帝更是两眼放光,专注看着战报上一行行的文字,以及对张煊底细的各种调查结果。
要问崇祯他目前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人才啊。
遥想当初兄长驾崩,他刚一上任时,面对满朝文武,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
就算是挑选内阁这样的大事,也只能依靠抓阄的方式进行。
现在虽然比那时候要好多了,但在崇祯眼里,他并不认为他的哥哥朱由校是一位明君。
甚至因为魏忠贤的原因,在他心里他哥哥简直就不会用人。
他更从来不想用他哥哥给他留下来的那些老臣。
而现在,一个毫无根基、家世清白、又能力极强的张煊突然以这样屡立战功的形象,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天赐张煊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