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中文 > 太上感应篇汇编 > 第7章 前言5

第7章 前言5

人谓此篇出自道藏,遂疑与儒相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者,见得善恶不止一事:余者,见得果报不止一途。《易传》檃(yǐn)括言之,此书条晰言之。又,《书经》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诗》咏上帝鉴观,《礼》载人事得失,《春秋》事见在前,报书于后,六经所载,精言感应之说,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

【译白】有人说《太上感应篇》出自于《道藏》,于是就怀疑《太上感应篇》和儒家的思想相违背,这样的说法,是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精深的研习,而所产生的误会。《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是积累的意思,所见善恶的事情不只是一件;余,就是有余的意思,果报并不是只有一种。《易传》是把因果的道理,以精简的方式说出来,《太上感应篇》是将因果报应的道理,详细的讲出来。又有,《书经》上记载“行善的人,上天会降以百祥;作恶的人,上天会降以百殃。”《诗经》歌咏赞叹上天洞察人间,善恶分明。《礼记》上记载,人事的得失,都是出于人心的善恶。《春秋》在前面记载所做善恶的事情,在后面就写着因果报应。《诗》、《书》、《礼》、《乐》、《易》、《春秋》所记载的内容,都精确详实地说明了感应的道理。难道这些道理与《太上感应篇》讲的,不是一个道理吗?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kài)歌哭,皆谓有关天鉴。人读此等语,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书》曰:“细行不矜,大德之累。”《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规矩。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译白】《太上感应篇》上所记载因果善恶的事理,已经是非常细微详尽了。即使是吐口痰、咳嗽、唱歌、哭泣,都是天神监察记录的范围。有人读到这些语句,就会有怀疑,上天真的会探究得那么详细吗?以至于使人不敢相信,而感到渺茫恍惚。然而,世人不知道,这些细节上的谨慎,往往就是古圣先贤们所重视的地方。《尚书》上说:“在细小的行为上不谨慎注意,恐怕会损伤大德的成就。”《易经》上说:“小人以为小的善行,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所以就不去做,以为小的恶行不足以伤害自己,所以就不去改正。然而恶习积累多了就无法掩盖, 罪恶重大就无法化解。”一部《礼记》对人的一举一动,都有规范和要求。古人教人,谨小慎微,大多都是这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